工程认证

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轻工学部 轻化工程 (造纸方向) (2017)

发布时间:2024-11-22作者:出处:轻工学部责任编辑:轻工学部


目录


《科技发展与学科专业概论》 教学大纲

英文课程名称:Introduction of technology development for light-chemical engineering

课程编码 B911101

总学时:16 其中理论课学时:16  实验(或上机)学时:0  课外(或实践自学)学时:0  

总学分:1

先修课程:高中化学、高中物理和植物学

适用专业:轻化工程

开课单位 :轻工学部 轻化工程教研室

执笔人:王强 王玉路         审校人:陈洪雷

一、课程简介

 《科技发展及学科专业概论---轻化工程专业》是轻化工程本科专业的一门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工业相关行业基本知识,了解我国工业结构及涵盖主要行业,了解工业领域重点行业的科技发展状况及发展方向,了解我国轻工行业的发展状况及我省造纸及皮革企业的现状,掌握从植物纤维原料到纸或纸产品的转变过程,动物蛋白加工技术及各个工段的作用,理解衡量纸张及皮革性能的各项指标及概念,明确制浆造纸工业和制革工业对生态、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和定位,了解轻化工程相关工业与其他专业的相关性,以及制浆造纸、皮革专业的国内外最新发展动态及发展方向,明晰作为轻化工程专业技术人才应具备的素质,为转变学习方式、制定大学学习计划及学习目标、进行大学自我规划以及为更好地学习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

1. 了解科技发展历史和现状,特别是轻工学科的发展历史,熟悉轻化工程领域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具备环保意识,理解环境保护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及发展制约因素。(毕业要求7.1 知晓和理解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内涵。)

2. 理解并掌握轻工技术发展方向和趋势,认识轻化工程实践对客观世界的影响,并掌握科技发展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贡献。(毕业要求7.2能够站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思考轻化工程实践的可持续性,评价产品周期中可能对人类和环境造成的损害和隐患。)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讲 学科技术发展概况

1. 制浆造纸工业对人民生活的支撑

2. 学科发展概况

3. 国内外研究进展

4. 人才培养

5. 我国轻工业科技发展趋势

 第二讲 制浆科学技术发展

1. 制浆科学技术发展现状

2. 制浆科学技术国内外对比分析

3. 制浆科学技术发展望

 第三讲 造纸科学技术发展

1. 造纸科学技术发展现状

2. 造纸科学技术国内外对比分析

3. 造纸科学技术发展望

 第四讲 纸基功能材料科学技术发展

1. 纸基功能材料科学技术发展现状

2. 纸基功能材料在造纸工业发展中的作用

3. 纸基功能材料科学技术展望

 第五讲 皮革化学与工程专业基本概况及发展前景

 了解皮革行业的产业构成,介绍制革产业、裘皮产业、革制品产业、皮革机械五金产业、皮化材料产业等皮革产业上下游产业的构成及其作用。了解皮革行业的营销渠道与特征;掌握皮革行业产业群分布。掌握制革所用的原料皮来源及特点;掌握制革工艺的基本过程。了解知名制革厂的加工品种、成长历程及其发展战略。

 第六讲  清洁制革技术进展及皮胶原蛋白资源化利用

 清洁制革技术进展及皮胶原蛋白的资源化利用。介绍制革过程各工段的清洁化工艺研究现状,重点介绍无铬鞣制技术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介绍动物皮蛋白质在污染物吸附、催化、新能源电池、中药分离材料等方面的资源化利用情况。

 第七讲  生物技术在皮革制造中的应用

 通过本节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生物技术在皮革制造中的作用,包括制革生物技术的基本概念、制革中微生物与酶的作用及皮革衍生生物制品相关知识。①制革生物技术的基本概念中讲述了制革生物技术的发展进程及制革中所涉及的微生物与酶的基本定义,以及制革对生物技术的发展要求;②制革中微生物与酶的作用中讲述了生产中基于酶催化的生物技术的应用及控制微生物的意义及常见方式;③皮革衍生生物制品中讲述了基于胶原材料的生物材料发展与应用。

 第八讲  微纳加工技术在制革固废资源化利用领域的前沿进展

 制革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蛋白类固体废弃物,结合前沿科技,发展先进的制革固废资源化利用手段是现阶段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本章课程总结、归纳了微纳加工技术在该领域的应用性研究。包括利用微流控技术加工改性胶原蛋白,发展了能够负载干细胞和通道多肽抑制剂的功能性多孔微球,实现椎间盘退变疾病中的炎症抑制和组织工程修复方面的研究;利用微纳加工技术将改性胶原制备成微针贴片,并负载黑磷纳米片和血红素,治疗I型糖尿病小鼠模型的皮肤损伤方面的研究;利用提取的羊毛角蛋白和微纳光刻技术想结合,实现了角蛋白的为图案化,从而在细胞培养、组织工程和植入器件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等。


四、课程学时分配及对课程目标的支撑关系

序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学时

教学方 式

对应课程目标

1

学科技术发展概况

了解科技发展对人民生活的影响,了解轻工科技发展现状,重点掌握轻工业发展趋势。

2

讲授

讨论

1

2

制浆科学技术发展


掌握我国制浆科学技术发展现状,了解国内外制浆科学技术的对比情况,了解制浆科学技术展趋势。

2

讲授

讨论

1

3

造纸科学技术发展

掌握我国造纸科学技术发展现状,了解国内外造纸科学技术的对比情况,了解造纸科学技术展趋势。

2

讲授

讨论

2

4

纸基功能材料科学技术发展

掌握纸基功能材料科学技术发展现状,了解纸基功能材料在造纸工业发展中的作用,了解纸基功能材料科学技术发展趋势

2

讲授

讨论

作业

2

5

皮革化学与工程专业基本概况及发展前景

了解皮革化学与工程的学科内涵和外延,了解我国制革行业现状及发展前景

2

讲授

讨论


6

清洁制革技术进展及皮胶原蛋白资源化利用

了解制革工业清洁化进程以及胶原蛋白在功能材料领域的应用

2

讲授

讨论

作业


7

生物技术在皮革制造中的应用

了解酶制剂在制革过程中的重要应用

2

讲授

讨论


8

微纳加工技术在制革固废资源化利用领域的前沿进展

了解微纳加工技术及其在制革固体废弃物领域的研究进展

2

讲授

讨论

作业




教学大纲说明书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科技发展及学科专业概论-轻化工程方向》是轻化工程方向本科专业的一门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工业相关行业基本知识,了解我国工业结构及涵盖主要行业,了解工业领域重点行业的科技发展状况及发展方向,了解我国制浆造纸及皮革工业的发展状况及我省造纸皮革企业的现状,掌握从植物纤维原料到纸或纸产品的转变过程和动物蛋白加工技术及各个工段的作用,理解衡量纸张及皮革性能的各项指标及概念,明确制浆造纸及皮革工业对生态、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和定位,了解轻化工程相关工业与其他专业的相关性,以及制浆造纸、皮革专业的国内外最新发展动态及发展方向,明晰作为轻化工程专业技术人才应具备的素质,为转变学习方式、制定大学学习计划及学习目标、进行大学自我规划以及为更好地学习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的先修课是高中化学、高中物理和生物。通过对化学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专业生产中常用化学药品的性质;为学习制浆造纸及制革中所用化学药品奠定基础,通过对物理的学习,掌握专业生产中各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工业领域各重点行业的基本原理;通过对植物动物学的学习,掌握天然植物纤维以及动物蛋白加工技术的一些基本结构及性质,使学生能更好地学习相关理论。本课程系统学习轻工行业和轻化专业的相关知识,为学生了解所学专业、制定大学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及综合素质的培养打下基础

三、各讲内容的基本要求及重点、难点

第一讲学科技术发展概况

 基本要求:了解科技发展与人民生活的相关性。了解轻工科学与技术学科发展概况以及国内外研究进展,了解学科人才培养现状,了解我国轻化工程专业的科技发展方向。

 重点:我国轻工业科技发展趋势。

 难点:轻工主要行业现状及国内外研究进展。

第二讲 制浆科学技术发展

     基本要求:掌握制浆科学技术发展现状,了解国内外制浆科学技术的对比情况,了解制浆科学技术展趋势。

 重点:我国制浆科学技术发展现状

 难点:国内外制浆科学技术的对比分析

第三讲 造纸科学技术发展

 基本要求:掌握造纸科学技术发展现状,了解国内外造纸科学技术的对比情况,了解造纸科学技术展趋势

 重点:造纸科学技术发展现状

 难点:造纸科学技术展趋势

第四讲 纸基功能材料科学技术发展

 基本要求:了解掌握纸基功能材料科学技术发展现状

 难点:纸基功能材料科学技术发展现状

第五讲 皮革化学与工程基本概况及发展前景

 基本要求:了解制革工业在国计民生及绿色循环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了解我国制革工业的发展现状,熟悉制革区域分布及各自特点;了解皮革化学与工程学科的内涵与外延

 重点:了解皮革化学与工程学科的内涵与外延

 难点:制革工业绿色循环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及学科的内涵和外延

第六讲

 基本要求:初步理解制革基本原理;了解制革各工段清洁化进程,特别是浸水、脱毛、浸灰、浸酸、鞣制等工序的清洁生产情况;了解基于制革基本原理的胶原蛋白在功能材料领域的应用

 重点:制革基本原理及制革各工段清洁化进程

 难点:基于制革基本原理的胶原蛋白在功能材料领域的应用

第七讲

 基本要求:了解生物技术的基本概念、制革中微生物与酶的作用及皮革衍生生物制品相关知识

 重点:生物技术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制革的作用

 难点:生物技术相关概念及胶原基生物制品的制备

第八讲

 基本要求:初步理解维纳技工相关概念,了解微纳加工技术在制革固体废弃物应用领域的研究进展

 重点:微纳加工技术在制革固体废弃物应用领域的研究进展

 难点:微纳技工相关概念

四、学时分配建议


讲课学时

实验学时

小计

第一讲

2

0

2

第二讲

2

0

2

第三讲

2

0

2

第四讲

2

0

2

第五讲

2

0

2

第六讲

2

0

2

第七讲

2

0

2

第八讲

2

0

2

合计

16

0

16

五、推荐教材和主要参考教材

推荐教材

主要参考教材

1.制浆原理与工程(4)(中国轻工业“十三五”规划教材),詹怀宇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98月。

2.造纸原理与工程(4)(中国轻工业“十三”规划教材),何北海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911

3. 制革工艺学(第1版),魏世林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1

六、考核方式

1.考核与评价方式及成绩评定

 课程整体评定成绩由平时成绩(平时作业、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组成,具体如下:

平时作业成绩:10,主要考察学生平时作业的完成率、正确率及完成质量。

平时考核:10分,考察学生课堂回答问题及参与讨论学习情况。

期末考试成绩:80,主要考核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学科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分析、评价和判断能力。考试采取开卷考试或撰写报告形式

考核方式及各部分成绩

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及对应成绩(分)

分配成绩总分

平时作业

平时考核

期末考试

课程目标1

5

5

40

40

课程目标2

5

5

40

40

合计

10

10

80

100

2.考核与评价标准

1)期末考试

 按照期末考试的参考答案、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卷面分采用百分制评分,总评后按照80%进行折算。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内容

期末考试卷面分数

课程目标 1

理解轻工科技发展的历史,理解行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50

课程目标 2

理解轻工技术发展方向和趋势,以及绿色技术的发展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50


2)平时作业

 每个课程目标的平时作业按照百分制评分,求出各次作业的平均分,按照各个课程目标的权重进行折算。作业评分标准如下表所示:


观测点

评分

80-100

70-79

60-70

0-60

作业完成进度及态度(权重0.2

按时完成,书写规范、清晰

按时完成,书写基本规范、清晰

后期补交,书写基本规范、清晰

未完成或步骤不完善、书写不规范、不清晰

作业质量(权重0.8

对轻化工程专业科技发展表述正确,分析合理,未来发展趋势合理

对轻化工程专业科技发展表述基本正确,分析存在少量错误

对轻化工程专业科技发展表述部分错误,分析存在错误明显,但批改后能改正

对轻化工程专业科技发展表述存在明显错误,分析不正确


3)平时考核

 每个课程目标的平时考核按照百分制评分,求出各次考核的平均分,然后按照各个课程目标的权重进行折算。评分标准如下表所示:

观测点

评分

80-100

70-79

60-70

0-60

参与课堂情况(权重0.5

上课态度积极,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

上课态度较为积极,能够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

上课态度不够积极,被动参与课堂讨论


不参与课堂讨论

参与质量(权重0.5

对轻化工程专业科技发展相关知识论述正确,分析合理

对轻化工程专业科技发展相关知识论述存在少量错误

对轻化工程专业科技发展相关知识论述基本正确

对轻化工程专业科技发展相关知识论述存在明显错误



《劳动教育Ⅰ》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劳动教育

英文名称:Labor education

课程代码:L871001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教育必修课

一、学时与学分:

适用专业

轻化工程(制浆造纸方向)

开课学期

3

学时或周

1

学 分

1

实践学时

1

实践学分

1







二、课程目的与要求:

 高校劳动教育是明确劳动科学体系、掌握劳动科学知识的阶段,必须以劳动教育课程化为基础。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提出:“普通高等学校要明确劳动教育主要依托课程。”开设《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通识课程是贯彻落实《意见》和教育部发部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积极实践。本课程以普及劳动科学知识、提高劳动科学素养为着眼点,把劳动科学发展和劳动实践需求两个维度相结合,针对当代大学生特点,从劳动品德涵养、劳动情怀培育、专业技能习得、创新创业激励、职业素养提升、劳动权益保护、劳动文化塑造、团队意识培养、未来劳动认知等多个维度出发,全面系统介绍劳动学科领域基本知识,旨在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坚定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真正懂得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关乎幸福人生的道理。

 本课程以轻化工程专业的《植物纤维化学实验》课为主要依托课程,通过体验本专业基础实验室的搭建、整理、运行与日常维护工作,树立学生正确的劳动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劳动认知,增强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和专业自信,提高学生在轻化工程相关专业生产实践或项目研发过程应注重的基本职业道德规范。(毕业能力要求指标点8.3理解工程师对公众的安全、健康和福祉,以及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能够在工程实践中自觉履行责任。

 基本要求:

1、正确认识劳动的现象和本质,深化对劳动内涵的理解与认识,让学生从理论到实践、从历史到未来,完整学习与未来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通用劳动科学知识。

2、本课程主要为劳动实践课程,在劳动实践中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本专业职业性质、职业责任和基本道德规范的理解,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一定劳动技能,提高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练意志,感受劳动带来的收获乐趣,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真挚情感。

三、课程内容

面向专业及

编号

1、轻化工程专业(制浆造纸工程方向)082201

4

7

2

5

8

3

6

9


项目

学 时

面向专业

要求

类型

每组人数

上机

1

劳动实践1-制浆造纸科研平台的规范化整理与日常维护

12学时

0

制浆造纸工程

必修

综合

5-7

2

劳动实践2-制浆造纸科研耗材的认识与分类

10学时

0

制浆造纸工程

必修

综合

5-7

3

践报告

2学时

0

制浆造纸工程

必修

综合

全员


四、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和方法对应关系表: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指标点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1. 树立学生正确的劳动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劳动认知,增强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和专业自信,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

8.3理解工程师对公众的安全、健康和福祉,以及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能够在工程实践中自觉履行责任。

普及劳动科学知识、结合专业知识,提高劳动科学素养;以制浆造纸专业方向为出发点,进行两次劳动实践:1.制浆造纸科研平台的规范化整理;2.制浆造纸科研耗材的认识与分类,撰写实践报告,交流心得。

课堂讲授

实践活动

交流讨论

实践报告

五、课程目标与考核方式的关系表:

课程目标

考核内容

评价依据/学习任务

1. 树立学生正确的劳动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劳动认知,增强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和专业自信,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

制浆造纸方向职业性质的认知、职业规范的培养及劳动科学素养的提升

实践活动

实践报告

六、考核方式与评分办法:

1、考核说明

 考核评分标准分为6个部分:

 (1)实践纪律(10%

 本部分由课代表同学们评定,主要从学生课堂秩序、值日情况、小组成员合作情况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自觉遵守秩序,

 打闹,不做与劳动实践无关的事情,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应加强合作,做好分工。

 (2)实践态度(10%

 实践态度体现的是学生对职业修养的体现,本部分由授课教师评定,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应端正态度,遵守平台规章制度,听从老师指导,知错能改。

 (4)劳动实践(30%

 本部分由授课教师评定,学生在劳动过程中,认真、规范,按要求完成劳动任务,保证安全。

 (5)实践报告(50%

 本部分由授课教师评定。每次实践活动后应及时交流反思,按要求撰写实践报告,态度认真,书写工整,内容详实,总结到位。

2、课程目标考核内容分布情况

序号

课程目标

考核环节

课程目标权重

实践纪律


实践态度


劳动实践

实践报告


1

树立学生正确的劳动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劳动认知,增强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和专业自信,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

10%

10%

30%

50%

100%


七、大纲参编与审批人员:

编写人员:李凤凤 姜亦飞 王胜丹 李霞

执笔人:李凤凤 王胜丹

审校人:王强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教学大纲

英文课程名称:Polymer chemistry and physics

课程编号:B913101

总学时:40(其中理论课学时:40

总学分:2.5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

适用专业:轻化工程(制浆造纸工程方向)

开课单位:轻工学部 轻化工程教研室

执笔人:齐乐天                             审校人:于得海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轻化工程专业(制浆造纸工程方向)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课程主要内容包括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两大部分,高分子化学包括聚合物的聚合机理和方法;高分子物理包括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能等。课程通过对高分子化学及物理内容的讲授,使学生掌握高分子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使其具备分析高分子化学结构特性、设计高分子合成与改性方法、解析材料物化性能和进行物理力学性能测试的能力。本课程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相关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奠定重要的基础,使学生踏入社会工作后能够独立从事与高分子相关企业的技术管理、工艺制定、工程设计以及相应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二、课程目标

1.掌握聚合物基本概念和高分子化合物合成的基本原理,具有对聚合物反应速率和产物分子量控制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高分子化学反应基本特征,了解聚合方法的选择的基本原理 (毕业要求1.3 能够将轻化工程专业知识和数学分析方法用于推演、分析专业工程问题)

2. 掌握聚合物的结构与力学、电学、热学、光学、溶液等性能之间的关系的基本知识,具有对高分子聚合物材料结构和性能进行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高分子聚合物力学性质的基本知识,能针对目标性能选择加工高分子聚合物材料的方法、解决聚合物材料出现的各类基本问题 (毕业要求1.2具有轻化工程专业领域需要的数据分析能力,能针对具体的对象建立数学模型并利用计算机求解。)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

 本章要求掌握聚合物相关的基本概念(单体单元、结构单元、重复单元、链节;缩聚、聚加成和逐步聚合,加聚、开环聚合和连锁聚合)、分类、命名;掌握聚合物的特点;理解聚合物分子量的表示方法、计算方法以及相对分子量分布。

 第一节 高分子科学的建立和发展

 第二节 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第三节 高分子材料的命名和分类

 第四节 高分子合成反应的分类

 第五节 高分子的结构、物理状态及其性能特点

第二章 缩聚及其它逐步聚合反应

 本章要求掌握缩聚反应的分类;缩聚反应动力学;线形聚合反应机理、官能团等活性概念、分子量控制及分子量分布,聚合度计算公式;缩聚反应影响因素及获得高相对分子质量缩聚物的基本条件;体形缩聚反应特点、基本条件及凝胶点计算以及逐步聚合实施方法、了解其他缩聚反应。

 第一节 聚合反应类型及特点

 第二节 缩聚反应

 第三节 线型缩聚反应

 第四节 线型缩聚的分子质量控制及分子量分布

 第五节 体型缩聚反应

 第六节 其它逐步缩聚反应简介

 第七节 缩聚的实施方法

第三章 自由基聚合

 本章要求掌握单体结构决定能否聚合及聚合历程;三基元反应及基本特点;引发剂和链引发反应;自由基聚合反应速度、聚合度及影响因素;链转移对聚合反应速率和聚合度影响;自动加速过程、阻聚和缓聚;相对分子质量控制;取代基使聚合热改变的原因和结果;四种聚合方法配方和特点。

 第一节 自由基聚合单体

 第二节 自由基聚合机理

 第三节 自由基引发剂及引发作用

 第四节 自由基聚合反应动力学

 第五节 自动加速现象

 第六节 自由基聚合的聚合度

 第七节 阻聚原理及阻聚作用

 第八节 光及其它反式引发的自由基聚合

 第九节 自由基聚合的实施方法

第四章 离子型聚合和配位聚合

 本章要求掌握阴、阳离子、定向聚合单体及引发剂类型;理解阴、阳离子、定向聚合反应机理; 了解阴、阳离子、定向聚合反应;熟悉定向聚合催化剂;掌握离子形聚合与自由基聚合的区别;了解阴、阳离子、定向聚合反应的应用。

 第一节 阳离子聚合

 第二节 阴离子聚合

 第三节 配位聚合

 第四节 不同连锁聚合的比较

第五章 共聚合反应

 本章要求了解二元共聚物的微分方程、掌握二元共聚物的组成曲线、共聚物组成的控制方法、单体及自由基活性的影响因素、Q-e方程的意义及应用。

 第一节 共聚合反应与共聚物

 第二节 共聚合方程

 第三节 竞聚率、共聚曲线及共聚物组分的控制

 第四节 单体和自由基的活性、Q-e概念

 第五节 离子共聚合

第六章 高分子的化学反应

 本章要求掌握聚合物化学反应特点、聚合物反应类型以及影响反应的因素;了解各位官能团反应、各类降解反应;掌握交联反应、交联方法以及影响交联反应因素;了解聚合物老化、影响老化因素。

 第一节 高分子化学反应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第二节 高分子的官能团反应

 第三节 高分子的交联和接枝

 第四节 高分子的扩链反应

 第五节 高分子的降解

第七章 高分子的结构

 本章要求掌握高分子链结构的组成、构造及其与高聚物性能之间的关系。掌握和理解构型、构象、高分子链的内旋转、链柔性、均方末端距等基本概念。掌握影响高聚物链柔性的因素,熟悉高分子链柔顺性的表征。结晶度的概念、取向和解取向的概念、机理以及取向对高聚物性能的影响。理解高聚物的聚集态结构(晶态结构、非晶结构、取向态结构、液晶结构)。

 第一节 高分子链的近程结构和远程结构

 第二节 高分子链的均方末端距

 第三节 高分子的分子间作用力与聚集态

 第四节 高分子的晶态结构、结晶度和物理性能

 第五节 高分子的结晶行为和结晶动力学、非晶态结构

 第六节 高分子的取向结构和液晶态结构

 第七节 高分子共混体系的聚集态结构

第八章 高分子的分子运动、力学状态及其转变

 本章要求掌握高分子运动的特点、高分子力学状态与转变、掌握玻璃化转变、熔融转变、理解影响玻璃化转变和熔融转变温度的因素,了解次级转变。

 第一节 高分子运动的特点、力学状态及转变

 第二节 高分子的力学状态与转变

 第三节 高分子的玻璃化转变及其影响因素

 第四节 玻璃化转变下的次级转变、结晶高分子的熔融转变

 第五节 高分子的黏流转变和流动行为、融体黏度的测定

 第六节 影响高分子融体黏度和流动性的因素

 第七节 融体流动中的弹性效应

第九章 高分子固体的基本力学性质

 本章要求掌握杨氏模量、屈服强度、屈服伸长、断裂强度(拉伸强度)、断裂伸长、断裂能、应变硬化、应变软化、弯曲强度、冲击强度的概念。掌握强迫高弹形变、非晶和结晶高聚物的应力-应变曲线、银纹屈服和剪切屈服机理。了解脆性断裂、韧性断裂以及断裂面的形态、断裂机理。掌握高分子的弹性体的力学性能。

 第一节 玻璃态和晶态高分子的力学性质

 第二节 高分子材料的屈服及判据

 第三节 高分子材料的破坏和理论强度

 第四节 高分子弹性体的力学性能

 第五节 交联橡胶的溶胀

 第六节 高分子的黏弹性

 第七节 黏弹性数学模型


第十章 高分子溶液的基本性质

 本章要求掌握高分子溶液的特点、溶度参数的基本概念,不同的线型高聚物(结晶、非晶、极性、非极性)的溶解特性和交联高聚物的溶胀;掌握高聚物溶剂的选择原则;掌握黏度法测定高聚物黏均分子量;了解高分子分子量的测定及分子量的分布。

 第一节 高分子的溶解过程

 第二节 高分子稀溶液热力学理论与特点

 第三节 高分子的分子量分布及分子量分布

 第四节 高分子的分子量的测定

 第五节 凝胶渗透色谱

第十一章 高分子电学、热学和光学的基本性质

 本章要求掌握高聚物的极化、介电性、导电性、击穿、静电、热稳定、导热、热膨胀、光的折射和反射等性质。

 第一节 高分子的电学性质

 第二节 高分子的热学性质

 第三节 高分子的光学性质

四、课程学时分配及对课程目标的支撑关系

序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学时

教学方式

对应课程目标

1

绪论

要求掌握聚合物相关的基本概念(单体单元、结构单元、重复单元、链节;缩聚、聚加成和逐步聚合,加聚、开环聚合和连锁聚合)、分类、命名;掌握聚合物的特点;理解聚合物分子量的表示方法、计算方法以及相对分子量分布。

2

讲授

讨论

习题

1

2

缩聚及其它逐步聚合反应

本章要求掌握缩聚反应的分类;缩聚反应动力学;线形聚合反应机理、官能团等活性概念、分子量控制及分子量分布,聚合度计算公式;缩聚反应影响因素及获得高相对分子质量缩聚物的基本条件;体形缩聚反应特点、基本条件及凝胶点计算以及逐步聚合实施方法、了解其他缩聚反应。

4

讲授

讨论

习题

1

3

自由基聚合

掌握单体结构决定能否聚合及聚合历程;三基元反应及基本特点;引发剂和链引发反应;自由基聚合反应速度、聚合度及影响因素;链转移对聚合反应速率和聚合度影响;自动加速过程、阻聚和缓聚;相对分子质量控制;取代基使聚合热改变的原因和结果;四种聚合方法配方和特点。

6

讲授

讨论

习题

1

4

离子型聚合和配位聚合

掌握阴、阳离子、定向聚合单体及引发剂类型;理解阴、阳离子、定向聚合反应机理; 了解阴、阳离子、定向聚合反应;熟悉定向聚合催化剂;掌握离子形聚合与自由基聚合的区别;了解阴、阳离子、定向聚合反应的应用。

2

讲授

讨论

1

5

共聚合反应

了解二元共聚物的微分方程、掌握二元共聚物的组成曲线、共聚物组成的控制方法、单体及自由基活性的影响因素、Q-e方程的意义及应用。

2

讲授

讨论

1

6

高分子的化学反应

掌握聚合物化学反应特点、聚合物反应类型以及影响反应的因素;了解各位官能团反应、各类降解反应;掌握交联反应、交联方法以及影响交联反应因素;了解聚合物老化、影响老化因素。

4

讲授

讨论

习题

复习

1

7

高分子的结构

掌握高分子链结构的组成、构造及其与高聚物性能之间的关系。掌握和理解构型、构象、高分子链的内旋转、链柔性、均方末端距等基本概念。掌握影响高聚物链柔性的因素,熟悉高分子链柔顺性的表征。结晶度的概念、取向和解取向的概念、机理以及取向对高聚物性能的影响。理解高聚物的聚集态结构(晶态结构、非晶结构、取向态结构、液晶结构)。

6

讲授

讨论

2

8

高分子的分子运动、力学状态及其转变

掌握高分子运动的特点、高分子力学状态与转变、掌握玻璃化转变、熔融转变、理解影响玻璃化转变和熔融转变温度的因素,了解次级转变。

4

讲授

讨论

习题

2

9

高分子固体的基本力学性质

掌握杨氏模量、屈服强度、屈服伸长、断裂强度(拉伸强度)、断裂伸长、断裂能、应变硬化、应变软化、弯曲强度、冲击强度的概念。掌握强迫高弹形变、非晶和结晶高聚物的应力-应变曲线、银纹屈服和剪切屈服机理。了解脆性断裂、韧性断裂以及断裂面的形态、断裂机理。掌握高分子的弹性体的力学性能。

4

讲授

讨论

习题

2

10

高分子溶液的基本性质

掌握高分子溶液的特点、溶度参数的基本概念,不同的线型高聚物(结晶、非晶、极性、非极性)的溶解特性和交联高聚物的溶胀;掌握高聚物溶剂的选择原则;掌握黏度法测定高聚物物黏均分子量;了解高分子分子量的测定及分子量的分布。

4

讲授

讨论

2

11

高分子电学、热学和光学的基本性质

掌握高聚物的极化、介电性、导电性、击穿、静电、热稳定、导热、热膨胀、光的折射和反射等性质。

2

讲授

讨论

复习

2



教学大纲说明书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课程是轻化工程专业(制浆造纸工程方向)教学计划中设置的一门重要的以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课程等为基础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分为两部分: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化学讲述的高分子的基本概念、高分子化合物合成的基本原理及控制聚合物反应速率和分子量的方法、高分子化学反应的特征以及聚合方法的选择;高分子物理阐述聚合物的结构与力学、电学、热学、溶液、老化等性能之间的关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高分子材料领域的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的高分子材料的基本概念、合成原理、聚合方法、结构、性质及结构与性能之间的规律性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为以后进行高分子材料学习、从事相关工作奠定专业理论基础。

二、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是轻化工程专业及其相近的材料化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专业的主干课程。 本课程以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为基础理论课,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化学知识。本课程在轻化工程人才培养体系中,是一门承上启下的课程,它既是基础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应用学科。课程不局限于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基础知识的传递,而是着重串联学生的基础数学、物理、化学和工程基础知识,使学生可以运用这些基本理论和方法为轻化工程专业服务。课程要求学生掌握高分子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使其具备分析高分子化学结构特性、设计高分子合成与改性方法、解析材料物化性能和进行物理力学性能测试的能力。本课程将为后续课程包括植物纤维化学、轻工仪器分析、制浆原理与工程和造纸原理与工程等的学习以及相关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

三、各章内容的基本要求及重点、难点

第一章 绪论

基本要求:要求掌握聚合物相关的基本概念(单体单元、结构单元、重复单元、链节;缩聚、聚加成和逐步聚合,加聚、开环聚合和连锁聚合)、分类、命名;掌握聚合物的特点;理解聚合物分子量的表示方法、计算方法以及相对分子量分布。

重点:掌握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并熟悉聚合物的命名;掌握形成聚合物的必要条件和聚合反应的分类;熟悉聚合物的分子量及其分子量分布的多分散性。

第二章 缩聚及其它逐步聚合反应

基本要求:本章要求掌握缩聚反应的分类;缩聚反应动力学;线形聚合反应机理、官能团等活性概念、分子量控制及分子量分布,聚合度计算公式;缩聚反应影响因素及获得高相对分子质量缩聚物的基本条件;体形缩聚反应特点、基本条件及凝胶点计算以及逐步聚合实施方法、了解其他缩聚反应。

重点:线形缩聚反应的基本理论;官能度、官能度体系及等活性理论;凝胶点计算

难点:线形缩聚的分子量的控制及分子量分布。

第三章 自由基聚合

基本要求:掌握单体结构决定能否聚合及聚合历程;三基元反应及基本特点;引发剂和链引发反应;自由基聚合反应速度、聚合度及影响因素;链转移对聚合反应速率和聚合度影响;自动加速过程、阻聚和缓聚;相对分子质量控制;取代基使聚合热改变的原因和结果;四种聚合方法配方和特点。

重点:自由基聚合机理;引发剂及引发作用。

难点:自由基聚合机理。

第四章 离子型聚合和配位聚合

基本要求:掌握阴、阳离子、定向聚合单体及引发剂类型;理解阴、阳离子、定向聚合反应机理; 了解阴、阳离子、定向聚合反应;熟悉定向聚合催化剂;掌握离子形聚合与自由基聚合的区别;了解阴、阳离子、定向聚合反应的应用。

重点:阳离子聚合;阴离子聚合;配位聚合

难点:离子聚合;配位聚合。

第五章 共聚合反应

基本要求:了解二元共聚物的微分方程、掌握二元共聚物的组成曲线、共聚物组成的控制方法、单体及自由基活性的影响因素、Q-e方程的意义及应用。

重点:竞聚率、共聚曲线及共聚物组分的控制;单体和自由基的活性、Q-e概念

难点:竞聚率、共聚曲线及共聚物组分的控制。

第六章 高分子的化学反应

基本要求:掌握聚合物化学反应特点、聚合物反应类型以及影响反应的因素;了解各位官能团反应、各类降解反应;掌握交联反应、交联方法以及影响交联反应因素;了解聚合物老化、影响老化因素。

重点:聚合物的化学反应特征及影响因素;聚合物的官能团反应;聚合物的交联和接枝;大分子的降解和老化

难点:聚合物的化学反应特征及影响因素;聚合物的官能团反应。

第七章 高分子的结构

基本要求:掌握高分子链结构的组成、构造及其与高聚物性能之间的关系。掌握和理解构型、构象、高分子链的内旋转、链柔性、均方末端距等基本概念。掌握影响高聚物链柔性的因素,熟悉高分子链柔顺性的表征。结晶度的概念、取向和解取向的概念、机理以及取向对高聚物性能的影响。理解高聚物的聚集态结构(晶态结构、非晶结构、取向态结构、液晶结构)。

重点:高分子的近程结构和远程结构;高分子的晶态结构和非晶态结构;高分子的取向态结构

难点:高分子的晶态结构和非晶态结构;高分子的液晶态结构。

第八章 高分子的分子运动、力学状态及其转变

基本要求:掌握高分子运动的特点、高分子力学状态与转变、掌握玻璃化转变、熔融转变、理解影响玻璃化转变和熔融转变温度的因素,了解次级转变。

重点:聚合物分子运动的特点;聚合物的力学状态和热转变;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

难点:聚合物分子运动的特点;影响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因素。

第九章 高分子固体的基本力学性质

基本要求:掌握杨氏模量、屈服强度、屈服伸长、断裂强度(拉伸强度)、断裂伸长、断裂能、应变硬化、应变软化、弯曲强度、冲击强度的概念。掌握强迫高弹形变、非晶和结晶高聚物的应力-应变曲线、银纹屈服和剪切屈服机理。了解脆性断裂、韧性断裂以及断裂面的形态、断裂机理。掌握高分子的弹性体的力学性能。

重点:交联聚合物的熔胀;高分子的粘弹性

难点:交联聚合物熔胀特性及其影响因素、高分子的粘弹特性。

第十章 高分子溶液的基本性质

基本要求:掌握高分子溶液的特点、溶度参数的基本概念,不同的线型高聚物(结晶、非晶、极性、非极性)的溶解特性和交联高聚物的溶胀;掌握高聚物溶剂的选择原则;掌握黏度法测定高聚物物黏均分子量;了解高分子分子量的测定及分子量的分布。

重点:高分子的溶解过程;高分子稀溶液热力学;聚合物的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

难点:高分子稀溶液热力学,聚合物的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

第十一章 高分子电学、热学和光学的基本性质

基本要求:掌握高聚物的极化、介电性、导电性、击穿、静电、热稳定、导热、热膨胀、光的折射和反射等性质。

重点:分子的热性能;高分子的光学性质

难点:高分子的光学性质

四、学时分配建议


讲课学时(习题)

实验学时

小计

第一章

2

0

2

第二章

4

0

4

第三章

42

0

6

第四章

2

0

2

第五章

2

0

2

第六章

2

0

2

高分子化学复习

2

0

2

第七章

6

0

6

第八章

4

0

4

第九章

4

0

4

第十章

2

0

2

第十一章

2

0

2

高分子物理复习

2

0

2

合计

382

0

40

五、推荐教材和主要参考教材

1. 推荐教材

魏无忌等主编,《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基础》(第二版),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2. 参考教材

1)《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赵俊会.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0

2)《高分子化学》(增强版). 潘祖仁.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7

3)《高分子物理》(修订版). 何曼君.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

4)《高分子试验教材》. 卿大咏.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1

六、考核方式

1. 考核与评价方式及成绩评定

 课程整体评定成绩由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组成,具体如下:

平时考核:30分。主要考察学生线上自学、课堂回答问题和参与讨论的课堂表现情况,以及课堂作业完成情况。

期末考试成绩:70分。主要考核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的基础知识、高分子基本概念、高分子化学反应的特征及一般方法和高分子结构与各性能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考试为闭卷形式。

考核方式及各部分成绩

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及对应成绩(分)

分配成绩总分

平时考核

期末考试

课程目标1

15

35

50

课程目标2

15

35

50

合计

30

70

100

2.考核与评价标准

(1) 期末考试

 按照期末考试的参考答案、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卷面分采用百分制评分,总评后按照70%进行折算。

课程期末考试卷面考核内容分数分配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内容

期末考试卷面分数

课程目标 1

高分子的基本概念、高分子化合物合成的基本原理及控制聚合物反应速率和分子量的方法、高分子化学反应的特征以及聚合方法的选择

50

课程目标 2

高分子物理性能的基本概念,高分子结构与其力学、电学、热学、光学、溶液等性能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

50

(2) 平时考核

 每个课程目标的平时考核按照百分制评分,求出各次考核的平均分,然后按照各个课程目标的权重进行折算。评分标准如下表所示:

平时考核成绩标准

观测点

课程内容

评价标准 (得分比例)

0.90-1

0.75-0.89

0.60-0.74

0.60

高分子化学基础知识

课程目标1

10分)

积极完成线上自学内容,上课态度积极,能够主动回答问题,对聚合物基本概念和高分子化合物合成的基本原理及特征能够掌握,并参与教师课堂问题与讨论测试成绩优秀

基本完成了线上自学内容,上课态度积极,能够回答问题,对聚合物基本概念和高分子化合物合成的基本原理及特征能够基本掌握,部分参与讨论,测试成绩良好

完成了部分线上自学内容,上课和听讲比较认真,基本能够完成课堂学习内容,对对聚合物基本概念和高分子化合物合成的基本原理及特征能够基本理解。测试成绩合格

未完成线上自学内容,上课表现不积极,不能够跟随老师讲课节奏进行学习,有消极上课行为。对聚合物基本概念和高分子化合物合成的基本原理及特征没有理解,测试成绩不合格

高分子物理基础知识

课程目标2

10

积极完成线上自学内容,上课态度积极,能够主动回答问题,能够掌握聚合物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并参与教师课堂问题与讨论测试成绩优秀

基本完成了线上自学内容,上课态度积极,能够回答问题,基本掌握聚合物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部分参与讨论,测试成绩良好

完成了部分线上自学内容,上课和听讲比较认真,基本能够完成课堂学习内容,基本理解聚合物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测试成绩合格

未完成线上自学内容,上课表现不积极,不能够跟随老师讲课节奏进行学习,有消极上课行为。没有理解聚合物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测试成绩不合格

课堂作业

课程目标1, 2

10分)

积极主动完成课堂作业,能够掌握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的基本知识,测试成绩优秀

能够完成课堂作业,基本掌握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的基本知识,测试成绩良好

能够完成部分课堂作业,基本理解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的基本知识,测试成绩合格

未能完成课堂作业,没有理解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的基本知识,测试成绩不合格



《造纸植物资源化学》教学大纲

英文课程名称:Chemistry of Plant Resources for Pulp & Paper

课程编号:B914101    

总学时:64  其中理论课学时:64 实验(或上机)学时:0 课外(或实践自学)学时:  0

总学分:4

先修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

适用专业:轻化工程(制浆造纸工程方向)

开课单位:轻工学部 轻化工程教研室

执笔人: 吕高金                             审校人:杨桂花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与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等课程有密切关系,是轻化工程专业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必修课。主要讲授造纸植物纤维的来源、纤维形态、化学结构、物理性能、反应性能以及不同化学组分的用途,为后续学生学习制浆造纸原理与工程等相关专业课程提供理论指导。课程内容上与传统的《植物纤维化学》及《纤维化学与物理》相比基础性突出,适应的专业方向宽,可以供基本没有专业知识的大学二年级学生使用,为学生后续学习制浆原理与工程、造纸原理与工程等相关专业课程奠定牢固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目标

1.掌握制浆造纸原材料,即造纸植物纤维原料的结构特点、化学组成以及化学性质,让学生体会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对植物纤维三大主要组分的分析及应用,引导学生理解制浆造纸过程中纤维原料的选择与准备,纸浆制备及生产应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知识,解决轻化工程专业制浆造纸方向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毕业要求1.5在制定轻化工程问题解决方案时能体现本专业领域先进的技术。

2. 结合制浆造纸行业的发展历史,让学生感知自然科学的进步,尤其是造纸植物资源化学理论的进步给制浆造纸工艺及设备发展的促进作用,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毕业要求3.1 具备将轻化工程及相关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知识、核心知识、工程基本技能、工程实践技能和综合研究技能用于设计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3.以纤维原料中主要组分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素的概念、结构及性质等基本知识点,理解制浆造纸工艺技术、设备原理,让学生深刻理解造纸植物组分结构特点影响其性质及应用的内在关联机制,培养学生解决制浆造纸过程中相关问题的能力。(毕业要求5.3能够针对具体的对象,开发或选用满足特定需求的现代工具。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 造纸植物资源概论

第一节 造纸植物资源的主要化学构成概述

 纤维素;半纤维素;木素;抽出物;淀粉;植物胶。

第二节 植物纤维原料的分类与利用

 植物的分类;植物纤维原料的分类;植物纤维原料的利用原则。

第三节 植物纤维原料的化学组成与形态结构

 化学组成概述;树木的化学组成;非木材的化学组成。

第四节 植物纤维原料的生物结构

 植物细胞;木材纤维原料的生物结构;非木材纤维原料的生物结构;主要化学成分在细胞壁中的分布。

第五节 植物纤维原料的纤维形态

 纤维形态参数;针叶木细胞;阔叶木细胞;禾本科类细胞;棉、麻类细胞。

第二章 纤维素化学

第一节 纤维素的化学结构

 纤维素的化学结构式;纤维素的分子构象。

第二节 纤维素的物理结构

 纤维素结晶变体的相互转化,纤维素的结晶结构理论;纤维素的结晶度及其测定方法。

第三节 纤维素的化学性质

 纤维素的反应性能;纤维素的水解降解反应;纤维素的氧化反应;纤维素的酯化反应;纤维素的醚化反应;纤维素的接枝与交联反应。

第四节 纤维素的物理与物理化学性质

 纤维素的多分散性;纤维素的吸着;纤维素的润胀与溶解;纤维素的电化学性质;纤维素的光、热和机械降解;纤维素的离子辐射降解。

第五节 功能纤维素材料

 纸浆;纺织纤维;功能纤维素材料。

第六节 纤维素燃料乙醇转化技术

    纤维素生产燃料乙醇工艺原理及关键技术。

第三章 半纤维素化学

第一节 概述

    半纤维素的含义;半纤维素的分布;半纤维素的命名。

第二节 半纤维素的化学结构

 纤维素的分离;半纤维素结构的研究方法;半纤维素的化学结构式;半纤维素与其伴生物的化学连接。

第三节 半纤维素的化学性质

 半纤维素的酸性水解反应;半纤维素的碱性降解反应;半纤维素的化学改性;半纤维素的酶降解;聚木糖类半纤维素在化学制浆中的变化。

第四节 半纤维素的物理性质

 半纤维素的溶解度,半纤维素的多分散性;半纤维素的分支度;半纤维素对纸浆及纸张性质的影响。

第四节 半纤维素及其降解产物的利用

 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在生物和医药上的应用;降解产物制备低分子产品;在其他工业上的应用。

第四章 木素化学

第一节 概述

 木素的含义;木素的存在;木素的分布;木素的分类;木素的生物合成途径。

第二节 木素的分离方法

 木素分离和提纯的常用方法;原料木素的分离方法;纸浆中残余木素的分离方法;制浆废液中溶出木素的分离方法;木素碳水化合物复合体的分离方法。

第三节 木素的定量法

 木质纤维材料中木素定量;溶液中木素的测定。

第四节 木素的化学结构

 缩合型和非缩合型木素结构单元;木素结构单元间主要连接方式的类型及连接方式;木素与碳水化合物的连接方式;木素官能团分析;化学分解法研究木素的化学结构;分光法研究木素的基本结构;木素结构的模型图。

第五节 木素的物理性质

 一般物理性质;木素的相对分子质量及木素分子的存在状态;木素的溶解性;木素的热性质。

第六节 木素的化学性质

 木素结构单元的化学反应性能;木素的亲核反应;木素的亲电取代反应;木素的氧化反应;木素的呈色反应。

第五章 抽出物化学

第一节 概述

    抽出物的定义;抽出物的种类。

第二节 抽出物的存在状态

    针叶木抽出物;阔叶木抽出物;禾本科原料抽出物;纸浆中的抽出物。

第三节 抽出物的化学组成

 脂肪族化合物;萜烯及萜烯类化合物;酚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不皂化物;其他组分;原料种类及部位对抽出物成分的影响。

第四节 抽出物在制浆过程中的变化

 木材储存过程中抽出物变化;蒸煮过程中抽出物的变化;机械磨浆过程中抽出物的变化;纸浆洗涤筛选漂白过程中抽出物的变化;树脂的沉积及其控制。

第五节 松香及松节油

    松香;松节油。

第六章 淀粉化学

第一节 淀粉的分类与生产

    禾谷类淀粉;薯类淀粉;豆类淀粉;其他类淀粉。

第二节 淀粉的化学结构

 淀粉的基本结构单元;糖基之间的链接键;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

第三节 淀粉的物理结构

    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的分子结构;淀粉颗粒的晶体结构;淀粉颗粒的环层结构;淀粉颗粒的形态和大小。

第三节 淀粉的物理性质

 淀粉的一般物理性质;淀粉的糊化;淀粉的老化;糊化淀粉的性质。

第四节 淀粉的化学性质

 淀粉的水解;淀粉的氧化反应;淀粉的酯化反应;淀粉的醚化反应;淀粉的接枝反应。

第五节 变性淀粉的制备和应用

    酸变性淀粉;酶转化淀粉;氧化淀粉;酯化淀粉;醚化淀粉;接枝淀粉;交联淀粉。

第七章 植物胶化学

第一节 树胶

    阿拉伯胶;黄芪胶;刺梧桐胶;桃胶;盖提胶;其他树胶。

第二节 豆科植物籽胚乳胶

    瓜尔胶;刺槐豆胶;田箐胶;葫芦巴胶;其他植物籽胚乳胶。

第三节 植物籽表皮黏液胶

    亚麻籽胶;沙蒿胶;车前籽胶;其他植物籽表皮黏液胶。

第四节 植物提取胶

    魔芋胶;罗望子胶;其他植物提取胶。

第五节 海藻多糖类植物胶

    琼胶;卡拉胶;褐藻胶;其他海藻类植物胶。

四、课程学时分配及对课程目标的支撑关系

教学

内容

教学要求

学时

教学

方式

对应课程目标

第一章、造纸植物资源概论

明确本课程的内容及其在后续制浆和造纸课程学习的基础课地位;初步了解纤维素、半纤维素、木素、抽出物、淀粉、植物胶等组分。

4

讲授、启发、讨论

1

能够区别木材和非木材原料的化学组成和生物结构,了解主要化学成分在细胞壁中的分布特点。

4

讲授、启发、讨论

2

掌握植物纤维原料的分类与利用的方法和依据,认识植物纤维原料的化学组成与形态结构。

2

讲授、启发、讨论

3

第二章、纤维素化学

了解纤维素的结晶机制,掌握纤维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纤维素的反应性能,了解纤维素的功能化应用潜力。

4

讲授、讨论、作业

1

掌握纤维素的物理与物理化学性质,包括纤维素的多分散性;纤维素的吸着;纤维素的润胀与溶解;纤维素的电化学性质;纤维素的光、热和机械降解;纤维素的离子辐射降解。

4

讲授、启发、讨论

2

掌握纤维素的化学结构和反应性能。理解纤维素的结晶结构,纤维素的反应性能(纤维素的水解降解反应,纤维素的氧化反应,纤维素的酯化反应,纤维素的醚化反应,纤维素的接枝与交联反应)。

4

讲授、讨论、作业

3

第三章、半纤维素化学

对半纤维素的定义、分析方法、结构以及反应机理和应用途径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6

讲授、讨论、作业

1

掌握半纤维素的分类、化学性质。了解不同种类植物之间半纤维素结构方面的差异。

2

讲授、启发、讨论

3

第四章、木素化学

对木素的基本结构单元、提取和分析方法、木素的定量法、结构以及反应机理和应用途径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6

讲授、讨论

1

了解木素的化学结构及化学性质。掌握木素的基本结构单元、木素结构单元的主要连接方式和化学反应性能。

6

讲授、启发、讨论

3

第五章、抽出物化学

掌握抽出物的定义和抽出物的种类。理解抽出物在制浆过程中的变化,木材储存过程中抽出物变化,蒸煮过程中抽出物的变化,机械磨浆过程中抽出物的变化,纸浆洗涤筛选漂白过程中抽出物的变化。

6

讲授、讨论、作业

1

了解树脂的沉积及其控制方法。

2

讲授、启发、讨论

3

第六章、淀粉化学

掌握淀粉的分类与生产,引导学生区分禾谷类淀粉,薯类淀粉,豆类淀粉,其它类淀粉。

理解和掌握淀粉的化学结构、基本结构单元以及糖基之间的链接键进行;区分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

4

讲授、讨论、作业

1

重点掌握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的分子结构,淀粉颗粒的晶体结构,淀粉颗粒的环层结构以及淀粉颗粒的形态和大小。

能够根据淀粉的物理性质联系实际生活,如淀粉的糊化、老化。

2

讲授、启发、讨论

2

了解淀粉的基本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其在造纸工业上的应用。掌握淀粉的化学结构和反应性能。掌握淀粉的各种衍生化反应机理。

2

讲授、启发、讨论

1

第七章、植物胶化学

对植物胶的结构分析方法、化学性质以及反应性能有较深入的理解。掌握植物胶的化学结构和反应性能。

6

讲授、讨论、作业

1


教学大纲说明书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轻化工程专业(制浆造纸工程方向)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课程通过对造纸植物资源各组分结构及化学性质的内容讲授,使学生掌握造纸植物资源各组分在植物体内的结构特点和作用机制,掌握各组分在制浆造纸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该课程主要讲授造纸植物纤维的来源、纤维形态、化学结构、物理性能、反应性能以及不同化学组分的用途,与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等课程有密切关系,是轻化工程专业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必修课,为学生后续学习制浆原理与工程、造纸原理与工程等相关专业课程奠定牢固的理论基础。本课程旨在使学生在学习轻化工程专业课之前,系统地掌握造纸植物纤维的来源、纤维形态、化学结构、物理性能以及反应性能,了解植物资源中不同化学组分的用途、相互之间的连接方式及作用机理,为后续学生学习制浆造纸原理与工程等相关专业课程提供理论指导和奠定牢固的专业基础。

二、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以有机化学为基础,重点突出与天然高分子相关的有机反应,尤其是纤维素、半纤维素、木素、抽出物、淀粉、植物胶等天然高分子的氧化、水解、亲核、亲电反应等基本有机反应机理,为后续学习制浆造纸工艺奠定理论基础。本课程与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有密切关系,本课程中学习造纸植物资源中主要化学成分的聚合机理、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表面性能及分析方法等内容时需要以上述课程为基础

三、各章内容的基本要求及重点、难点

第一章 造纸植物资源概论

 基本要求:对造纸植物资源的来源、化学组成、生物结构、纤维形态、存在状态等有比较全面正确的了解。

 重点:掌握造纸植物资源的主要化学构成,掌握植物纤维原料的化学组成和纤维形态。

 难点:植物纤维原料的生物结构和结构上的差别。

第二章 纤维素化学

 基本要求:了解纤维素的结晶机制,掌握纤维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纤维素的反应性能,了解纤维素的功能化应用。

 重点:掌握纤维素的化学结构和反应性能。

 难点:理解纤维素的结晶结构。

第三章 半纤维素化学

 基本要求:对半纤维素的定义、分析方法、结构以及反应机理和应用途径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重点:掌握半纤维素的分类、化学性质。

 难点:了解不同种类植物之间半纤维素结构方面的差异。

第四章 木素化学

 基本要求:对木素的基本结构单元、提取和分析方法、木素的定量法、结构以及反应机理和应用途径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重点:了解木素的基本结构单元、木素的化学结构及化学性质。

 难点:掌握木素结构单元的主要连接方式和化学反应性能。

第五章 抽出物化学

 基本要求:了解抽出物的存在状态和化学组成。

 重点:掌握抽出物在制浆造纸过程中的变化。

 难点:掌握抽出物的化学组成。

第六章 淀粉化学

 基本要求:了解淀粉的基本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其在造纸工业上的应用。

 重点:掌握淀粉的化学结构和反应性能。

 难点:掌握淀粉的各种衍生化反应机理。

第七章 植物胶化学

 基本要求:对植物胶的结构分析方法、化学性质以及反应性能有较深入的理解。

 重点:掌握植物胶的化学结构和反应性能。

 难点:掌握植物胶的化学结构。

四、学时分配建议


讲课学时

实验学时

小计

第一章

10


10

第二章

12


12

第三章

8


8

第四章

12


12

第五章

8


8

第六章

8


8

第七章

6


6

合计

64


64


五、推荐教材和主要参考教材

推荐教材

1.造纸植物资源化学,陈嘉川主编,科学出版社,2012年第一版。

参考教材

1.天然高分子科学,陈嘉川主编,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

2.纤维化学与物理,詹怀宇主编,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版。

3.植物纤维化学,杨淑惠等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出版。

六、考核方式

1. 考核与评价方式及成绩评定

 课程整体评定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组成,具体如下:

平时成绩:40分,主要考察学生课堂表现、参与讨论学习情况和学生平时作业的完成质量。

期末考试成绩:60分,主要考核植物纤维三大组分的结构特点,化学组成以及化学性质,考察三大组分在制浆造纸过程中的反应特点及其在制浆造纸各工段的结构变化规律等,考试为闭卷形式。

考核方式及各部分成绩

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及对应成绩(分)

分配成绩总分

平时考核

期末考试

课程目标1

20

30

50

课程目标2

12

18

30

课程目标2

8

12

20

合计

40

60

100

2.考核与评价标准

1)期末考试

 按照期末考试的参考答案、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卷面分采用百分制评分,总评后按照60%进行折算。

课程期末考试卷面考核内容分数分配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内容

期末考试卷面分数

课程目标 1

造纸植物三大主要组分的基本概念、化学结构以及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次要组分抽出物、淀粉以及植物胶的基本概念及性质特点。

50

课程目标 2

制浆造纸行业发展历史中的重大突破,造纸植物资源组分的结构及性质对制浆造纸工艺及设备发展的影响。

30

课程目标3

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素等造纸植物组分结构特点与其性质及应用的内在关联机制及影响机制。

20


2)平时成绩

平时考核成绩标准

考核内容

课程内容

评价标准 (得分比例)

0.90-1

0.75-0.89

0.60-0.74

0.60

造纸植物资源化学基础知识

课程目标1

20分)

上课过程专心听讲,学习态度积极,能够对教师的问题及时做出回应,并回答问题,对三大组分的基本概念、结构特征以及化学性质能够熟练掌握,对三大组分外的知识点能够有效掌握,熟练掌握制浆造纸过程原料的制备、生产、应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参与教师课堂问题与讨论测试成绩优秀。

上课态度积极,能够回答问题,对三大组分的基本概念和制浆段的化学反应基本原理及特征能够基本掌握,对三大组分外的知识点能够基本掌握,大致理解制浆造纸过程原料的制备、生产、应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部分参与讨论,测试成绩良好。

上课和听讲比较认真,基本能够掌握课堂学习内容,对对植物纤维各组分的基本概念和各组分的化学性质能够基本理解。测试成绩合格。

上课表现不积极,不能够跟随老师讲课节奏进行学习,有消极上课行为。对三大组分的基本概念和各组分的化学性质没有理解,测试成绩不合格。

造纸植物资源化学基础知识

课程目标2

12

上课态度积极,能够主动回答问题,能够掌握对三大组分的基本概念、结构特征以及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能够阐述制浆造纸行业发展历史中重大突破的背景与影响,尤其是植物资源化学理论的进步给制浆造纸工艺及设备发展的影响,并参与教师课堂问题与讨论测试成绩优秀。

上课态度积极,能够回答问题,基本掌握对三大组分的基本概念、结构特征以及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能够理解制浆造纸行业发展历史中重大突破的背景与影响,部分参与讨论,测试成绩良好。

上课和听讲比较认真,基本能够完成课堂学习内容,基本理解三大组分的基本概念、结构特征以及化学性质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测试成绩合格。

上课表现不积极,不能够跟随老师讲课节奏进行学习,有消极上课行为。没有理解三大组分的基本概念、结构特征以及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测试成绩不合格。

课堂作业

课程目标3

8分)

积极主动完成课堂作业,能够对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素等组分在制浆造纸过程中的化学结构变化等相关问题进行掌握,理解植物组分结构特点影响其性质乃至应用的内在关联机制。课堂作业成绩优秀。

能够完成课堂作业,能够对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素等组分在制浆造纸过程中的化学结构变化等相关问题进行理解,对植物组分结构特点影响其性质乃至应用的内在关联机制有所了解。课堂作业成绩良好。

能够完成部分课堂作业,基本理解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素等组分在制浆造纸过程中的化学结构变化等相关基本知识,测试成绩合格。

未能完成课堂作业,没有理解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素等组分在制浆造纸过程中的化学结构变化等相关问题的基本知识,测试成绩不合格。



《制浆原理与工程》教学大纲

(适用于中文/双语教学)


英文课程名称:Pulping Principles and Engineering

课程编号:B914102

课程类型:专业课程                      

总学时:64  其中理论课学时:64 实验(或上机)学时:0 课外(或实践自学)学时:  0

总学分:4学分

先修课程:有机化学、化工原理、造纸植物资源化学

开课单位:轻工学部   轻化工程教研室

适用专业:轻化工程(制浆造纸工程方向)

执笔人:李宗全 庞志强         审校人:孔凡功

一、课程简介

 《制浆原理与工程》是轻化工程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主要介绍制浆的基本原理、工艺技术与工程应用。内容包括:制浆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制浆原料的备料过程;各种制浆技术的概念、原理,现代制浆方法的基本流程及设备;纸浆漂白的发展历史,不同漂剂的反应原理、漂白工艺参数的制定,现代清洁漂白技术及工艺流程;制浆废液和固体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制浆过程的节能降耗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制浆的生产过程与理论知识,了解国内外制浆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制浆工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根据生产实际要求设计合适的流程和工艺的能力,为从事制浆造纸科学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1掌握植物纤维原料制浆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基本计算方法。具备将工程和专业知识用于制浆工程问题解决方案的设计和改进的能力。(毕业要求1.5:在制定轻化工程问题解决方案时能体现本专业领域先进的技术。)

课程目标2掌握制浆过程中所用设备及其运行的基本原理,理解制浆设备及系统的自动化控制系统的作用、原理及运行过程。(毕业要求2.3:能认识到解决问题有多种方案可选择,会通过文献研究寻求可替代的解决方案。)

课程目标3能够根据制浆原理、制浆方法、新工艺的发展以及环境保护的需要,将制浆专业基础知识、化工基础知识、工程技能用于设计选择满足要求的合适制浆工艺和流程。(毕业要求3.1:掌握轻化工程设计和产品开发全周期、全流程的基本设计/开发方法和技术,了解影响设计目标和技术方案的各种因素。)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

制浆的概念和现代制浆的基本过程;制浆方法和纸浆品种的分类及制浆技术的发展趋势;我国制浆技术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第二章 备料

第一节 原料贮存的目的和原料厂的要求。

原料贮存的目的和原料厂的要求;木材原料的采运和贮存;非木材原料的收集和贮存

第二节 木材和非木材原料的备料。

木材备料过程与设备;木片的筛选和质量控制;木片的运输与贮存

第三节 料片的输送和贮存。

非木材原料备料过程与设备;非木材料片的输送与贮存

第三章 化学法制浆

第一节 概述

化学法制浆的分类;蒸煮液的组成和性质;化学法制浆常用术语;蒸煮液的制备;蒸煮计算

 第二节 蒸煮原理

蒸煮液对木片及草片的浸透作用;碱法蒸煮的化学原理;亚硫酸盐法蒸煮的化学原理;碱法制浆与亚硫酸盐法制浆原理比较;

第三节 蒸煮过程与技术

碱法间歇蒸煮过程与工艺;碱法连续蒸煮过程与工艺;亚硫酸盐法蒸煮过程与工艺;添加助剂的蒸煮技术;其他蒸煮技术。

第四节 蒸煮设备

间歇式蒸煮设备;连续式蒸煮设备、碱法蒸煮系统及其设计要求

第五节 蒸煮技术的新进展

改良硫酸盐法蒸煮技术的化学原理;深度脱木素技术

第六节 化学浆的性能与质量控制

化学浆的性能、化学浆的质量指标

第四章 高得率制浆

第一节 概述

高得率制浆的分类;名词术语;高得率制浆的发展

第二节 磨石磨木浆

磨木机与磨石;磨木机磨浆原理及影响因素;其他磨石磨木浆

第三节 盘磨机械浆

盘磨机、盘磨机磨浆机理及影响因素;盘磨机械浆;热磨机械浆;生物机械浆;机械浆的潜态性与消潜

第四节 化学机械浆

化学热磨机械浆(CTMP);化学机械浆(CMP);碱性过氧化氢机械浆(APMPPRC-APMP);其他化学机械浆

第五节 半化学法制浆

中性亚硫酸盐法半化学浆(NSSC);其它半化学法制浆

第六节 高得率浆质量的检测与控制

高得率浆的质量检测;高得率浆的质量控制;几种高得率浆的比较

第五章 纸浆的洗涤、筛选与净化

第一节 纸浆的洗涤与废液的提取

概述;洗涤的原理、洗涤方式及洗涤影响因素;洗涤设备;泡沫的形成原因、预防及消泡方法

第二节 纸浆的筛选与净化

概述、纸浆的筛选;纸浆的净化

第三节 洗涤、筛选与净化的流程

洗涤、筛选与净化的流程的组合;筛选与净化的流程中的级与段;纸浆洗涤、筛选与净化的流程举例;浆渣的处理

第四节 纸浆的浓缩与贮存

纸浆的浓缩;纸浆的贮存

第六章 废纸制浆

第一节 概述

废纸回用的意义;废纸的分类与收集;废纸再生过程性质的变化

第二节 废纸的离解与废纸浆的净化与浓缩

废纸的离解;废纸浆的净化;废纸浆的浓缩;胶黏物和其他特殊物质的处理  

第三节 废纸脱墨

印刷方法与印刷油墨;废纸脱墨原理;废纸脱墨化学品;废纸脱墨方法;废纸脱墨流程;废纸脱墨的影响因素;废纸脱墨设备

第四节 废纸再生新技术

浓浆揉搓处理;油墨附聚处理;超声波脱墨;酶法脱墨

第七章 纸浆的漂白

第一节 概述

漂白历史及发展趋势;漂白的目的与分类;漂白化学品与漂白流程

第二节 纸浆的颜色、白度、发色基团与漂白原理

颜色、白度与亮度、色度学的基本原理;纸浆的光学性质;纸浆的发色基团与纸浆的漂白原理

第三节 化学浆的传统含氯漂白

次氯酸盐漂白、氯化、碱处理、二氧化氯漂白;多段漂白的设备

第四节 化学浆的无元素氯与全无氯漂白

ECFTCF漂白技术的发展;氧脱木素;碱抽提的强化;臭氧漂白;过氧化氢漂白;过氧酸漂白;生物漂白;ECFTCF漂白的选择及比较

第五节 高得率纸浆的漂白

高得率纸浆漂白的特点;高得率浆的过氧化氢漂白;高得率浆的连二亚硫酸盐漂白

第六节 废纸浆的漂白

废纸浆的过氧化氢漂白;废纸浆的连二亚硫酸盐漂白;废纸浆的甲脒亚磺酸漂白;过氧化氢、连二亚硫酸盐和甲脒亚磺酸的组合漂白

第七节 纸浆的返黄和白度的稳定

纸浆的返黄和返黄值;纸浆返黄的机理和影响因素;稳定白度减轻返黄的方法

第八章 蒸煮废液和固体废弃物的回收与利用

第一节 概述

废液的组成和性质;废液回收方法和流程;

第二节 黑液碱回收

名词术语;黑液的蒸发;黑液的燃烧;绿液的苛化;白泥回收与利用;黑液回收新技术新方法

第三节 蒸煮废液的综合利用

黑液的综合利用;亚硫酸盐制浆废液的综合利用

第四节 制浆过程固体废弃物的回收与利用

备料过程固体废弃物的利用;浆渣的回收与利用;废纸制浆的非纤维废弃物的回收与利用;脱墨污泥的处理与利用

四、课程学时分配及对课程目标的支撑关系

1 课程学时分配及对课程目标的支撑

序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学时

教学方 式

对应课程目标

1

绪论

了解制浆的本质及制浆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明确本课程的内容以及在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全局中的地位、任务和作用。

2

讲授


1

2


备料

掌握各种制浆原料的特点,材及草类原料备料的流程和基本原理。能够结合工程实际对对备料流程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和评价。

2

讲授

讨论

作业

1

掌握备料过程中的设备特点及工艺参数。

2

讲授

启发

2

3

化学法制浆

掌握碱法及亚硫酸盐法制浆的流程、设备和工艺参数,掌握化学法制浆过程的工艺计算、基本原理、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发展方向。能够分析化学浆蒸煮过程中木素溶出和碳水化合物降解相关的复杂工程问题并给出相应解决措施。

4

讲授

作业

1

掌握化学法制浆连续蒸煮设备和间歇蒸煮设备的特点和运行原理。

4

讲授

启发

作业

讨论

2

能够根据原料特点和纸浆要求,选择合适的蒸煮流程和工艺

6

讲授

讨论

3

4

高得率制浆

了解目前我国高得率浆用途及生产现状;掌握磨石磨木浆、盘磨机械浆和化学机械浆制浆的基本原理和纸浆特点。

6

讲授

启发

1

掌握化学机械浆生产流程和设备特点,能够根据原料、纸浆质量以及生产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化机浆生产流程

4

讲授

启发

作业

讨论

3

5

纸浆的洗涤、筛选与净化

掌握纸浆的洗涤、筛选与净化的目、作用和基本原理

4

讲授

启发

1

掌握纸浆的洗涤、筛选与净化设备及工艺参数。

2

讲授

启发

讨论

2

掌握纸浆筛选净化流程的特点,能够根据纸浆质量和生产要求,能够选择合适的筛选净化流程。

2

讲授

启发

作业

讨论

3

6

废纸制浆

了解目前我国废纸浆生产现状;掌握废纸碎浆、脱墨和胶黏物控制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能够分析办公废纸脱墨过程中印刷油墨、浮选设备、化学品之间复杂的工程问题,并给出相应解决措施。

4

讲授

启发

讨论

作业

1

能够根据废纸种类和纸浆要求,选择合适的废纸回用生产流程。

2

讲授

启发

作业

3

掌握废纸脱墨和浮选设备的特点及运行原理。

2

讲授

启发

作业

2

7

纸浆的漂白


了解漂白方法的分类和目前主要的制浆漂白方法;掌握各种纸浆漂白的基本原理工艺流程及相关工艺;掌握纸浆中木素与各种漂剂的反应原理。

6

讲授

启发

1

掌握各种漂剂合化学浆漂白流程的特点,能够根据纸浆特点和产品要求,选择合适的化学浆漂白流程

6

讲授

讨论

作业

3

8

蒸煮废液和固体废弃物的回收与利用

了解目前废液和制浆过程中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及综合利用的方法;

掌握蒸煮废液的组成及性质;掌握黑液碱回收的基本原理、流程和工艺。能够分析碱法草浆黑液回收困难的工程原因。

4

讲授

讨论

作业

1

掌握碱法制浆黑液回收过程中主要设备的运行原理和过程。

2

讲授

启发

2


教学大纲说明书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轻化工程专业(制浆造纸工程方向)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通过本课程和其他专业课的学习,使学生对整个制浆工艺流程有一个全面了解,熟悉各种原料和制浆方法的造纸过程、原理和工艺,为后续学生学习相关专业选修课课程提供理论指导和奠定牢固的专业基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课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独立开展相关内容的实验探索与论文研究。

二、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以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为基础理论课,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化学知识。以造纸植物资源化学为专业基础课,掌握植物纤维的化学结构和化学组成、植物纤维化学组分与蒸煮、漂白等化学药品的反应原理和过程、物料的流送、传热和传质等基本知识,为学习本课程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本课程中学习化学制浆、高得率制浆、废纸制浆、纸浆的洗涤、筛选和净化、纸浆的漂白和废液回收等内容时,需要以上述课程为基础,本课程也为后续学习造纸原理与工程、制浆造纸机械与设备、制浆造纸生物技术等专业课奠定理论基础

三 各章内容的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 绪论

基本要求:了解制浆的本质及制浆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重点:制浆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难点:制浆方法的分类及分类依据。

第二章 备料

基本要求:掌握木材及草类原料备料的流程和基本原理、设备及工艺参数。

重点:木材及草类原料备料的流程、设备,工艺参数。

难点:如何保证备料的质量

第三章 化学法制浆

基本要求:了解化学法制浆的常用方法及流程,掌握碱法及亚硫酸盐法制浆的流程、设备和工艺参数,掌握化学法制浆过程的工艺计算、基本原理、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发展方向。

重点:化学法制浆的原理及设备。

难点:化学法制浆中的质量控制。

第四章 高得率制浆

基本要求:了解机械法、化学机械法、半化学法制浆的分类和生产流程,以及目前我国高得率浆用途及生产现状;掌握磨石磨木浆、盘磨机械浆和化学机械浆制浆的基本原理、生产过程和设备特点。

重点:盘磨机械浆和化学机械浆的生产过程、设备及工艺条件

难点:APMP生产过程、设备及工艺条件。

第五章 纸浆的洗涤、筛选与净化

基本要求:掌握纸浆的洗涤、筛选与净化的目、作用和基本原理;掌握纸浆的洗涤、筛选与净化流程、设备及工艺参数。

重点: 选用合理的流程及设备,保证纸浆洗涤、筛选与净化的质量。

难点:洗涤、筛选与净化设备的结构及合理选用

第六章 废纸制浆

基本要求:了解废纸的分类,目前我国废纸浆生产现状;掌握废纸制浆的基本原理和过程、设备及相关工艺参数。

重点:废纸制浆设备及工艺条件。

难点:废纸制浆中胶粘物的去除、脱墨生产过程、设备及工艺条件。

第七章 纸浆的漂白

基本要求:了解漂白方法的分类和目前主要的制浆漂白方法;掌握各种纸浆漂白的基本原理工艺流程及相关工艺。

重点:化学浆的无元素氯漂白及全无氯漂白及漂白流程的选择。

难点:纸浆中木素与各种漂剂的反应原理。

第八章 蒸煮废液和固体废弃物的回收与利用

基本要求:了解蒸煮废液的组成及性质及目前废液处理及综合利用的方法,掌握黑液碱回收的基本原理、流程、设备及工艺。了解备料和废纸回用过程中固体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方法。

重点:碱法蒸煮黑液碱回收的基本原理、流程、设备及工艺参数。

难点:草浆废液的处理及综合利用。

四、 学时分配建议

2 课程章节及学时分配


讲课学时

实验学时

小计

第一章

2

0

2

第二章

4

0

4

第三章

14

0

14

第四章

10

0

10

第五章

8

0

8

第六章

8

0

8

第七章

12

0

12

第八章

6

0

6

合计

64

0

64

五、推荐教材和主要参考教材

推荐教材:

1.制浆原理与工程,詹怀宇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1月第三版。

参考教材

1.Handbook of pulp》,Herbert Sixta 主编,WILEY‐VCH Verlag GmbH & Co. KgaA20062

2.速生杨制浆造纸技术与原理,陈嘉川等著,科学出版社,20068月第一版。

3.制浆化工过程与原理,张洪杰等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26月第一版。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与评价方式及成绩评定

课程整体评定成绩由平时成绩(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和期末考试组成,具体如下:

平时作业成绩:10,主要考察学生平时作业的是否按时提交、完成率、正确率及完成质量。

平时考核(课堂表现):10分,考察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及参与专题讨论情况。

期末考试成绩:80,主要考核学生对制浆过程基本原理和过程等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相关工程类问题的分析、评价和判断能力以及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考试为闭卷形式。

3 课程考核内容、考核方式及各部分成绩

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及对应成绩(分)

分配成绩总分

平时作业

平时考核

期末考试

课程目标1

4

4

36

44

课程目标2

2

2

16

20

课程目标3

4

4

28

36

合计

10

10

80

100


2、考核标准

1. 期末考试

按照期末考试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阅卷评分。卷面分采用百分制评分,总评后按照80%进行折算。课程目标和考核内容以及相应的比例见表4




4 期末考试课程目标、考核内容及对应比例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内容

期末考试卷面分数

课程目标 1

各种原料和制浆方法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计算方法,制浆流程和制浆工艺,对制浆过程中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得出有效结论。

45

课程目标 2

各种制浆方法和制浆过程中,制浆设备和自动化控制系统的作用、原理和运行过程。

20

课程目标 3

基于各种制浆方法和流程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根据要求,选择和设计开发合适的工艺流程。

35


2. 平时作业

每次作业按照百分制评分,求出各次考核的平均分,然后按照各个课程目标的权重进行折算。作业评分标准如表5所示。

5 作业评分标准

观测点

评分

80-100

70-79

60-69

0-60

作业完成进度及态度(权重0.3

按时完成,步骤完善、书写规范清晰

按时完成,步骤基本完善、书写基本规范清晰

后期补交,步骤基本完善、书写基本规范清晰

未完成或步骤不完整、书写不规范清晰

作业质量(权重0.7

对制浆原理和工艺相关工程知识论述正确,计算正确,分析合理

对制浆原理和工艺相关工程知识论述基本正确,计算和分析存在少量错误

对制浆原理和工艺相关工程知识论述部分正确,分析、计算存在错误明显,但批改后能改正

制浆原理与工艺相关工程知识论述存在明显错误,分析、计算不正确,或者存在抄袭


3.课堂表现

学生课堂表现成绩根据平时上课过程中,课题提问时,学生回答问题情况以及专题讨论时,学生的参与及表述情况来评价打分。每个课程目标的课堂表现按照百分制评分,求出各次考核的平均分,然后按照各个课程目标的权重进行折算。学生的评分标准如表6所示。

6 课堂表现评分标准

观测点

评分

80-100

70-79

60-70

0-60

参与课堂情况(权重0.5

上课态度积极,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

上课态度较为积极,能够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

上课态度不够积极,不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不参与课堂讨论,不主动回答问题

参与质量(权重0.5

对制浆原理与工艺相关工程知识表述正确,分析合理。

对制浆原理与工艺相关工程知识表述存在少量错误

对制浆原理与工艺相关工程知识表述基本正确

对制浆原理与工艺相关工程知识表述存在明显错误



《造纸原理与工程》教学大纲

英文课程名称:Papermaking Principle and Engineering

课程编号:B914103

总学时:64  其中理论课学时:64 实验(或上机)学时:0 课外(或实践自学)学时:  0

总学分:4

先修课程:化工原理、造纸植物资源化学、制浆原理与工程

适用专业:轻化工程(制浆造纸工程方向)

开课单位:轻工学部 轻化工程教研室

执笔人: 于冬梅、宋兆萍                             审校人:吉兴香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轻化工程(制浆造纸工程方向)专业必修课。本课程主要授课内容为造纸工业的发展现状、浆料的打浆、辅料(添料)的加填、纸和纸板的抄造、纸张的结构与性质,并对整个造纸生产过程基本原理和生产工艺参数进行全面介绍,使学生能全面了解和掌握造纸生产过程各工序的基本原理、生产方法、生产工艺及设备,能够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工艺技术问题,并了解国内外造纸发展的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及新的发展趋势。通过本课程及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相应的专业实验、实习和设计的训练,使学生踏入社会工作后能够独立从事与造纸相关企业的技术管理、工艺制定、工程设计以及相应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二、课程目标

1.掌握造纸工艺过程的系统流程、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能够结合数学、自然科学及工程基础知识将所学造纸专业知识运用造纸工程问题解决方案的设计和改进。(毕业要求1.5在制定轻化工程问题解决方案时能体现本专业领域先进的技术。

2. 能够根据纸料特性、产品要求、设备特点选择合理的打浆、抄纸工艺,培养分析、识别造纸过程中出现的复杂问题并能够进行评价、得出有效结论的能力。(毕业要求2.4 能运用基本原理,借助文献研究,分析过程的影响因素,获得有效结论。)

3.掌握造纸工艺过程的基本参数及其含义,能够结合工程实际从工艺参数、设备参数对生产效率、能量消耗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影响进行独立分析和合理性评价。(毕业要求6.1了解轻化工程专业相关领域的技术标准体系、知识产权、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理解不同社会文化对工程活动的影响。

三、课程教学内容

 绪论

     国内外造纸工业的发展现状;纸和纸板的分类、性质和用途;纸和纸板的规格和质量指标。

 第一章 打浆

 第一节 打浆理论

 纤维细胞壁的结构;打浆的作用;纤维结合力;打浆与纸张性质的关系。

 第二节 打浆工艺

 打浆方式;影响打浆的因素;各种浆料的打浆特性;打浆工艺流程;打浆质量检查。

 第三节 打浆设备

 间歇式打浆机;连续式打浆设备;打浆设备的性能指标及其计算;打浆辅助设备。

 第二章 造纸化学品及其应用

 第一节 概述

     应用造纸化学品的意义;造纸化学品的发展趋势;造纸化学品的种类和作用。

 第二节 内部施胶

 施胶的目的、方法及发展情况;液体在纸页表面的扩散和渗透机理;松香胶施胶;中性施胶与合成施胶剂

 第三节 加填

 加填的目的和作用;填料质量评价及选择;填料的种类和特性;填料液的制备及使用;填料的留着率及填料留着机理。

 第四节 染色和调色

 染色和调色的目的与作用;色料的种类和性质;色相的调配和校正;染色方法及影响染色的因素。

 第五节 纸张湿强度与湿强剂

 湿纸强度、湿强度的概念;纸的湿强度表示方法;影响湿强度的因素;湿强剂种类和特性;湿强剂增湿强作用机理;湿强损纸的碎解与回收。

 第六节 纸张干强度与干强剂

 纸张干强度及影响干强度的因素;使用增干强剂的目的和作用;干强剂的种类、特性和应用;增强作用机理。

 第七节 助留、助滤剂和分散剂的应用

 助留、助滤作用与纸页成形;助留、助滤剂;纤维分散剂。

 第八节 其他造纸化学品

     消泡剂;防腐剂;树脂控制剂;阻燃剂;柔软剂等。

 第三章 供浆系统与白水系统

 第一节 纸料的组成和性质

     纸料的组成;各组分的性质。

 第二节 纸料悬浮液的流体力学特性

      纸料悬浮液的流体力学特性;影响纸料悬浮液流动状态和流动曲线的主要因素;纸料悬浮液的流动特性。

 第三节 供浆系统

     概述;纸料的调量和稀释;纸料的筛选和净化;纸料的脱气;纸页的纵向定量波动及其控制。

 第四节 白水系统和造纸用水封闭循环

     概述;造纸过程物料和水的循环;造纸用水封闭循环;白水回收的方法和设备。

 第四章 纸浆流送与纸页成形

 第一节 概述

    纸页的成形方法和成形过程;纸机的分类和型式;纸机的基本术语和概念。

 第二节 纸浆流送原理

     纸料悬浮液流送上网;纸机流浆箱的组成;流浆箱发展的主要历程和代表类型;流浆箱的关键装置和主要元(部)件;流浆箱设计理念和工作原理。

 第三节 纸页成形基础

 成形的基本概念;成形器的分类、发展;纸页成形过程的流体动力学;纸页成形结构;成形对纸页结构和性质的影响。

 第四节 长网成形器的纸页成形

 长网部;长网成形器的成形和脱水;纸料喷射上网与纸页脱水成形;成形脱水段;高压差脱水段;造纸及网部参数的测量与控制。

 第五节 圆网成形器的纸页成形

 概述;圆网部;网槽;湿纸页转移;新型圆网纸机;圆网纸页成形和脱水过程控制;临界速度和圆网纸机的极限车速。

 第六节 夹网成形器的纸页成形

 概述;定义;脱水原理;成形特性;脱水特性及其脱水分配。

 第七节 上网(顶网)成形器的纸页成形

 概述;成形特性。

 第八节 高浓成形及其成形器

 意义;发展;高浓成形器;高浓成形技术应用。

 第九节 纸机成形网

 概述;结构;功能;选用;清洗和维护。

 第五章 纸页的压榨与干燥

 第一节 压榨部的作用及其对纸页性能的影响

 压榨部的作用;脱水效率;压榨脱水过程对纸页的“固化”作用;压榨对纸页性质的影响。

 第二节 压榨辊的型式与压榨部的组合

 压榨辊的型式、构造、组合;湿纸页的传递;压辊中高及可控中高辊。

 第三节 压榨脱水机理

 横向脱水机理;垂直脱水机理;压控压榨与流控压榨;压榨过程中的水分流动转移;压区压力及其分布对脱水的影响;压榨过程中湿纸幅的“压花”。

 第四节 压榨脱水的影响因素及强化途径

 压榨工艺的影响;抄造工艺的影响;强化压榨的途径和新技术。

 第五节 纸机干燥部

 干燥部的作用和组成;纸页的传递;干燥部的型式;通汽方式;热泵供气系统。

 第六节 干燥过程与纸页性能

 概述;干燥过程中的纸页收缩及其影响;干燥过程中纸页的应力/应变行为;干燥过程与纸页增韧。

 第七节 干燥过程原理

 传热原理;传质原理;基本计算。

 第八节 干燥部的运行控制

 烘缸干燥曲线及通汽方式;烘缸及冷凝水的排除。

 第九节 干燥过程主要影响因素和强化措施

 第十节 压榨部和干燥部的纸机织物

 第六章 纸页的表面处理与卷取完成

 第一节 纸页的表面施胶

 概述;表面施胶剂;施胶方法;主要影响因素;表面施胶纸幅的处理和后干燥;机内涂布;超级压光。

 第二节 纸页的压光处理

 纸的压光;压光机的型式和结构;影响因素。

 第三节 纸页的卷取和完成

 纸的卷取;纸的完成及整理。

 第七章 纸板的制造

 第一节 概述

 有关术语;定义;种类;特点;发展。

 第二节 纸板的特点及质量控制

     结构特点;质量控制。

 第三节 纸板的生产过程和方法

 间歇式和半连续式纸板的生产;连续式纸板机的生产。

 第八章 纸和纸板的结构及性质

 第一节 纸页结构;

 纤维的随机分布特性;纸张的三维结构;纸的匀度和纤维定向排列;纸张的结构特性参数。

 第二节 纸页性能

 机械性能;光学性能;印刷性能;吸收和憎液性能;电气性能;化学性能。

四、课程学时分配及对课程目标的支撑关系

序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学时

教学方 式

对应课程目标

1

绪论

明确本课程的内容以及在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全局中的地位、任务和作用;对抄纸的历史及发展趋势有所了解。

2

讲授

讨论

2

2


打浆

掌握打浆对纤维的作用、纤维结合力、氢键理论、打浆方式和打浆工艺;理解打浆与纸张性质的关系;了解打浆的设备类型,重点掌握盘磨机的工作原理、工作参数及磨浆特点。

8

讲授

讨论

作业

1

根据纸料特性、产品要求、设备特点选择合理的打浆工艺

2

讲授

启发

讨论

2

能够结合工程实际对磨浆设备参数、工作参数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和评价

2

案例、讨论

3

3

造纸化学品及其应用

掌握皂化胶、分散松香胶、中性施胶施胶理论;掌握表面施胶的作用、方法、常用的表面施胶剂;掌握加填的作用及对纸的性质的影响、填料留着机理;了解染色的作用、色料的种类及影响染色的因素,了解其他助剂的作用与种类。

10

讲授

讨论

作业

1

能够结合工程实际对施胶、加填、染色及其他助剂的使用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和评价。

2

讲授

启发

讨论

3

4

供浆系统与白水系统

掌握纸料的组成和性质;了解纸料悬浮液的流体力学特性及影响纸料悬浮液流动状态的因素;了解供浆系统的组成;掌握纸页的纵向定量波动及其控制;了解造纸过程物料和水的循环及白水回收的方法和设备。

4

讲授

讨论

1

能够分析纸页纵横向定量波动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

2

讲授

启发

讨论

2

5

纸浆流送与纸页成形

掌握抄前纸料的处理过程;理解长网纸机、圆网纸机、夹网纸机的工作原理;掌握纸料悬浮液的流送机理、流浆箱的构成;掌握纸页在长网上的成形机理;理解案辊、案板的脱水原理。

10

讲授

讨论

作业

1

能够根据案辊、案板的脱水原理对二者的使用特点进行分析和比较。

2

讲授

启发

讨论

2

能够根据纸张特性对浆网速比、整流元件及网下脱水元件的使用进行合理性分析和评价

2

讲授

启发

讨论

3

6

纸页的压榨与干燥

掌握压榨脱水机理及影响因素;掌握干燥过程中纸的收缩规律;掌握干燥过程原理、影响因素及强化干燥的措施。


6

讲授

讨论

作业

1

能够分析压榨脱水及纸页干燥效率相关的复杂工程问题并给出响应解决措施。

2

讲授

启发

讨论

2

能够就压榨脱水、加热干燥工艺及参数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和分析。

2

讲授

启发

讨论

3

7

纸页的表面处理与卷取完成

掌握纸的表面施胶;了解压光、卷取、纸的完成与整理、纸机传动。


2

讲授

讨论

作业

1

8

纸板的制造

掌握连续式纸板机的生产;了解间歇式和半连续式纸板的生产;掌握纸板的特点和质量控制。

2

讲授

讨论


1

9

纸和纸板的结构及性质

掌握纸板的结构特点,主要是纸张的三维结构、纸的匀度、纸张的两面性;掌握纸张的物理性能指标对使用的影响及改善措施,了解其他性能。

4

讲授

讨论

1


教学大纲说明书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轻化工程专业(制浆造纸工程方向)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通过本课程和其他专业课的学习,使学生对整个造纸工艺流程有一个全面了解,熟悉造纸过程、原理和工艺,为后续学生学习相关专业选修课课程提供理论指导和奠定牢固的专业基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课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独立开展相关内容的实验探索与论文研究。

二、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以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为基础理论课,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化学知识。以造纸植物资源化学为专业基础课,掌握植物纤维的物理化学结构和性质、物料的流送、传热和传质、干燥等基本知识,为学习本课程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本课程中的打浆、湿部加填、纸的抄造工艺流程及纸张的结构与性质等内容时需要以上述课程为基础,本课程也为后续学习纸加工原理与技术、特种纸和功能纸等专业选修课奠定理论基础

三、各章内容的基本要求及重点、难点

 第一章 打浆

 基本要求:掌握打浆对纤维的作用、纤维结合力、氢键理论、打浆方式和打浆工艺,在此基础上介绍打浆与纸张性质的关系。打浆的设备主要介绍盘磨机,了解其他设备。

 重点:打浆理论和打浆工艺。

 难点:氢键理论。

 第二章 造纸化学品及其应用

 基本要求:了解皂化胶,掌握分散松香胶施胶理论、中性施胶的发展情况。掌握表面施胶的作用、方法、常用的表面施胶剂。重点介绍加填的作用及对纸的性质的影响、填料留着机理。了解其他助剂的作用与种类。

 重点:分散松香胶、中性施胶;加填的目的、留着。

 难点:施胶机理。

 第三章 供浆系统与白水系统

 基本要求:掌握纸料的组成和性质;纸料悬浮液的流体力学特性及影响纸料悬浮液流动状态的影响因素;了解供浆系统的组成;掌握纸页的纵向定量波动及其控制。

 重点:纸页的纵向定量波动及其控制。

 难点:纸料悬浮液的流体力学特性。

 第四章 纸浆流送与纸页成形

 基本要求:了解抄前纸料的处理。重点介绍长网纸机、圆网纸机、夹网纸机的工作原理,掌握纸料悬浮液的流动机理;了解纸页在长网上的成形机理及案辊、案板的脱水原理。

 重点:纸料的流送机理、纸页在长网上的成形机理;

 难点:纸料的流送机理。

 第五章 纸页的压榨与干燥

 基本要求:掌握压榨脱水机理及影响因素;了解干燥与纸的收缩;了解干燥过程原理及强化干燥的措施。

 重点:压榨脱水机理及影响因素。

 难点:压榨脱水机理。

 第六章 纸页的表面处理与卷取完成

 基本要求:掌握纸的表面施胶;了解压光、卷取、纸的完成与整理、纸机传动。

 重点:纸的表面施胶。

 第七章 纸板的制造

 基本要求:了解连续式纸板机的生产;了解间歇式和半连续式纸板的生产;掌握纸板的特点和质量控制。

 重点:纸板的纸料控制。

     难点:连续纸板机的结构。

 第八章 纸和纸板的结构及性质

 基本要求:掌握纸板的结构特点,主要是纸张的三维结构、纸的匀度、纸张的两面性;掌握纸张的物理性能指标对使用的影响及改善措施,了解其他性能。

 重点:纸的匀度控制;纸的物理指标的概念及改善措施。

 难点:纸的三维结构和匀度控制。

四、学时分配建议


讲课学时

实验学时

小计

绪论

2

0

2

第一章

12

0

12

第二章

12

0

12

第三章

6

0

6

第四章

14

0

14

第五章

10

0

10

第六章

2

0

2

第七章

2

0

2

第八章

4

0

4

合计

64

0

64

五、推荐教材和主要参考教材

推荐教材

1造纸原理与工程(第四版),何北海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911月。

参考教材

1.  Handbook of Pulping and Papermaking (Second Edition), Christopher J. BiermannElsevierJanuary 2016.

2.  Handbook of Paper and Board, 2 Volume Set, 2nd, Revised and Enlarged EditionHerbert HolikApril 2013.

3. THE CHEMISTRY OF PAPER, J.C.Roberts主编, Sales and Promotion Department,The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Thomas Graham House,The Science Park,Milton RoadCambridge CB4 4WF, UK1996

4. Applications of Wet-End Paper ChemistrySecond EditionSpringer Dordrecht Heidelberg London New YorkLibrary of Congress Control Number: 2009929354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 B.V. 2009

六、考核方式

1.考核与评价方式及成绩评定

 课程整体评定成绩由平时成绩(平时作业、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组成,具体如下:

平时作业成绩:10,主要考察学生平时作业的完成率、正确率及完成质量。

平时考核:10分,考察学生课堂回答问题及参与讨论学习情况。

期末考试成绩:80,主要考核学生对造纸基本工艺过程和基本原理等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相关工程类问题的分析、评价和判断能力。考试为闭卷形式。

考核方式及各部分成绩

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及对应成绩(分)

分配成绩总分

平时作业

平时考核

期末考试

课程目标1

2

2

36

40

课程目标2

4

3

28

35

课程目标3

4

5

16

25

合计

10

10

80

100


2.考核与评价标准

1)期末考试

 按照期末考试的参考答案、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卷面分采用百分制评分,总评后按照80%进行折算。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内容

期末考试卷面分数

课程目标 1

造纸工艺过程的系统流程、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45

课程目标 2

根据纸料特性、产品要求、设备特点等对打浆、造纸化学品的添加、上网成形、压榨脱水等工艺原理进行分析、识别造纸过程中出现的复杂问题并能够进行评价、得出有效结论

35

课程目标 3

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评价造纸工艺基本过程、设备参数、工艺参数等的合理性,并作出论断。

20



2)平时作业

 每个课程目标的平时作业按照百分制评分,求出各次作业的平均分,按照各个课程目标的权重进行折算。作业评分标准如下表所示:


观测点

评分

80-100

70-79

60-70

0-60

作业完成进度及态度(权重0.2

按时完成,书写规范、清晰

按时完成,书写基本规范、清晰

后期补交,书写基本规范、清晰

未完成或步骤不完善、书写不规范、不清晰

作业质量(权重0.8

对造纸原理与工艺相关工程知识表述正确,分析合理、计算正确

对造纸原理与工艺相关工程知识表述基本正确,分析、计算存在少量错误

对造纸原理与工艺相关工程知识表述部分错误,分析、计算存在错误明显,但批改后能改正

对造纸原理与工艺相关工程知识表述存在明显错误,分析、计算不正确,或者存在抄袭


3)平时考核

 每个课程目标的平时考核按照百分制评分,求出各次考核的平均分,然后按照各个课程目标的权重进行折算。评分标准如下表所示:

观测点

评分

80-100

70-79

60-70

0-60

参与课堂情况(权重0.5

上课态度积极,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

上课态度较为积极,能够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

上课态度不够积极,被动参与课堂讨论


不参与课堂讨论

参与质量(权重0.5

对造纸原理与工艺相关工程知识论述正确,分析合理

对造纸原理与工艺相关工程知识论述存在少量错误

对造纸原理与工艺相关工程知识论述基本正确

对造纸原理与工艺相关工程知识论述存在明显错误




《制浆造纸机械与设备》教学大纲


英文课程名称:Pulp and Paper Machinery and Equipment

课程编号:B914104                        

总学时:64  其中理论课学时:64 实验(或上机)学时:0 课外(或实践自学)学时:0

总学分:4

先修课程:机械制图、工程力学、材料力学、机械设计基础

适用专业:轻化工程(制浆造纸工程方向)

开课单位:轻工学部 轻化工程教研室

执笔人:吴朝军 王正顺                       审校人:李荣刚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轻化工程(制浆造纸工程方向)专业必修课。本课程以工程制图、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制浆原理与工程、造纸原理与工程等课程为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主要学习制浆造纸机械与设备的类型、结构、工作原理及操作维护。由于制浆造纸机械与设备非常多,因此选择性地重点讲解现代制浆造纸企业所用的先进制浆造纸设备,例如,卡米尔立管式连蒸器、潘迪亚横管式连蒸器、高得率制浆的大型盘磨机、废纸制浆的碎浆浮选设备等,先进的漂白打浆设备和稀释水流浆箱、靴型压榨、新月形卫生纸机等先进的抄纸设备,并对其主要结构、工作原理、主要部件、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重点讲解。通过本课程及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熟悉和掌握制浆造纸设备的内部结构、作用原理、主要部件及操作维护,为以后的进一步深造及实际生产操作和工程设计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

1.掌握制浆造纸工艺流程、主要设备结构和基本原理,能够结合数学、自然科学及工程基础知识,解决制浆造纸设备选择、制造及工程设计等复杂工程问题。毕业要求1.4能够利用系统思维的能力,将工程知识用于轻化工程问题解决方案的比较与综合。

2. 能够了解制浆造纸工程领域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并能够对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根据产品要求、工艺参数、设备特性,培养分析、识别造纸过程中出现的复杂问题并能够进行评价、得出有效结论的能力。(毕业要求2.3 能认识到解决问题有多种方案可选择,会通过文献研究寻求可替代的解决方案。)

3.掌握造纸过程主要设备的基本参数、作用及结构原理,能够结合工程实际从工艺流程、工艺参数、设备参数对生产效率、能量消耗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影响进行独立分析,设计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并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毕业要求3.2能够针对特定需求,完成单元(部件)的设计;能够进行系统或工艺流程设计,在设计中体现创新意识。在设计中能够考虑安全、健康、法律、文化及环境等制约因素。

三、课程教学内容

绪论

纸和纸板及制浆造纸机械与设备发展概况

中国纸和纸板近五年发展概况;世界纸和纸板发展概况;造纸工业发展趋势;制浆造纸机械与设备的发展趋势。

第一章* 制浆造纸通用设备

制浆造纸通用设备的种类;掌握原材料运输设备;浆料的输送及贮存设备;空压机的结构及工作原理;空压机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第二章 备料机械与设备(含常用术语)

第一节 木材备料过程及设备

木材备料流程;剥皮机、削片机的作用、结构、工作原理

第二节 非木材备料过程及设备

    非木材备料流程;切草机、水力碎草机的作用、结构、工作原理。

第三章 化学制浆设备

第一节 概述

化学制浆设备的分类。

  1. 间歇式制浆设备

 蒸球的主要结构及优缺点;KP立锅的组成、主要结构特点及药液加热循环方式;SP立锅的组成、主要结构特点及药液加热循环方式;间歇式蒸煮器的附属设备;废汽余热回收装置。

  1. 连续式制浆设备

连续式制浆设备分类;Kamyr立管式连续蒸煮系统的流程、主要设备结构、作用、工作原理;Pandia横管式连续蒸煮系统的流程、主要设备结构、作用、工作原理。

第三节*  间歇式置换蒸煮技术

第四章 高得率制浆设备

第一节 流程及设备(含常用术语)

高得率制浆设备工艺流程及设备名称;盘磨机械设备的种类、结构、工作原理。

第二节* 磨石磨木浆设备

第三节 盘磨机械浆设备

 磨盘的标准及磨盘的区域划分对磨浆的影响;盘磨机磨盘的磨纹布置要求及磨齿材料,盘磨机的特征曲线。

第四节 高得率浆的低能耗设备

第五章 废纸制浆及废纸脱墨设备

第一节 流程及设备(含常用术语)

废纸制浆及脱墨工艺流程及设备名称。

第二节* 运输机

第三节 碎浆机

碎浆机的种类、结构及工作原理。

第四节* 筛选净化设备

第五节 浮选设备

    常见废纸专用浮选设备的种类、结构及工作原理。

第六节 热分散和搓揉机

热分散和搓揉机的主要结构、工作原理及其参数指标。

第六章 洗涤浓缩筛选净化设备

第一节 流程与设备(含常用术语)

洗涤浓缩的常用术语。

第二节 洗涤浓缩设备

低浓洗涤浓缩设备*;中浓洗涤浓缩设备;高浓洗涤浓缩设备*;置换洗涤设备。

第三节 筛选净化设备

振动式筛浆机;离心式筛浆机*;压力式筛浆机;高浓筛浆机;锥形除渣器。

第七章 漂白设备

第一节 漂白技术发展现状

漂白方法的分类及特点。

第二节* CEH三段漂设备

第三节 中高浓纸浆氧漂白设备

中高浓纸浆氧漂白设备及特点。

第四节 中浓纸浆ClO2漂白设备

中高浓二氧化氯漂白设备及特点。

第五节 中高浓纸浆H2O2漂白设备

中高浓过氧化氢漂白设备及特点。

第六节* 中高浓纸浆臭氧漂白设备

第七节* 中高浓多段漂白流程及设备

第八节* 漂白设备的防腐蚀

第八章 打浆与疏解设备

第一节 打浆设备的分类及发展趋势

打浆疏解的常用术语;主要参数指标。

第二节 槽式打浆机

结构及工作原理。

第三节* 圆柱磨浆机

第四节 锥形磨浆机

锥形精浆机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第五节 盘磨机

盘磨机的结构及工作原理;磨齿的材料选择;盘磨机的结构特征参数的理解,包括:SRESELSSL等。

第九章 造纸设备

第一节 造纸机的发展及专用名词术语

造纸机的发展;造纸机的类型、基本构造及专用名词术语

第二节 纸浆流送设备及流浆箱

造纸机流送系统的基本组成;各部分的结构及作用;各种新型流送系统的最新发展。

第三节 造纸机成形装置

网部的基本组成,各部分的结构及作用;造纸机特殊成形器的基本原理、组成。

第四节 造纸机压榨装置

压榨部的基本组成,各部分的结构及作用;压榨系统的最新发展;复合压榨、靴式压榨的基本原理、组成。

第五节 造纸机干燥装置

干燥部的基本组成,各部分的结构及作用;烘缸的结构及作用;干燥部的最新发展;特种干燥部的基本原理、组成。

第六节* 压光机与卷纸机

第十章 切纸机与复卷机

第一节* 切纸机

切纸机的类型、基本构造;各部分的结构及作用。

第二节* 复卷机

复卷机的类型、基本构造;各部分的结构及作用。

第十一章 涂布机械与典型造纸机

第一节 涂料制备设备

涂布机械的类型、基本构造。

第二节 涂布器

涂布器的类型、基本构造。

第三节* 干燥器

第四节* 典型造纸机

    典型造纸机的类型、基本构造。

第十二章 造纸机的传动与控制

第一节 造纸机机械传动

造纸机的传动

第二节 造纸机电器传动与控制

造纸机的传动与控制的基本原理。

第十三章 纸浆输送机械与贮存设备

第一节* 浆泵

输送机械的类型、基本构造;各部分的结构及作用。

第二节* 贮浆设备

贮存设备的类型、基本构造;各部分的结构及作用。

第十四章 碱回收设备

第一节* 流程及设备

第二节* 黑液蒸发与浓缩设备

黑液蒸发设备的类型、结构及工作原理。

第三节* 黑液燃烧设备

碱回收炉的类型、结构及工作原理。

第四节* 绿液苛化设备

绿液苛化设备的类型、结构及工作原理。

第五节* 白泥回收设备

白泥转窑的类型、结构及工作原理。

第六节* 仪表控制系统

第十五章* 废水处理与白水回收设备

废水处理与白水回收的基本原理及设备


注:带*者为自学内容。


四、习题课、课堂讨论内容

1.制浆造纸设备发展概况。

2.内压薄壁容器的强度校核。

3.低能耗高得率制浆设备的发展趋势。

4.废纸碎浆浮选新设备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5.低SRE打浆设备的发展状况。

6.造纸机的流送、成形、压榨、干燥等的最新发展。

五、课程学时分配及对课程目标的支撑关系

教学

内容

教学要求

学时

教学

方式

对应课程目标

 绪论

中国造纸工业、中国造纸机械工业发展历程、现状和趋势。

2

讲授启发讨论

1

 第一章

 制浆造纸通用设备

制浆造纸通用设备的种类,原材料运输设备、浆料的输送及贮存设备、真空泵和空压机。

0

讨论

1

第二章

备料机械与设备

剥皮机、削片机、非木材原料的切断设备、非木材原料的筛选除尘既湿法备料

4

讲授启发讨论

1,2

第三章

化学制浆设备

间歇蒸煮设备、塔式连蒸设备、横管连蒸设


8

讲授启发讨论

1,2

第四章

高得率浆设备

流程及设备、盘磨机、附属设备

4

讲授启发讨论

1,2

第五章

废纸制浆及废纸脱墨设备

碎浆机、浮选设备、热分散和搓揉机

6

讲授启发讨论

1,2

第六章

洗涤浓缩筛选净化设备

真空洗浆机、多圆盘浓缩机、高浓洗涤浓缩设备、压力筛、锥形除渣器

4

讲授启发讨论

1,2

第七章

漂白设备

中浓纸浆氧漂白设备、中浓纸浆ClO2漂白设备、H2O2漂白设备、中浓浆泵

4

讲授启发讨论

1,2,3

第八章

打浆与疏解设备

盘磨机、圆柱磨浆机、锥形磨浆机、高浓磨浆机、疏解机

4

讲授启发讨论

1,2

第九章

造纸机

第一节 造纸机概述

2

讲授启发讨论

1


 第二节 纸浆流送设备和流浆箱

6

讲授启发讨论

1,2


 第三节 造纸机成形装置

4

讲授启发讨论

1,2,3


 第四节 造纸机压榨装置

4

讲授启发讨论

1,2


 第五节 造纸机干燥装置

4

讲授启发讨论

1,2,3


第六节 压光机和卷纸机

2

讲授启发讨论

1,2

第十章

切纸机与复卷机

了解切纸机与复卷机的类型、基本构造;掌握各部分的结构及作用。

0

讨论

1

第十一章

涂布机械与设备

了解涂布机械与典型造纸机的类型、基本构造。

2

讲授启发讨论

1,2

第十二章

造纸机的传动与控制

了解造纸机的传动与控制的基本原理。

2

讲授启发讨论

1,2

第十三章

碱回收设备

了解黑液蒸发设备、碱回收炉、绿液苛化设备、白泥转窑的类型、结构及工作原理。

0

讨论

1,2

专题

内压薄壁容器的设计

内压薄壁容器的概念、设计公式及其使用

2

讲授启发讨论

3



教学大纲说明书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为轻化工程专业(制浆造纸工程方向)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熟悉和掌握制浆造纸设备的内部结构、工作原理、主要部件及操作维护,为以后的工作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以工程制图、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制浆原理与工程、造纸原理与工程等课程为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以上述课程为基础,进一步学习制浆造纸机械与设备的类型、结构、工作原理及操作注意事项,理论联系实际,并以工艺流程为主线,配合特种案例,以制浆造纸车间的实际操作为单元讨论制浆造纸机械与设备,为以后的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贮备知识,为以后的进一步深造、实际生产操作及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各章内容的基本要求及重点难点

绪论

基本要求:了解制浆造纸工业的发展概况;了解该课程的特点,明确该课程的教学要求;明确制浆造纸机械与设备的地位、现状和任务。

重点:明确我国制浆造纸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战略研究的若干问题。

第一章 制浆造纸通用设备

基本要求:了解制浆造纸通用设备的种类,掌握原材料运输设备、浆料的输送及贮存设备、真空泵和空压机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重点:掌握原材料运输设备、浆料的输送及贮存设备、真空泵和空压机。

难点:真空泵和空压机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第二章 备料机械与设备

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木材、非木材备料流程,掌握剥皮机、削片机及切草机的类型、结构、工作原理,掌握水力轴承的结构及工作原理,比较非木材干湿法备料的不同,并了解剥皮机、削片机及切草机的操作规程。

重点:掌握木材、非木材备料流程,比较非木材干湿法备料的不同;掌握剥皮机、削片机及切草机的类型、结构、工作原理。

难点:水力轴承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第三章 化学制浆设备

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木材、非木材化学制浆流程,掌握蒸球、KPSP立锅、立管式连续蒸煮系统、横管式连续蒸煮系统的组成、主要设备结构、作用及工作原理。

重点:掌握木材、非木材化学制浆流程工艺流程及设备;掌握蒸球、KPSP立锅、立管式连续蒸煮系统、横管式连续蒸煮系统的组成、主要设备结构、作用及工作原理。

难点:横管式连续蒸煮器、立管式连续蒸煮器的主要组成、各部分结构、作用及工作原理。

第四章 高得率制浆设备

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盘磨机械设备的种类、结构、工作原理,了解高浓盘磨机的种类、主要结构、工作原理。

重点:掌握高得率制浆设备工艺流程及设备名称;掌握盘磨机械设备的种类、结构、工作原理。

难点:盘磨机盘磨机磨盘的磨纹布置要求及磨齿材料选择;磨盘的标准及磨盘的区域划分对磨浆的影响;盘磨机磨盘的磨纹布置要求及磨齿材料,盘磨机的特征曲线。

第五章 废纸制浆及废纸脱墨设备

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废纸碎浆机、浮选设备、热分散和搓揉设备的种类、结构及工作原理,了解各种设备的工艺参数指标。

重点:废纸制浆及脱墨工艺流程及设备名称;碎浆机的种类、结构及工作原理;常见废纸专用浮选设备的种类、结构及工作原理。

难点:主要浮选设备的种类、结构及工作原理;热分散和搓揉机的主要结构、工作原理及其参数指标。

第六章 洗涤浓缩筛选净化设备

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洗涤浓缩的常用术语和主要洗涤浓缩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其参数指标;掌握筛选净化的常用术语及主要筛选净化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了解其参数指标。

重点:中浓洗涤浓缩、筛选净化设备的种类及工作原理;常见洗涤浓缩筛选净化设备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难点:常压置换洗涤塔、转鼓式真空洗机和高浓压力筛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第七章 漂白设备

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漂白方法的分类,主要漂白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参数指标。

重点:中高浓过氧化氢和二氧化氯漂白设备及特点。

难点:中浓浆泵、中浓混合器、中高浓漂白塔的结构与原理。

第八章 打浆与疏解设备

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打浆疏解的常用术语、主要打浆疏解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了解其主要参数指标。

重点:锥形精浆机的结构及工作原理;盘磨机的结构及工作原理;磨齿的材料选择。

难点:盘磨机的结构特征参数的理解,包括:SRESELSSL等。

第九章 造纸设备

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造纸机的类型、基本构造,掌握造纸机流送系统、网部、压榨部、干燥部的基本组成,掌握各部分的结构及作用;了解各种新型流送系统、压榨系统和干燥部的最新发展。

重点:掌握造纸机流送系统、造纸机网部的基本组成,各部分的结构及作用;掌握造纸机压榨部的基本组成,各部分的结构及作用;掌握造纸机干燥部的基本组成,烘缸的结构及作用;造纸机特殊成形器、复合压榨、靴式压榨、特种干燥部的基本原理、组成。

难点:造纸机流送系统、特殊成形器、复合压榨、靴式压榨、特种干燥部。

第十章 切纸机与复卷机

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切纸机与复卷机的类型、基本构造;掌握各部分的结构及作用。

重点及难点:切纸机与复卷机的类型、基本构造。

第十一章 涂布机械与典型造纸机

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涂布机械与典型造纸机的类型、基本构造。

重点:涂布机械与典型造纸机的类型、基本构造。

第十二章 造纸机的传动与控制

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造纸机的传动与控制的基本原理。

重点:造纸机的传动与控制的基本原理。

第十三章 纸浆输送机械与贮存设备

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纸浆输送机械与贮存设备的类型、基本构造;掌握各部分的结构及作用。

重点:掌握皮带运输机、刮板运输机、浆泵及中浓浆泵的基本原理、构造,掌握各部分的结构及作用。

第十四章 碱回收设备

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黑液蒸发设备、碱回收炉、绿液苛化设备、白泥转窑的类型、结构及工作原理。

重点:黑液碱回收的生产过程;黑液蒸发设备的类型、结构及工作原理;碱回收炉的类型、结构及工作原理;绿液苛化设备的类型、结构及工作原理;白泥转窑的类型、结构及工作原理。

难点:黑液蒸发设备的结构及工作原理;碱回收炉的结构及工作原理;绿液苛化设备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第十五章 废水处理与白水回收设备

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废水处理与白水回收的基本原理及设备

重点:废水处理与白水回收的基本原理及常用设备

四、学时分配建议


讲课学时

实验学时

小计

绪论

2


2

第一章

0


0

第二章

4


4

第三章

10


10

第四章

4


4

第五章

6


6

第六章

4


4

第七章

5


5

第八章

5


5

第九章

20


20

第十章

0


0

第十一章

2


2

第十二章

2


2

第十三章

0


0

第十四章

0


0

第十五章

0


0

合计

64


64

五、推荐教材和主要参考教材

推荐教材:

1.制浆造纸机械与设备(上、下,第四版),陈克复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2012月。

参考教材:

1.制浆造纸机械与设备(上、下),华南工学院,天津轻工业学院合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8111月。

2.制浆造纸设备与维护,王正顺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3月。

3.中高浓制浆造纸技术的理论与实践,陈克复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6

4.当代废纸制浆技术,陈庆蔚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5

5.制浆造纸工程大全,斯穆克著,曹邦威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10

6.造纸技术问答,梁实梅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10

六、考核方式

1.考核与评价方式及成绩评定

课程整体评定成绩由平时成绩(平时作业、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组成,具体如下:

平时作业成绩:15,主要考察学生平时作业的完成率、正确率及完成质量。

平时考核:15分,考察学生课堂回答问题及参与讨论学习情况。

期末考试成绩:70,主要考核学生对制浆造纸主要设备的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等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相关工程类问题的分析、评价和判断能力。考试为闭卷形式。

考核方式及各部分成绩

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及对应成绩(分)

分配成绩总分

平时作业

平时考核

期末考试

课程目标1

10

6

34

50

课程目标2

3

6

21

30

课程目标3

2

3

15

20

合计

15

15

70

100


2.考核与评价标准

1)期末考试

按照期末考试的参考答案、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卷面分采用百分制评分,总评后按照70%进行折算。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内容

期末考试卷面分数

课程目标 1

关于制浆造纸机械与设备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50

课程目标 2

制浆造纸机械与设备的基本原理应用到问题的识别、表达和分析并获得有效结论

30

课程目标 3

根据所学知识,将制浆造纸机械与设备的专业知识用于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的设计和改进

20


2)平时作业

每个课程目标的平时作业按照百分制评分,求出各次作业的平均分,按照各个课程目标的权重进行折算。作业评分标准如下表所示:


观测点

评分

80-100

70-79

60-70

0-60

作业完成进度及态度(权重0.2

按时完成,书写规范、清晰

按时完成,书写基本规范、清晰

后期补交,书写基本规范、清晰

未完成或步骤不完善、书写不规范、不清晰

作业质量(权重0.8

对制浆造纸设备的结构与原理知识表述正确,分析合理、计算正确

对制浆造纸设备的结构与原理知识表述基本正确,分析、计算存在少量错误

对制浆造纸设备的结构与原理表述部分错误,分析、计算存在错误明显,但批改后能改正

对制浆造纸设备的结构与原理知识表述存在明显错误,分析、计算不正确,或者存在抄袭


3)平时考核

每个课程目标的平时考核按照百分制评分,求出各次考核的平均分,然后按照各个课程目标的权重进行折算。评分标准如下表所示:

观测点

评分

80-100

70-79

60-70

0-60

参与课堂情况(权重0.5

上课态度积极,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

上课态度较为积极,能够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

上课态度不够积极,被动参与课堂讨论


不参与课堂讨论

参与质量(权重0.5

对制浆造纸设备的相关结构与原理知识论述正确,分析合理

对制浆造纸设备的相关结构与原理知识论述存在少量错误

对制浆造纸设备的相关结构与原理知识论述基本正确

对制浆造纸设备的相关结构与原理知识论述存在明显错误



《制浆造纸分析与检测Ⅰ》教学大纲

英文课程名称: Analysis and Measurement Technologies in Pulp and Paper-making Ⅰ

课程编号:B914105

总学时:16(其中理论课学时:16

总学分:1

先修课程:造纸植物资源化学、制浆原理与工程

适用专业:轻化工程(制浆造纸工程方向)

开课单位:轻工学部 轻化工程教研室

执笔人:姜亦飞          审校人:韩文佳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与《制浆实验》实践课程配合的先修理论课程,主要包括蒸煮实验的工艺设计及计算分析、纸浆漂白实验工艺设计及测定方法等内容,其目的就是学习在纸浆生产或科研工作中有关分析检验的知识和技术。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掌握制浆工艺过程的基本实验项目,掌握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提高和培养学生的专业实验理论水平;能够独立制订实验方案及工艺条件,掌握计算方法,为后续的制浆实验操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

1. 掌握造纸原料的基本特点,制定适宜的制浆工艺;了解制浆工艺参数对成浆性能的影响,掌握制浆设备的基本操作原理和注意事项;掌握制浆的评价体系,并根据评价结果制定制浆的漂白工艺;学习制浆硬度、得率的测定方法及数值计算;掌握纸张返黄值的测量方法和控制手段。(毕业要求4.2能够根据实验方案构建实验系统,安全地开展实验,正确地采集实验数据。能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2. 掌握制浆过程中原料的分析方法和化学品的分析测定手段;掌握不同分析方法的原理及操作,并根据原料及成浆性能要求选取合理的工艺路线;熟悉实验室仪器操作、使用方法及数据处理和评价(毕业要求5.3能够针对具体的对象,开发或选用满足特定需求的现代工具。)

3. 掌握制浆、漂白工艺的发展历史;了解技术发展与社会、环境之间相互关系。(毕业要求8.1有正确价值观,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了解中国国情。)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 蒸煮试验及其检测

第一节 原料准备及水分测定

    试样的采取;原料水分的测定。

第二节 蒸煮液的配制及其测定

    碱法蒸煮液的配制烧碱法和硫酸盐法蒸煮液总碱量的测定;烧碱法和硫酸盐法蒸煮液活性碱的测定;烧碱法蒸煮液的双指示剂法分析;硫酸盐法蒸煮液硫化钠的测定(硝酸银铵法和还原物法即碘量法);亚硫酸盐蒸煮液的配制;酸性亚流酸盐蒸煮液的测定。

第三节 蒸煮试验设备与试验方案的制定

    实验室常用蒸煮设备;蒸煮试验方案的制定;蒸煮工艺计算。

第四节 蒸煮试验的检测

    粗浆得率的测定;纸浆的筛选;化学浆高锰酸钾值的测定;纸浆卡伯值的测定。

第五节 碱法蒸煮黑液的分析

    黑液相对密度的测定;黑液总固形物的测定;黑液中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测定;黑液有效碱的测定。

第二章 化学机械法制浆试验及其测定

第一节 试验准备

    原料准备;化学预处理药液的配制及其测定;化学预处理及磨浆方案的制定。

第二节 化学预处理

第三节 磨浆设备

第四节 磨浆操作

第五节 消潜

第六节 化学机械法制浆试验的检测

第三章 纸浆漂白试验及其检测

第一节 浆料准备及水分测定

    浆料准备;浆料水分测定。

第二节 漂液分析

    次氯酸盐漂液有效氯的测定;二氧化氯水溶液的测定;过氧化氢漂液的测定。

第三节 漂白试验设备

第四节 漂白实验方案的制定

第五节 漂白操作

第六节 漂后残余漂白剂含量的测定

    漂后残氯的测定;漂后残余二氧化氯的测定;漂后残余过氧化氢及碱度的测定。

第七节 纸浆白度的测定

第八节 纸浆返黄值的测定

第四章 化学纸浆的分析

第一节 化学纸浆平均试验的采取方法

第二节 化学纸浆水分含量的测定

第三节 纸浆α-纤维素的测定

第四节 漂白浆还原性能与铜价的测定

第五节 化学浆粘度和聚合度的测定


四、课程学时分配及对课程目标的支撑关系

序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学时

教学方式

对应课程目标

1

蒸煮实验及其检测

掌握试样的选取和测量方法;

1

讲授

2

了解蒸煮工艺的发展历史及不同蒸煮工艺的优缺点;

1

讲授

讨论

3

掌握草类、竹材、木材等原料的蒸煮工艺参数选择;

2

讲授

讨论

作业

1

熟悉蒸煮设备及操作规程;

1

讲授

2

掌握蒸煮过程数据检测及成浆性能和黑液分析;

2

讲授

讨论

作业

1

2

化学机械法制浆及其实验

掌握化学预处理及磨浆实验室设备;

2

讲授

讨论

2

3

纸浆漂白实验及检测

掌握漂白工艺的历史及发展趋势;

2

讲授

3

掌握漂液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操作;

2

讲授

讨论

作业

启发

1

掌握漂白工艺的制定;

2

讲授

讨论

作业

启发

1

了解纸浆白度和返黄值的测定和计算方法;

1

讲授

作业

2

教学大纲说明书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系轻化工程专业(制浆造纸过程方向)学生继《造纸植物资源化学》、《制浆原理与工程》二门理论课之后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其目的就是学习在纸浆生产或科研工作中有关分析检验的知识和技术。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掌握制浆工艺过程的基本实验项目,掌握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提高和培养学生的专业实验理论水平。独立制订实验方案及工艺条件,掌握计算方法,为后续的制浆实验操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应在学习专业理论课之后开设,在学习专业理论课时,对制浆生产中的有关检验项目的定义、概念,结合专业知识从理论上搞清楚能明白。在学习本课程时,进一步了解掌握检验项目的测定原理、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并且通过以后的实验进行验证,根据专业理论知识分析实验过程中各参数的变化规律,加深对理论课的理解和认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本课程主要讲实验理论,具体操作在试验时重点讲。

三、各章内容的基本要求及重点、难点

第一章 蒸煮试验及其检测

    重点:重点掌握碱法蒸煮液活性碱、硫化碱、高锰酸钾值、黑液有效碱和纸浆得率的测定原理、方法和注意事项;同时必须掌握工艺计算。

第二章 化学机械法制浆试验及其测定

    重点:了解化机浆的处理过程和有关的测定方法。

第三章 纸浆漂白试验及其检测

 重点:次氯酸盐漂液有效氯和过氧化氢漂液的测定及残氯的测定;单段漂与多段漂差异;会测定纸浆白度。


四、学时分配建议


讲课学时

实验学时

小计

第一章

7

0

7

第二章

2

0

2

第三章

7

0

7

合计

16

0

16

五、推荐教材和主要参考教材

推荐教材

1.《制浆造纸分析与检测》,刘忠,张素风主编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208月。

参考教材

1.《制浆造纸分析与检测》,石淑兰 何福望主编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72月。

2.制浆造纸实验,屈维钧等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年。

3.制浆原理与工程,谢来苏,詹怀宇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20.5

4.造纸原理与工程,卢谦和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20.9


六、考核方式

1.考核与评价方式及成绩评定

 课程整体评定成绩由平时成绩(平时作业、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组成,具体如下:

平时作业成绩:15,主要考察学生平时作业的完成率、正确率及完成质量。

平时考核:15分,考察学生课堂回答问题及参与讨论学习情况。

期末考试成绩:70,主要考核学生对纸张抄造生产或科研工作中有关分析检验的知识和技术,掌握相关的方法和手段,提出解决方案。


 考核方式及各部分成绩

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及对应成绩(分)

分配成绩总分

平时作业

平时考核

期末考试

课程目标1

5

5

45

45

课程目标2

5

5

25

35

课程目标3

5

5

10

20

合计

15

15

70

100


2.考核与评价标准

1)期末考试

 按照期末考试的参考答案、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卷面分采用百分制评分,总评后按照70%进行折算。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内容

期末考试卷面分数

课程目标 1

掌握不同原料的蒸煮工艺;蒸煮过程的数据监测及成浆性能;掌握造纸黑液的分析方法;掌握制浆漂白过程中化学品的检测与分析;掌握漂白工艺方案的制定。

50

课程目标 2

掌握各种检测试样的采取、制样、处理和检测方法;熟悉蒸煮设备的操作流程和工作原理;掌握化学机械浆的预处理工艺和关键设备;了解制浆白度和返黄值的测定和计算方法。

40

课程目标 3

了解蒸煮工艺的发展历史及不同蒸煮工艺的优缺点;掌握漂白工艺的历史及发展趋势;

10


2)平时作业

 每个课程目标的平时作业按照百分制评分,求出各次作业的平均分,按照各个课程目标的权重进行折算。作业评分标准如下表所示:


观测点

评分

80-100

70-79

60-70

0-60

作业完成进度及态度(权重0.2

按时完成,书写规范、清晰

按时完成,书写基本规范、清晰

后期补交,书写基本规范、清晰

未完成或步骤不完善、书写不规范、不清晰

作业质量(权重0.8

对制浆、漂白工艺、计算或科研工作中有关分析检验的知识和技术相关工程知识表述正确,分析合理、计算正确

对制浆、漂白工艺、计算或科研工作中有关分析检验的知识和技术相关工程知识表述基本正确,分析、计算存在少量错误

对制浆、漂白分析与检测相关工程知识表述部分错误,分析、计算存在错误明显,但批改后能改正

对制浆、漂白分析与检测相关工程知识表述存在明显错误,分析、计算不正确,或者存在抄袭


3)平时考核

 每个课程目标的平时考核按照百分制评分,求出各次考核的平均分,然后按照各个课程目标的权重进行折算。评分标准如下表所示:


观测点

评分

80-100

70-79

60-70

0-60

参与课堂情况(权重0.5

上课态度积极,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

上课态度较为积极,能够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

上课态度不够积极,被动参与课堂讨论

不参与课堂讨论

参与质量(权重0.5

对制浆分析与检测相关工程知识论述正确,分析合理

对制浆分析与检测相关工程知识论述存在少量错误

对制浆分析与检测相关工程知识论述基本正确

对制浆分析与检测相关工程知识论述存在明显错误




《制浆造纸分析与检测Ⅱ》教学大纲

英文课程名称: Analysis and Measurement Technologies in Pulp and Paper-making Ⅱ

课程编号:B914106

总学时:16(其中理论课学时:16

总学分:1

先修课程:造纸植物资源化学、制浆原理与工程、造纸原理与工程

适用专业:轻化工程(制浆造纸工程方向)

开课单位:轻工学部 轻化工程教研室

执笔人:庞志强          审校人:王文波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与《造纸实验》实践课程配合的先修理论课程,主要包括打浆、抄纸及纸张物理性能检测等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认识纸浆与打浆之间的关系,制定适宜的打浆工艺;了解纸浆打浆度与纸张物理性能之间的关系,掌握打浆对纸张物理性能影响的基本原理,根据纸浆的特点做出合理的打浆强度曲线图;学习瓦利打浆机、打浆度测定仪、纸页成形系统及各种纸张物理性能检测方法和仪器的原理和操作使用方法,为后续的造纸实验操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

1. 掌握纸浆与打浆之间的关系,制定适宜的打浆工艺;了解纸浆打浆度与纸张物理性能之间的关系,掌握打浆对纸张物理性能影响的基本原理,根据纸浆的特点做出合理的打浆强度曲线图;学习瓦利打浆机、PFI磨、打浆度测定仪、游离度测定仪和保水值等指标的测定。(毕业要求4.2能够根据实验方案构建实验系统,安全地开展实验,正确地采集实验数据。能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2. 掌握各种检测试样的采取,制样和处理;纸张物理性能定义、检测方法和仪器的原理和操作使用方法,数据的处理和评价。(毕业要求5.3能够针对具体的对象,开发或选用满足特定需求的现代工具。)

3. 掌握不同纸张性能对实际使用过程中的影响,了解部分特殊性能纸张在我国的研发、生产及使用现状。(毕业要求8.1有正确价值观,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了解中国国情。)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 打浆试验及其检测

 第一节 实验室常用的打浆设备及其操作

    瓦利(Valley)打浆机打浆;PFI磨打浆。

 第二节 打浆过程中的检测

    纸浆浓度的测定;纸浆滤水性能的测定(肖伯氏打浆度和加拿大标准游离度的测定);纸浆保水值的测定;纸浆纤维湿重的测定。

 第二章 造纸辅料的检测

 第一节 松香、松香胶及松香乳液的分析

    松香的分析;松香胶的分析;松香乳液的分析。

第二节 硫酸铝的分析

第三节 造纸填料的分析

    滑石粉和高岭土的分析;工业沉淀碳酸钙的分析。

 第三章 纸页抄造试验

 第一节 纸页成形系统及设备

    纸页成形器;揭纸装置;干燥器;辅助设备。

第二节 纸页抄造程序

    浆料的准备;操作程序;多层纸和纸板的实验室抄造。

 第四章 纸和纸板物理性能的检测

第一节 纸和纸板检测的准备

    纸和纸板试样的采取;试样的处理。

 第二节 纸和纸板纵横向和正反面的测定

    纸和纸板纵横向的测定;纸和纸板正反面的测定。

 第三节 纸和纸板定量、厚度、紧度和松厚度的测定

    纸和纸板定量的测定;纸和纸板厚度的测定;纸和纸板紧度和松厚度的测定。

 第四节 纸和纸板抗张强度和伸长率的测定

    纸和纸板抗张强度的测定(摆锤式拉力机);纸和纸板伸长率的测定。

 第五节 纸和纸板撕裂强度的测定

    仪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仪器的检查及校准;测定步骤;数据处理及结果计算。

 第六节 纸和纸板耐破强度的测定

    仪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仪器的检查及校准;测定步骤;数据处理及结果计算。

 第七节 纸和纸板耐折强度的测定

    肖伯尔式耐折度测定仪:仪器结构与工作原理、检查及校准、测定步骤和数据处理及结果计算;MIT式耐折度测定仪:仪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仪器的检查及校准、测定步骤及数据处理及结果计算。

 第八节 纸和纸板平滑度的测定

    仪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仪器的检查及校准;测定步骤;数据处理及结果计算。

 第九节 纸和纸板肖伯式透气度的测定

    仪器结构;工作原理;仪器的校对;测定步骤;数据处理及结果计算。

第十节 纸和纸板吸收性的测定

    毛细吸液高度测定法;表面吸收速度测定法;浸水测定法。

 第十一节 纸和纸板施胶度的测定

    墨水划线法;液体渗透法。

 第十二节 纸和纸板尘埃度的测定

    测定仪器;测定步骤;数据处理及结果计算。

第十三节 纸和纸板印刷表面强度的测定

    仪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仪器的校准;仪器的准备;测定步骤;数据处理及结果计算。

第十四节 纸和纸板湿强度的测定

    按规定时间浸水后耐破度的测定;按规定时间浸水后抗张强度的测定。

第十五节 纸张不透明度和透明度的测定

    纸张不透明度的测定;纸张透明度的测定。

第十六节 实验室手抄纸页物理性能的测定

 试验仪器;试样的制备与处理;测定步骤。

四、课程学时分配及对课程目标的支撑关系

序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学时

教学方式

对应课程目标

1

打浆试验及其检测

掌握实验室常用的打浆设备及其操作

2

讲授

讨论

作业

1

掌握打浆过程中的检测

3

讲授

讨论

作业

1

2


造纸辅料的检测

松香、填料等造纸辅料的分析

1

讲授

讨论

3

3

纸页抄造试验

掌握纸页成形系统及设备和纸页抄造程序

2

讲授

讨论

作业

启发

3

4

纸和纸板物理性能的检测

熟悉纸和纸板检测的准备;掌握纸和纸板纵横向和正反面的测定;纸和纸板定量、厚度、紧度和松厚度的测定

2

讲授

讨论

启发

案例

2

掌握纸和纸板抗张强度和伸长率的测定;纸和纸板撕裂强度的测定;纸和纸板耐破强度的测定;纸和纸板耐破强度的测定

2

讲授

作业

启发

案例

2

掌握纸和纸板耐折强度的测定;纸和纸板平滑度的测定;纸和纸板肖伯式透气度的测定;纸和纸板吸收性的测定;纸和纸板施胶度的测定。

2

讲授

讨论

作业

启发

2

掌握纸和纸板尘埃度的测定;纸和纸板印刷表面强度的测定;纸和纸板湿强度的测定;纸张不透明度和透明度的测定;实验室手抄纸页物理性能的测定

2

讲授

讨论

案例

2



教学大纲说明书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系与《造纸原理与工程》课程同步、在《造纸实验》实践课程之前开设,其目的就是学习在纸张抄造生产或科研工作中有关分析检验的知识和技术。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掌握打浆、抄纸和纸张物理性能检测的基本实验项目,掌握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提高和培养学生的专业实验理论水平。独立制订实验方案及工艺条件,掌握计算方法,为后续的造纸实验操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应在学习专业理论课之后开设,在学习专业理论课时,对打浆、纸张物理检测中的有关检验项目的定义、概念,结合专业知识从理论上搞清楚能明白。在学习本课程时,进一步了解掌握检验项目的测定原理、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并且通过以后的实验进行验证,根据专业理论知识分析实验过程中各参数的变化规律,加深对理论课的理解和认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本课程主要讲实验理论,具体操作在试验时重点讲。

三、各章内容的基本要求及重点、难点

第一章 打浆试验及其检测

    重点:打浆操作过程及纸浆打浆度和湿重的测定。

第二章 造纸辅料的检测

    重点:造纸辅料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第三章 纸页抄造试验

    重点:纸页抄造程序。

第四章 纸和纸板物理性能的检测

    重点:纸和纸板常用测试项目例如抗张强度、撕裂度、耐破度、耐折度、平滑度和白度的定义、试样尺寸和计算方法,了解所用测试仪器的结构和使用方法,并根据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分析各测试项目与纸张纵横向及正反面的关系。

四、学时分配建议


讲课学时

实验学时

小计

第一章

5

0

5

第二章

1

0

1

第三章

2

0

2

第四章

8

0

8

合计

16

0

16

五、推荐教材和主要参考教材

推荐教材

1.《制浆造纸分析与检测》,石淑兰 何福望主编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2月。

参考教材

1.造纸工业化学分析,北京造纸研究所主编,出版社,轻工业出版社,1979

2.制浆造纸实验,屈维钧等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5年。

3.制浆原理与工程,谢来苏,詹怀宇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5

4.造纸原理与工程,卢谦和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9

六、考核方式

1.考核与评价方式及成绩评定

 课程整体评定成绩由平时成绩(平时作业、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组成,具体如下:

平时作业成绩:15,主要考察学生平时作业的完成率、正确率及完成质量。

平时考核:15分,考察学生课堂回答问题及参与讨论学习情况。

期末考试成绩:70,主要考核学生对纸张抄造生产或科研工作中有关分析检验的知识和技术,掌握相关的方法和手段,提出解决方案。


考核方式及各部分成绩

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及对应成绩(分)

分配成绩总分

平时作业

平时考核

期末考试

课程目标1

5

5

35

45

课程目标2

5

5

28

38

课程目标3

5

5

7

17

合计

15

15

70

100


2.考核与评价标准

1)期末考试

 按照期末考试的参考答案、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卷面分采用百分制评分,总评后按照80%进行折算。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内容

期末考试卷面分数

课程目标 1

实验室常用的打浆设备及其操作;瓦利(Valley)打浆机打浆;PFI磨打浆。打浆过程中的检测;纸浆浓度的测定;纸浆滤水性能的测定(肖伯氏打浆度和加拿大标准游离度的测定);纸浆保水值的测定;纸浆纤维湿重的测定。

50

课程目标 2

掌握各种检测试样的采取,制样和处理;纸张物理性能定义、检测方法和仪器的原理和操作使用方法,数据的处理和评价。

40

课程目标 3

掌握造纸辅料的特性和检测、纸页成形系统组成和抄造方法。

10


2)平时作业

 每个课程目标的平时作业按照百分制评分,求出各次作业的平均分,按照各个课程目标的权重进行折算。作业评分标准如下表所示:


观测点

评分

80-100

70-79

60-70

0-60

作业完成进度及态度(权重0.2

按时完成,书写规范、清晰

按时完成,书写基本规范、清晰

后期补交,书写基本规范、清晰

未完成或步骤不完善、书写不规范、不清晰

作业质量(权重0.8

纸张抄造生产或科研工作中有关分析检验的知识和技术相关工程知识表述正确,分析合理、计算正确

纸张抄造生产或科研工作中有关分析检验的知识和技术相关工程知识表述基本正确,分析、计算存在少量错误

对制浆造纸分析与检测相关工程知识表述部分错误,分析、计算存在错误明显,但批改后能改正

对制浆造纸分析与检测相关工程知识表述存在明显错误,分析、计算不正确,或者存在抄袭


3)平时考核

 每个课程目标的平时考核按照百分制评分,求出各次考核的平均分,然后按照各个课程目标的权重进行折算。评分标准如下表所示:


观测点

评分

80-100

70-79

60-70

0-60

参与课堂情况(权重0.5

上课态度积极,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

上课态度较为积极,能够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

上课态度不够积极,被动参与课堂讨论

不参与课堂讨论

参与质量(权重0.5

对制浆造纸分析与检测相关工程知识论述正确,分析合理

对制浆造纸分析与检测相关工程知识论述存在少量错误

对制浆造纸分析与检测相关工程知识论述基本正确

对制浆造纸分析与检测相关工程知识论述存在明显错误




《造纸植物资源化学实验》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造纸植物资源化学实验

英文名称: Chemical Experiment of Plant Resource for Paper making

 课程代码:B914107

 课程类型:独立设课实验

 总学时:64学时

 总学分:2

 先修课程:《造纸植物资源化学》《制浆造纸分析与检测Ⅰ》

 适用专业:轻化工程(制浆造纸工程方向)

 开课单位:轻工学部 轻化工程教研室

 执笔人:姜炜坤                             审校人:姜亦飞

一、学时与学分:  

课程总学时

64

课程总学分

2.0

实验学时

64

实验学分

2.0

上机学时

0

上机学分

0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造纸植物资源化学实验》是高等学校轻化工程(造纸方向)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技术的学习和实践,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兴趣。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以下知识并具备下列能力:

1要求学生能够独立设计造纸纤维分析实验方案,选取合理的检测与表征方法,并能够正确选取实验仪器等,正确操作实验装置,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毕业能力要求指标点4.1 能够基于科学原理,通过文献研究或相关方法,调研和分析轻化工程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能够根据对象特征,选择研究路线,设计实验方案。)

2要求学生掌握对纸浆加工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并得到有效结论的科学方法,初步具备纤维化学分析、优化及管理能力,为今后规范安全开展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毕业能力要求指标点8.3 理解工程师对公众的安全、健康和福祉,以及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能够在工程实践中自觉履行责任。)

 基本要求:

1. 对实验内容的要求

 实验项目的确定以本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为依据,能够支撑实现课程目标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2. 对学生的要求

 做好预习,严格遵守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如实记录实验数据,规范撰写实验报告。

三、实验项目与主要内容:

面 向 专 业 及

 编 号

1、轻化工程(造纸方向)

4

7

2

5

8

3

6

9


实 验 项 目

内  容  提  要

学 时

面向专业

实验要求

实验类型

每组人数

实验

上机

1

造纸植物纤维原料的生物结构与纤维形态观察

1)了解造纸植物原料(主要为木材和非木材)的采取和制备方法;重点掌握针叶材和阔叶材三个切面的分析及作图方法;学会生物显微镜的结构及操作方法。

2)掌握原料准备和处理的方法;掌握观察用试片的制备、植物细胞形态的观察、造纸植物纤维原料的显微镜观察和辨别。

3)掌握植物纤维的采样,重点掌握植物纤维长、宽度的测定和数据统计方法。

4)引导学生对纸浆加工过程中纤维原料可能出现的典型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并得到有效结论的科学方法。

8

0

1

必修

综合

2

2

造纸分析用试样的采取及处理方法

1)一般造纸植物原料的取样及处理方法

2)木材原料试样的采取

3)非木材原料试样的采取

4)采样过程涉及的实验设备、药品以及如何在今后规范安全开展实验研究。

4

0

1

必修

综合

2

3

造纸分析用仪器的恒重操作

1)仪器的烘干、灼烧操作

2)仪器的恒重

3)实验设备的检修与使用方法

4

0

1

必修

综合

2

4

造纸植物纤维原料水分的测定

1)试样的采取

2)试样的烘干操作

3)数据处理及实验操作相关的注意事项,要求学生在实验室安全、药品使用安全以及设备操作安全方面进行学习。

6

0

1

必修

综合

2

5

造纸植物纤维原料灰分含量的测定

1)试样的采取

2)试样的炭化及灼烧操作,马弗炉的日常使用方法

3)数据处理及实验操作相关的注意事项,要求学生在实验室安全、药品使用安全以及设备操作安全方面进行学习。

6

0

1

必修

综合

2

6

造纸植物纤维原料纤维素含量的测定

1)试样的采取

2)试样的炭化及灼烧操作

3)数据处理及实验操作相关的注意事项,要求学生在实验室安全、药品使用安全以及设备操作安全方面进行学习。

8

0

1

必修

综合

2

7

造纸植物纤维原料有机溶剂抽出物含量的测定

1)试样的采取

2)苯-乙醇混合液的配制及处理,以及试样的处理方法

3)索氏抽提器的工作原理、安装方法以及实验用途

4)数据处理及实验操作相关的注意事项,要求学生在实验室安全、药品使用安全以及设备操作安全方面进行学习。

10

0

1

必修

综合

2

8

造纸植物纤维原料木素(klason木素)含量的测定

1)试样的采取

272%硫酸溶液的配制及试样的处理方法

3)数据处理及实验操作相关的注意事项,要求学生在实验室安全、药品使用安全以及设备操作安全方面进行学习。

8

0

1

必修

综合

2

9

造纸植物纤维原料聚戊糖含量的测定

1)试样的采取

2)测定所用试剂的配制及标准溶液的标定方法

3)糠醛仪的工作原理、安装方法以及日常维护

4)数据处理及实验操作相关的注意事项,要求学生在实验室安全、药品使用安全以及设备操作安全方面进行学习。

10

0

1

必修

综合

2


四、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和方法对应关系表: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指标点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1.要求学生能够独立设计造纸纤维分析实验方案,选取合理的检测与表征方法,并能够正确选取实验仪器等,正确操作实验装置,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4.1 掌握造纸生产工艺过程,具备设计和实施的能力,能够安全的开展实验,并能对结果进行分析并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造纸植物纤维原料的生物结构和主要的化学成分种类;化学成分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造纸植物纤维原料水分,灰分,纤维素含量,有机溶剂抽出物,木素(klason木素),聚戊糖含量的测定)

课堂讲授

分组实验

过程讨论

实验报告

2.要求学生掌握对纸浆加工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并得到有效结论的科学方法,初步具备纤维化学分析、优化及管理能力,为今后规范安全开展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8.3 理解工程师的职业性质与责任、基本职业道德规范。

对纸浆加工过程中纤维原料可能出现的典型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并得到有效结论的科学方法。实验室常用药品、设备的管理及使用注意事项;造纸相关的设备分析及处理方法;造纸分析用仪器的维护与保养。学生如何承担相应的实验任务,团队合作精神和大局意识。实验室安全、药品使用安全以及设备操作安全。


课堂讲授

分组实验

过程讨论

实验报告

五、课程目标与考核方式的关系表:

课程目标

考核内容

评价依据/学习任务

1.要求学生能够独立设计造纸纤维分析实验方案,选取合理的检测与表征方法,并能够正确选取实验仪器等,正确操作实验装置,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工艺实验及过程分析实验(造纸植物纤维原料水分,灰分,纤维素含量,有机溶剂抽出物,木素(klason木素),聚戊糖含量的测定)的实验数据记录、处理及分析情况

实验记录、实验操作

2.要求学生掌握对纸浆加工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并得到有效结论的科学方法,初步具备纤维化学分析、优化及管理能力,为今后规范安全开展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工艺实验(造纸植物纤维原料的生物结构与纤维形态观察;造纸分析用试样的采取及处理方法;造纸分析用仪器的恒重操作)过程中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纪律、实验操作及小组配合情况。归纳总结完成的实验任务,对数据进行深入处理,并对典型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的能力、实验操作及过程中团队配合解决问题的综合表现。

实验纪律、实验态度、实验结果、实验反思

六、实验教材及参考书:

[1]石淑兰,何福望主编.《制浆造纸分析与检测》.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5月。

[2]北京造纸研究所主编.《造纸工业化学分析》.轻工业出版社.1979

[3]屈维钧等主编.《制浆造纸实验》.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5年。

[4]詹怀宇主编.《纤维化学与物理》.科学出版社.2005.7

[5]杨淑蕙主编.《植物纤维化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七、考核方式与评分办法:

1、考核说明

 本课程采用“学生实验考核”的方法进行实验考核。考核评分标准分为6个部分:

  1. 实验纪律(5%

 本部分由教师评定,主要从学生课程出勤、课堂秩序、值日情况、小组成员合作情况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按时出勤,中途不得缺勤;自觉遵守课堂秩序,实验过程中

 打闹,不做与实验无关的事情;实验结束后值日生应彻底打扫实验室卫生;实验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应加强合作,做好分工。

  1. 实验态度(5%

 本部分由教师评定,主要从学生实验过程中的精神面貌、课堂表现以及对待实验知识点的学习态度以及对待实验记录过程的卷面等方面考察。

 (3)实验操作(20%

 本部分由授课教师评定,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实验指导书进行,操作认真、规范,按要求完成实验任务,保证实验安全。

 (4)实验结果(10%

 本部分由授课教师评定,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应端正态度,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听从老师指导,能够准确的完成实验任务并能够获得合理的实验结果。

 (5)实验反思(10%

 本部分由授课教师评定,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应具备一定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已出现的工艺异常现象,可以及时与老师或同学们进行交流探讨,并得出有效结论。

 (6)实验记录(50%

 本部分主要考察学生实验数据提交情况,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应及时将本次实验数据提交至课代表处。本部分由授课教师评定。实验数据应体现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材料实验内容。实验结束后应及时按要求撰写实验报告,书写工整,实验内容翔实,实验数据完全并按要求处理,能够对实验的结果正确展示,并对本次实验过程进行一定的反思与总结。    

 指导教师综合以上6项,确定学生课程成绩。

2、课程目标考核方案一览表

课程目标

对应毕业要求

考核内容

考核形式

考核原始材料

1

4.1

造纸植物纤维原料的生物结构与纤维形态观察;造纸分析用试样的采取及处理方法;造纸分析用仪器的恒重操作。工艺实验及过程分析实验(造纸植物纤维原料水分,灰分,纤维素含量,有机溶剂抽出物,木素(klason木素),聚戊糖含量的测定)的实验数据记录、处理及分析情况、实验纪律

实验操作、实验记录

实验报告

2

8.3

工艺实验过程中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态度,课堂的实验纪律、实验操作及小组配合情况。归纳总结完成的实验任务,对数据进行深入处理,并对典型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的能力、实验操作及过程中团队配合解决问题的综合表现以及实验结果的深刻反思与总结。

实验纪律、实验态度、实验结果、实验反思

实验报告

3、课程目标考核内容分布情况

序号

课程目标

考核环节

课程目标权重

实验纪律

实验态度

实验操作

实验结果

实验反思

实验记录


1

1.要求学生能够独立设计造纸纤维分析实验方案,选取合理的检测与表征方法,并能够正确选取实验仪器等,正确操作实验装置,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0%

0%

25%

0%

0%

25%

50%

2

2.要求学生掌握对纸浆加工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并得到有效结论的科学方法,初步具备纤维化学分析、优化及管理能力,为今后规范安全开展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5%

5%

0%

20%

20%

0%

50%

总计

5%

5%

25%

20%

20%

25%

100%



《加工纸与特种纸》教学大纲

英文课程名称: Converted Paper and Specialty Paper

课程编号:B915103           

总学时:32(其中理论课学时:32

总学分:2

先修课程:造纸植物资源化学、化工原理、制浆原理与工程

适用专业:轻化工程(制浆造纸工程方向)

开课单位:轻工学部 轻化工程教研室

执笔人:王慧丽          审校人:于冬梅

一、课程简介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加工纸和特种纸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加工纸和特种纸的品种数量日益增多,质量不断提高,生产技术越来越先进,加工纸目前已成为造纸工业中发展最快的产业领域之一。《加工纸和特种纸》为制浆造纸工程专业学生的选修课,针对国内外加工纸和特种纸产业的发展,课程主要介绍加工纸和特种纸的种类、发展及生产技术原理,拓展学生纸加工技术相关专业知识,为制浆造纸工程专业学生构建全面的专业课知识体系。

二、课程目标

1.掌握加工纸和特种纸过程中涉及的化学知识和基本原理,能够结合纤维特性、造纸专业知识、特种应用化学环境解决造纸工程和相关专业的复杂工程问题。(毕业要求2.4能运用基本原理,借助文献研究,分析过程的影响因素,获得有效结论。

2. 了解造纸工程领域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通过文献资料分析总结,结合所学制浆造纸专业知识选择合理的原纸生产工艺、纸加工工艺,培养分析、识别加工纸和特种纸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复杂工程问题,并能够进行分析、得出有效结论的能力。(毕业要求2.4 能运用基本原理,借助文献研究,分析过程的影响因素,获得有效结论。)

3.掌握加工纸和特种纸基本加工方法及加工特性,能够结合工程实际对加工纸和特种纸生产效率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影响进行分析和合理性评价。(毕业要求6.1了解轻化工程专业相关领域的技术标准体系、知识产权、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理解不同社会文化对工程活动的影响。

三、课程教学内容

绪论

 加工纸、特种纸和功能纸的概念;加工纸和特种纸的分类;加工纸和特种纸的地位;加工纸和特种纸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第一章 涂布印刷纸原纸

第一节 原纸的性能及表面结构

  原纸的结构;原纸的特性。

第二节 原纸的生产技术要点

 原纸的配比;原纸的打浆;原纸的浆内施胶;原纸的表面施胶;原纸的加填;原纸浆内添加助剂。

第三节 原纸质量对涂布工艺和涂布纸质量的影响

 涂布原纸质量的评价标准;涂布原纸主要质量指标及其生产控制。

第二章 颜料涂布加工纸

第一节 概述

    颜料涂布纸的结构;颜料涂布加工纸的加工目的和成纸特性;颜料涂布加工纸的品种和规格;颜料涂布加工纸的生产流程;颜料涂布加工纸的技术进展。

第二节 颜料涂布纸的原料

 颜料;胶粘剂;涂布纸助剂。

第三节 涂料的制备及质量控制

 涂料制备的物理化学原理;涂料的配方;涂料的制备方法;涂料制备设备;涂料的质量指标及其检测。

第四节 颜料涂布方法及设备

 涂布技术概述;涂布设备;几种涂布技术。

第五节 颜料涂布纸的干燥

 干燥的基本原理;干燥速率的确定;干燥设备;干燥工艺及其对涂布纸性能的影响;干燥技术的发展。

第六节 颜料涂布纸的整饰完成

     涂布纸的超级压光;涂布纸的软压光技术;刷磨抛光;压光技术的发展。

第七节 涂布机的整机结构及操作

    涂布机的整机结构;退纸架及纸幅跑偏的校正;卷取与张力调整;涂布机新技术

第三章 特殊涂布加工纸

  1. 铸涂纸

 概述;铸涂涂料的组成及特点;高光泽铸涂纸的涂布及设备;影响高光泽铸型涂布的主要因素。

  1. 树脂涂布纸

     概述;胶乳和胶乳涂布;清漆涂布;热融涂布。

  1. 无碳复写纸

     概述;无碳复写纸的涂料及其制备;无碳复写纸的涂布;影响无碳复写纸生产的主要因素。

  1. 热敏记录纸

     热敏记录纸简介;无色染料型热敏纸的结构与特点;无色染料型热敏纸的生产技术;影响热敏纸质量的关键因素;热敏纸的发展动向。

第四章 复合加工纸

 复合加工纸概述;复合加工纸原料;复合加工方法。

第五章 变性加工纸

第一节 钢纸

     概述;钢纸的生产技术。

第二节 植物羊皮纸

 概述;植物羊皮纸的生产技术;酸液的配制与收回。

第六章 其它加工纸

第一节 浸渍加工纸

    目的及特点;原料;加工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浸渍加工设备;浸渍加工纸的种类及用途。

第二节 机械加工纸

 起瓦楞加工;起皱加工;轧花加工和磨光加工。

  1.  纸浆模塑加工

     概述;纸浆模塑成型;助剂的使用;纸浆模塑成型设备;纸浆模塑干燥设备。

第七章 非植物纤维纸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非植物纤维纸原料

第三节 非植物纤维纸的抄造

四、课程学时分配及对课程目标的支撑关系

序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学时

教学方 式

对应课程目标

1

绪论

了解加工纸与特种纸的基本概念、历史及发展趋势。

2

讲授

讨论

2

2


涂布印刷纸原纸

掌握原纸的性能、表面结构及原纸的生产技术,掌握原纸的质量对涂布工艺和涂布质量的影响。

2

讲授

作业

1

根据加工纸和特种纸对原纸性能要求,选择合理的纸浆原料、生产要求、生产工艺。

1

讲授

启发

2

能够结合工程实际对原纸生产选用的生产设备、工艺合理性进行分析和评价。

1

案例、讨论

3

3

颜料涂布加工纸

特种涂布加工纸

掌握涂料主要成分;了解涂料的配方、涂料制备、涂料质量指标;掌握刮刀、气刀及辊式涂布方式;掌握干燥的基本原理;了解涂布纸的干燥与产品质量的关系、干燥方法以及颜料涂布纸的整饰。

6

讲授

讨论

作业

1

根据颜料涂布加工基本原理,对颜料涂布加工纸中涉及的纸张性能、加工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6

讲授

讨论

2

能够结合工程实际对涂料指标、涂布方式、干燥及整饰使用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和评价。

4

启发

讨论

3

4

复合加工纸

变性加工纸

其他加工纸

非植物纤维纸

掌握复合、变性、浸渍、机械加工特性,非植物纤维纸特性;了解各种加工方法对原纸性能改变的特征、加工设备、及加工纸应用,了解非植物纤维纸湿法抄造特性。

4

讲授

作业

1

根据文献相关资料分析及相关基本知识,能根据纸张性能反向推断选用合理的加工工艺,设计加工纸、非植物纤维纸生产工艺。

4

讲授

作业

2

分析不同加工方法对纸页结构和性能的影响,评价纸张生产和加工过程的合理性。

2

讲授

讨论

作业

3



教学大纲说明书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轻化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本课程的任务主要是系统介绍和讨论加工纸和特种纸的性质,制备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并对所用设备也作了综合性论述,使学生掌握纸制品加工和涂料制备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了解加工纸与特种纸的生产程序、工艺技术和过程控制,进一步拓宽专业知识面,以便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二、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以化工原理、天然高分子科学为基础课,以制浆原理与工程、制浆造纸机械与设备为其先修课,与造纸原理与工程为同时并进的专业课。

三、各章内容的基本要求及重点、难点

绪论

 基本要求:了解加工纸、特种纸及功能纸的概念、分类及其历史与发展前景。

 重点:掌握加工纸、特种纸的概念。

第一章 涂布印刷纸原纸

 基本要求:通过了解原纸的性能及表面结构及原纸的生产技术,掌握原纸的质量对涂布工艺和涂布质量的影响。

 重点:掌握涂布原纸生产技术要点。

第二章 颜料涂布加工纸

 基本要求:重点掌握颜料涂布纸原料及辅料的组成及涂布纸的加工过程;了解涂料的配方、涂料液的制备、涂料的制备设备及涂料的质量指标;掌握刮刀、气刀及辊式涂布方式;了解刷式和计量棒式涂布方式;掌握干燥的基本原理;了解涂布纸的干燥与产品质量的关系、干燥方法以及颜料涂布纸的整饰。

 重点:涂料的制备及质量控制。

 难点:涂料的质量指标;涂布纸的干燥原理。

第三章 特种涂布加工纸

 基本要求:掌握铸涂涂料的组成、特点及生产中的主要影响因素。了解铸涂纸性能及用途、铸涂纸生产工艺、铸涂涂布设备、无碳复写纸、热敏记录纸及其它特种涂布加工纸。

 重点:铸涂涂料的组成、特点及生产中的主要影响因素。

 难点:影响高光泽铸型涂布的主要因素。

第四章 复合加工纸

 基本要求:了解复合加工纸的原料及生产过程。

 重点:掌握复合加工纸的加工方法类型。

第五章 变性加工纸

 基本要求:掌握钢纸、植物羊皮纸的生产技术。

 难点:钢纸厚度的计算。

第六章 其它加工纸

 基本要求:了解浸渍加工纸的原料、设备及常见浸渍加工纸的性质及用途;了解机械加工纸的种类及用途;了解纸浆模塑加工制品的种类、用途及生产工艺过程。

 重点:浸渍加工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

第七章 非植物纤维纸

 基本要求:了解非植物纤维纸的定义和分类、非植物纤维纸在纸张功能化中的地位、非植物纤维纸的原料及抄造过程。

 重点:掌握非植物纤维纸的定义和分类。

四、学时分配建议


讲课学时

实验学时

小计

绪论

2


2

第一章

4


4

第二章

12


12

第三章

4


4

第四章

2


2

第五章

2


2

第六章

4


4

第七章

2


2

合计

32

0

32

五、推荐教材和主要参考教材

推荐教材

1.加工纸与特种纸(第三版),张运展 张美云 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参考教材

1.涂布加工纸技术手册,钱鹭生等编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2.加工纸,李群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3.加工纸与特种纸,张运展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六、考核方式

1.考核与评价方式及成绩评定

 课程整体评定成绩由平时成绩(平时作业、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组成,具体如下:

平时作业:15,主要考察学生平时作业的完成率、正确率及完成质量。

平时考核:15分,考察学生课堂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等学习情况。

期末考试成绩:70,主要考核学生对加工纸与特种纸种类、加工方法与过程、基本原理等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相关工程类问题的分析、评价和判断能力。考试为开卷形式。

考核方式及各部分成绩

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及对应成绩(分)

成绩

平时作业

平时考核

期末考试

课程目标1

6

6

28

40

课程目标2

6

6

28

40

课程目标3

3

3

14

20

合计

15

15

70

100


2.考核与评价标准

1)期末考试

 按照期末考试的参考答案、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卷面分采用百分制评分,总评后按照70%进行折算。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内容

期末考试卷面分数

课程目标 1

涂布纸原纸、涂料、加工方法等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其他加工纸与特种纸加工方法、生产工艺。

40

课程目标 2

根据加工纸与特种纸纸张性能要求,对加工方法、设备需求、生产工艺等工艺进行分析,识别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复杂问题并能够进行评价、得出有效结论。

40

课程目标 3

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评价加工纸与特种纸生产工艺基本过程、设备参数、工艺参数等的合理性,并作出论断。

20


2)平时作业

 每个课程目标的平时作业按照百分制评分,各次作业的平均分按对应课程目标的权重进行折算。作业评分标准如下表所示:

观测点

评分

80-100

70-79

60-70

0-60

作业完成进度及态度(权重0.2

按时完成,书写或电子文本格式规范、清晰

按时完成,书写或电子文本格式基本规范、清晰

后期补交,书写或电子文本格式基本规范、清晰

未完成或步骤不完善、书写或电子文本格式不规范、不清晰

作业质量(权重0.8

对加工纸与特种纸相关工程知识表述正确,分析合理、计算正确

对加工纸与特种纸相关工程知识表述基本正确,分析、计算存在少量错误

对加工纸与特种纸相关工程知识表述部分错误,分析、计算存在错误明显,但批改后能改正

对加工纸与特种纸相关工程知识表述存在明显错误,分析、计算不正确,或者存在抄袭


3)平时考核

 每个课程目标的平时考核按照百分制评分,各次考核的平均分按对应课程目标的权重进行折算。评分标准如下表所示:

观测点

评分

80-100

70-79

60-70

0-60

参与课堂情况(权重0.5

上课态度积极,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

上课态度较为积极,能够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

上课态度不够积极,被动参与课堂讨论

不参与课堂讨论

参与质量(权重0.5

对加工纸与特种纸相关工程知识论述正确,分析合理

对加工纸与特种纸相关工程知识论述存在少量错误

对加工纸与特种纸相关工程知识论述基本正确

对加工纸与特种纸相关工程知识论述存在明显错误




《制浆造纸环境保护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Pulp&Paper

课程编号:B915102

总学时:32 (其中理论课学时:32  实验(或上机)学时:0 课外(或实践自学)学时:0

总学分:2

先修课程:制浆原理与工程、造纸原理与工程

适用专业:轻化工程(制浆造纸工程方向)

开课单位:轻工学部 轻化工程教研室

执笔人:谢晓凤、张磊                        审校人:吴芹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针对轻化工程专业(制浆造纸工程方向)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制浆造纸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造纸工业的发展和消费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造纸工业是耗水耗能大户,几乎每个工段都会产生废水、废气、固体废物。随着国家环保标准制定越来越严格,环境监测项目逐渐增多,如何减少污染保护环境越来越受到重视。对制浆造纸行业而言,环境保护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制约着造纸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制浆造纸技术和装备的改革,促使造纸工业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方向可持续发展。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系统介绍制浆造纸工业环境的污染现状、污染物来源与特征、工业废水处理原理与方法、工业废气处理原理与方法、固废处理原理与方法、工业清洁生产等。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活动,使学生重视制浆造纸工业环境保护,能够掌握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噪声的控制技术,促进制浆造纸技术、工艺和装备的改革与发展。

二、课程目标

1. 掌握废水、废气常用的监测项目及分析方法,能够依据制浆造纸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评价制浆造纸生产实践对环境的影响。(毕业要求6.2 能分析和评价轻化工程专业工程实践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的影响。

2. 能够根据制浆造纸工艺流程分析废水的来源和污染物因子,掌握不同工段产生废水的特征,从改革先进技术和装备等方面对源头上减少甚至是杜绝这些废水的产生和排放进行独立思考。(毕业要求7.1 知晓和理解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内涵。

3. 掌握制浆造纸领域所产生废水、废气、固废的常用处理方法、设备及工艺流程,能够对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复杂问题进行评价、分析和判断。(毕业要求7.2 能够站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思考轻化工程实践的可持续性,评价产品周期中可能对人类和环境造成的损害和隐患。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我国造纸工业的现状和展望

第二节 我国造纸工业的污染治理现状

第二章 制浆造纸废水的污染与控制

第一节 废水常用监测项目

PH值、色度、SSBOD5CODCr、氨氮、总氮、总磷、AOX、二噁英。

第二节 废水的来源与特征

 讲述制浆造纸各个工段产生的废水的来源与特征,包括备料废水、蒸煮废液、高得率制浆废水、废纸制浆废水、洗涤筛选废水、漂白废水、造纸白水、污冷凝水;改革先进技术和装备,从源头上减少甚至是杜绝这些废水的产生和排放。

  1. 物理法处理废水

 过滤、沉淀、气浮。

  1. 化学法处理废水

 化学混凝法;Feton氧化法。

  1. 好氧生物法处理废水

 生物膜法;活性污泥法。

  1. 厌氧生物法处理废水

UASBIC

  1. 物理化学法处理废水

 吸附法;膜分离法。

第三章 制浆造纸固体废物的污染与控制

第一节 固体废物的概论

 固体废物的来源、特征、分类和危害。

  1. 固体废物的处理

 处理原则;化学处理;生物处理;焚烧处理;固化处理。

  1. 固体废物的处置

 填埋;焚烧;农业利用。

第四章 造纸工业大气污染控制

第一节 大气污染及其综合防治

 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危害。

  1. 粉尘控制技术基础

 机械式除尘器;湿式除尘器;电除尘器;过滤式除尘器。

  1. 气态污染物净化技术基础

 吸收;燃烧;微生物法净化气态污染物。

  1. 造纸工业大气污染与控制

 硫酸盐法制浆的大气污染与控制;动力锅炉烟气脱硫除硝。

第五章 噪声污染与控制

 造纸厂噪声的防治措施

四、课程学时分配及对课程目标的支撑关系

序号

教学

内容

教学要求

学时

教学

方 式

对应课程目标

1

绪论

明确本课程的内容以及在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全局中的地位、任务和作用;对制浆造纸工业的发展情况和污染治理的现状有所了解。

2

讲授

讨论

1

2


制浆造纸废水的污染与控制

掌握废水常用的监测指标和测试方法

2

讲授

讨论

作业

1

能够分析制浆造纸各个工段产生的废水的来源与特征,对从源头上减少或杜绝这些废水的产生和排放进行评价。

2

讲授

启发

讨论

2

掌握常用的物理法处理废水技术、化学品,结合工程实际对关键设备、参数进行合理性分析和评价。

2

讲授

案例

讨论

2

掌握常用的化学法处理废水技术,结合工程实际对工作参数进行合理性分析和评价。

2

讲授

案例

讨论

2

掌握好氧生物法和厌氧生物法处理废水技术,结合工程实际对关键设备、运行参数及注意事项进行合理性分析和评价。

6

讲授

案例

讨论

2

掌握物理化学法处理废水技术,了解在制浆造纸行业中的应用。

2

讲授

案例

讨论

2

3

制浆造纸固体废物的污染与控制

了解固体废物处理原则,掌握常见的固体废物处理技术及其在制浆造纸行业上的应用。

6

讲授

讨论

启发

3

4

造纸工业大气污染控制

了解制浆造纸生产中废气的来源,掌握粉尘和废气的治理技术和装备,掌握硫酸盐法制浆过程中的臭气控制和动力锅炉烟气脱硫除硝。

6

讲授

讨论

案例

3

5

噪声污染与控制

了解噪声控制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掌握造纸厂噪声的防治措施。

2

讲授

讨论

作业

3


教学大纲说明书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制浆造纸环境保护概论》是制浆造纸专业学生学习的一门限选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目前治理制浆造纸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应用最广泛的技术和装备,了解相关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创新观念,促进制浆造纸工业可持续发展。

二、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熟练掌握制浆造纸的工艺流程、技术和装备,根据制浆造纸工业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气废水固体废物的来源与特征,帮助进行有效的污染控制和治理。

三、各章内容的基本要求及重点、难点

第一章 绪论

 基本要求:了解制浆造纸工业的发展情况和污染治理的现状

 重点:造纸工业污染治理现状

  1. 制浆造纸废水的污染与控制

 基本要求:掌握废水常用监测项目,掌握废水的来源与特征,掌握废水的处理技术

 重点:废水的各种处理技术

 难点:制浆造纸废水的处理工艺流程

  1. 制浆造纸固体废物的污染与控制

 基本要求:了解固体废物处理原则,掌握固体废物的处理技术

 重点:固体废物的各种处理技术

 难点:固体废物的焚烧处理

  1. 造纸工业大气污染控制

 基本要求:了解废气的来源,掌握粉尘和废气的治理技术和装备

 重点:硫酸盐法制浆过程中的臭气控制

 难点:动力锅炉烟气脱硫除硝

  1. 噪声污染与控制

 基本要求:了解噪声控制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掌握造纸厂噪声的防治措施

 重点:造纸厂噪声的防治措施

四、学时分配建议


讲课学时

实验学时

小计

第一章

2

0

2

第二章

16

0

16

第三章

6

0

6

第四章

6

0

6

第五章

2

0

2

合计

32

0

32

五、推荐教材和主要参考教材

推荐教材

1.制浆造纸污染控制,韩颖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1月第2版。

参考教材

1.水污染控制工程,高廷耀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四版。

2.固体废物污染控制工程,张小平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17年第三版。

3.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王家德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19年出版。

六、考核方式

1. 考核与评价方式及成绩评定

 课程整体评定成绩由平时成绩(平时作业、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组成,具体如下:

平时作业成绩:10,主要考察学生平时作业的完成率、正确率及完成质量。

平时考核成绩20分,考察学生课堂回答问题及参与讨论学习情况。

期末考试成绩:70,主要考核学生对废(水、气、固)处理基本工艺过程和基本原理等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相关工程类问题的分析、评价和判断能力。考试为开卷形式。

考核方式及各部分成绩

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及对应成绩(分)

分配成绩总分

平时作业

平时考核

期末考试

课程目标1

2

9

14

25

课程目标2

2

5

28

35

课程目标3

6

6

28

40

合计

10

20

70

100


2.考核与评价标准

1)期末考试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内容

期末考试

卷面分数

课程目标 1

掌握废水、废气、固废常用的监测指标、测试方法等相关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制浆造纸生产过程废物(水、气、固)产生来源。

20

课程目标 2

能够分析制浆造纸各个工段产生的废物的特征以及不同废物处理方法的工艺原理,识别废物处理过程中出现的复杂问题并能够进行评价、得出有效结论。

40

课程目标 3

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评价制浆造纸领域所产生废水、废气、固废的常用处理方法、设备及工艺流程的合理性,并作出论断。

40

 按照期末考试的参考答案、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卷面分采用百分制评分,总评后按照70%进行折算。


2)平时作业

 每个课程目标的平时作业按照百分制评分,求出各次作业的平均分,总评后按照10%进行折算。作业评分标准如下表所示:

观测点

评分

80-100

70-79

60-70

0-60

作业完成进度及态度(权重0.2

按时完成,书写规范、清晰

按时完成,书写基本规范、清晰

后期补交,书写基本规范、清晰

未完成或步骤不完善、书写不规范、不清晰

作业质量(权重0.8

对废(水、气、固)处理的原理与工艺相关工程知识表述正确,分析合理、计算正确

对废(水、气、固)处理的原理与工艺相关工程知识表述基本正确,分析、计算存在少量错误

对废(水、气、固)处理的原理与工艺相关工程知识表述部分错误,分析、计算存在错误明显,但批改后能改正

对废(水、气、固)处理的原理与工艺相关工程知识表述存在明显错误,分析、计算不正确,或者存在抄袭


3)平时考核

 每个课程目标的平时考核按照百分制评分,求出各次考核的平均分,总评后按照20%进行折算。评分标准如下表所示:

观测点

评分

80-100

70-79

60-70

0-60

参与课堂情况(权重0.5

上课态度积极,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

上课态度较为积极,能够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

上课态度不够积极,被动参与课堂讨论


不参与课堂讨论

参与质量(权重0.5

对废(水、气、固)处理的原理与工艺相关工程知识论述正确,分析合理

对废(水、气、固)处理的原理与工艺相关工程知识论述存在少量错误

对废(水、气、固)处理的原理与工艺相关工程知识论述基本正确

对废(水、气、固)处理的原理与工艺相关工程知识论述存在明显错误



《制浆造纸助剂》教学大纲

英文课程名称: Pulp and Papermaking Agents

课程编号:B916102

总学时:32(其中理论课学时:32

总学分:2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造纸植物资源化学、制浆原理与工程、造纸原理与工程等

适用专业:轻化工程(制浆造纸工程方向)

开课单位:生物基材料与绿色造纸国家重点实验室 轻化工程教研室

执笔人:于得海审校人:刘温霞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与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造纸植物资源化学、制浆原理与工程和造纸原理与工程等课程有密切关系,是轻化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选修课。该课程应在造纸植物资源化学、制浆原理与工程、造纸原理与工程等相关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之后开设。

二、课程目标

1.掌握制浆造纸过程中涉及的化学知识和基本原理,能够结合助剂特性、造纸专业知识、化学环境解决制浆造纸工程和相关专业的复杂工程问题。(毕业要求2.1 能运用相关科学原理,识别和判断复杂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

2. 通过文献资料分析总结,结合所学制浆造纸专业知识选择合理的化学助剂和工艺参数,培养分析、识别制浆和造纸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复杂工程问题,并能够进行分析、得出有效结论的能力。 (毕业要求2.4 能运用基本原理,借助文献研究,分析过程的影响因素,获得有效结论。)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概述

 造纸工序简介;制浆造纸化学助剂分类;造纸助剂应用中涉及的概念;国内制浆造纸化学助剂发展现状。

 第二节 造纸助剂的现状及展望

 国外制浆造纸化学助剂现状;国内制浆造纸化学助剂发展现状。

 第二章 造纸用水溶性聚合物

 第一节 水溶性聚合物的种类

 种类;溶解性。

 第二节 造纸用水溶性聚合物的合成

 聚丙烯酰胺;聚乙烯醇;聚氧化乙烯;聚乙烯亚胺;聚酰胺多胺环氧氯丙烷;氨基树脂。

 第三节 水溶性天然高分子及其改性物

 淀粉及其改性物;纤维素及其改性物;壳聚糖及其改性物;植物胶及其改性物。

 第三章 制浆化学品

 第一节 蒸煮助剂

 蒸煮助剂的分类及作用原理;重要的蒸煮助剂。

 第二节 漂白助剂

 漂白化学助剂及其分类;漂白助剂的作用原理;常见的漂白助剂及应用;生物漂白剂。

 第三节 废纸脱墨剂

 脱墨剂及其种类;脱墨剂各成分的作用;影响废纸脱墨的因素。

 第四节 其他制浆助剂

 消泡剂;废液治理用助剂。

 第四章 施胶剂

 第一节 概述

 施胶方法分类;对施胶剂的基本要求;液体与纸张表面的作用。

 第二节 酸性施胶剂和中(碱)性施胶剂

 酸性施胶剂—松香施胶;松香的中性施胶;合成施胶剂烷基烯酮二聚体;烯基琥珀酸酐。

 第三节 表面施胶剂

 表面施胶剂的分类及其作用;表面施胶的作用及施胶剂的选择。

 第五章 助留剂和助滤剂

 第一节 概述

 纸料的留着方式;基本聚集机理;复合聚集机理。

 第二节 助留剂

 单元助留体系;双聚合物助留体系;阴离子微粒助留体系;阳离子微粒助留体系;聚氧化乙烯/酚醛树脂助留体系。

 第三节 助滤剂

 单组分助滤剂;微粒助滤体系。

 第六章 增强剂

 第一节 概述

 纸张结构简介;纸张强度;纸张强度产生原因;影响纸页强度的因素。

 第二节 增干强剂

 干增强剂的分类及主要品种;干增强剂的作用机理;淀粉类干增强剂;聚丙烯酰胺类增强剂;壳聚糖类增强剂;水溶性植物胶。

 第三节 增湿强剂

 湿强度和湿强纸;湿强产生机理;常用的湿增强剂。

四、课程学时分配及对课程目标的支撑关系

序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学时

教学方 式

对应课程目标

1

绪论

明确造纸工序、制浆造纸化学助剂分类、造纸助剂应用中涉及的概念、国内外制浆造纸化学助剂发展现状。

2

讲授

讨论

2

2


造纸用水溶性聚合物和制浆化学品

掌握水溶性聚合物的种类、造纸用水溶性聚合物的合成方法及特性、水溶性天然高分子及其改性物及其特性

2

讲授

作业

1

掌握蒸煮助剂的分类及作用原理以及重要的蒸煮助剂。

1

讲授

启发

2

熟悉漂白化学助剂及其分类、漂白助剂的作用原理、常见的漂白助剂及应用。 掌握脱墨剂及其种类、脱墨剂各成分的作用以及影响废纸脱墨的因素。

1

案例、讨论

2

3

造纸施胶剂和助留助滤剂

掌握施胶方法分类以及对施胶剂的基本要求、液体与纸张表面的作用。熟悉酸性施胶剂、松香的中性施胶、合成施胶剂烷基烯酮二聚体以及烯基琥珀酸酐的特性。掌握表面施胶剂的分类及其作用、表面施胶的作用及施胶剂的选择。

6

讲授

讨论

作业

1

掌握纸料的留着方式、基本聚集机理、复合聚集机理。

4

讲授

讨论

2

熟悉单元助留体系、双聚合物助留体系、阴离子微粒助留体系、阳离子微粒助留体系、聚氧化乙烯/酚醛树脂助留体系。掌握单组分助滤剂和微粒助滤体系。

4

启发

讨论

2

4

增强剂

掌握纸张结构、纸张强度和纸张强度产生原因,熟悉影响纸页强度的因素。

4

讲授

作业

1

熟悉干增强剂的分类及主要品种、干增强剂的作用机理、淀粉类干增强剂、聚丙烯酰胺类增强剂、壳聚糖类增强剂、水溶性植物胶。

4

讲授

作业

2

掌握湿强度和湿强纸、湿强产生机理以及常用的湿增强剂。

2

讲授

讨论

作业

2


教学大纲说明书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为轻化工程专业(制浆造纸工程方向)本科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认识和掌握造纸化学助剂的分类、合成、使用及其发展趋势,使学生在该方面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为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基础。

二、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以无机化学、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物理化学为先修基础课;以造纸植物资源化学、制浆原理与工程、造纸原理与工程等课程为专业基础课。通过学习无机化学、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物理化学等课程,使学生具备有关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的相关基础知识;通过学习造纸植物资源化学、制浆原理与工程、造纸原理与工程、加工纸、天然高分子化学等课程,使学生掌握造纸原料的特性、制浆机理、造纸原理、纸加工原理,了解有关制浆造纸的生产流程、工艺和设备,熟悉有关加工纸生产技术,为学习本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和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本课程是轻化工程专业制浆造纸方向的终端课程,重点讲授造纸用水溶性高分子、助留剂、助滤剂、施胶剂和增强剂等,只有熟悉掌握其他基础课和专业课之后,才能学好本课程。

三、各章内容的基本要求及重点、难点

第一章 绪 论

 基本要求:了解造纸助剂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掌握造纸助剂应用中的相关概念。

 重点:掌握双电层的概念、天然与合成聚电解质的特征参数及阳电荷需要量与zeta电位的概念。

 难点:阳电荷需要量与zeta电位的意义。

第二章 造纸用水溶性聚合物

 基本要求:了解造纸用水溶性聚合物的分类;合成水溶性聚合物的制备方法;天然水溶性聚合物的局限性及相应改性方法;掌握各种水溶性聚合物的特征、可能的应用领域。

 重点:掌握聚丙烯酰胺类、淀粉类、壳聚糖类聚合物的结构特征和改性方法。

 难点:各类水溶性聚合物的结构特征与其应用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 制浆化学品

 基本要求:了解蒸煮、漂白和各种废纸脱墨剂的分类、制备方法、发展趋势及各种印刷方式的油墨的组成、特点,了解各种酶制剂的作用机理,了解常用消泡剂、废水处理剂等的作用机理。

 重点:掌握各种制浆助剂的作用机理、应用及影响其作用的因素;重点掌握常用蒸煮、漂白和脱墨助剂的使用范围、作用机理、局限性和改进方法。

 难点:脱墨剂的选择。

第四章 施胶剂

 基本要求:了解施胶方法及表面施胶剂的分类;对施胶剂的基本要求及各种施胶剂和表面施胶剂的制备方法;常用表面施胶剂的特点。

 重点:掌握各种松香施胶剂、合成施胶剂的施胶特点、施胶机理、影响施胶作用的因素及实现中性松香施胶的途径、表面施胶剂的选择;重点掌握分散松香胶的施胶机理、实现中性施胶的途径、烷基烯酮二聚体的施胶机理、应用和影响施胶的因素。

 难点:各种施胶剂的施胶机理。

第五章 助留剂和助滤剂

 基本要求:了解纸料留着与滤水的机制、助留与助滤剂的发展趋势、常用助留助滤剂的特点,掌握纸料的基本聚集机理和常用助留助滤体系的复合聚集机理、各种聚集机理的特点及影响纸料留着与滤水的因素。

 重点:掌握纸料的基本聚集机理、微粒助留助滤机理及微粒助留助滤特点。

 难点:聚氧化乙烯/辅助剂非离子助留体系的助留机理。

第六章 增强剂

 基本要求:了解纸张结构、纸张强度的形成和各种增干强剂和增湿强剂的制备方法、增强剂的发展趋势;掌握干强剂和湿强剂的特点、增强作用机理和常用增强剂的特点。

 重点:掌握聚丙烯酰胺类、淀粉类、壳聚糖类干强剂和聚酰胺多胺-环氧氯丙烷湿强剂的特点、作用机理及应用。

 难点:湿强剂的作用机理。

四、习题课、课堂讨论要求

1.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案例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课堂讨论时自己讲解一部分难理解的内容,不仅巩固他们学到的知识,而且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2.通过习题讨论,使学生总结、归纳、巩固重点内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各种制浆造纸助剂的合成方法、作用机制和综合应用方法。

五、学时分配建议


讲课学时

实验学时

小计

 第一章

2

0

2

第二章

6

0

6

第三章

6

0

6

第四章

6

0

6

第五章

6

0

6

第六章

6

0

6

合计

32

0

32

六、推荐教材和主要参考教材

推荐教材

1.制浆造纸助剂,安郁琴、刘忠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2月。

参考教材

1.造纸化学品的制备和作用机理,沈一丁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1月。

2.造纸湿部化学,刘忠,刘温霞等编,中国工业出版社,200910

3. 造纸湿部化学,刘温霞,邱化玉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1

七、考核方式

1. 考核与评价方式及成绩评定

 期末考试和平时考核相结合。其中,期末考试成绩占30% ,平时考核成绩占70% 。期末考试采取开卷考试形式;平时考核包括作业、课堂讨论和平时上课情况等的评分。

考核方式及各部分成绩

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及对应成绩(分)

分配成绩总分

平时考核

期末考试

课程目标1

15

35

50

课程目标2

15

35

50

合计

30

70

100

2.考核与评价标准

(1) 期末考试

 按照期末考试的参考答案、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卷面分采用百分制评分,总评后按照70%进行折算。

课程期末考试卷面考核内容分数分配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内容

期末考试卷面分数

课程目标 1

各类制浆造纸助剂的基本概念、合成的基本原理及作用机理,化学助剂的化学反应的特征以及应用特征和工艺参数的选择。

50

课程目标 2

纸张结构、纸张强度形成和各种增强剂的制备方法、助剂的发展趋势;各类助剂的增强作用机理和特点。

50

(2) 平时考核

 每个课程目标的平时考核按照百分制评分,求出各次考核的平均分,然后按照各个课程目标的权重进行折算。评分标准如下表所示:

平时考核成绩标准

观测点

课程内容

评价标准 (得分比例)

0.90-1

0.75-0.89

0.60-0.74

0.60

制浆助剂基础知识

课程目标1

10分)

积极完成线上自学内容,上课态度积极,能够主动回答问题,对制浆造纸助剂的基本概念和合成与应用的基本原理及特征能够掌握,并参与教师课堂问题与讨论测试成绩优秀

基本完成了线上自学内容,上课态度积极,能够回答问题,对制浆造纸助剂的基本概念和合成与应用的基本原理及特征能够掌握,部分参与讨论,测试成绩良好

完成了部分线上自学内容,上课和听讲比较认真,基本能够完成课堂学习内容,对制浆造纸助剂的基本概念和合成与应用的基本原理及特征能够基本理解。测试成绩合格

未完成线上自学内容,上课表现不积极,不能够跟随老师讲课节奏进行学习,有消极上课行为。对制浆造纸助剂的基本概念和合成与应用的基本原理及特征没有理解,测试成绩不合格

造纸助剂基础知识

课程目标2

10

积极完成线上自学内容,上课态度积极,能够主动回答问题,能够掌握制浆造纸助剂应用与机理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并参与教师课堂问题与讨论测试成绩优秀

基本完成了线上自学内容,上课态度积极,能够回答问题,基本掌握制浆造纸助剂应用与机理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部分参与讨论,测试成绩良好

完成了部分线上自学内容,上课和听讲比较认真,基本能够完成课堂学习内容,基本理解制浆造纸助剂应用与机理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测试成绩合格

未完成线上自学内容,上课表现不积极,不能够跟随老师讲课节奏进行学习,有消极上课行为。没有理解制浆造纸助剂应用与机理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测试成绩不合格

课堂作业

课程目标1, 2

10分)

积极主动完成课堂作业,能够掌握制浆造纸助剂的基本知识,测试成绩优秀

能够完成课堂作业,基本掌握制浆造纸助剂的基本知识,测试成绩良好

能够完成部分课堂作业,基本理解制浆造纸助剂的基本知识,测试成绩合格

未能完成课堂作业,没有理解制浆造纸助剂的基本知识,测试成绩不合格


《制浆造纸工厂设计》教学大纲

英文课程名称: Pulp and Paper Engineering Design

课程编号:B915104

总学时:32(其中理论课学时:32

学分:2

先修课程:制浆原理与工程、造纸原理与工程、制浆造纸设备、化工原理、机械制图

 适用专业:轻化工程(制浆造纸工程方向)

开课单位:轻工学部 轻化工程教研室

执笔人: 张永超           审校人:王代启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轻化工程专业(制浆造纸工程方向)学生的一门选修课。本课程主要包括制浆造纸工厂设计的基本概念、工艺设计的基本程序与内容,工程项目经济分析,厂址选择与厂区总平面布置,制浆造纸工厂的工艺流程设计,浆水与设备平衡计算及设备选型,工厂的车间设备布置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制浆造纸工厂设计的基本概念、工艺设计的基本程序与内容,掌握制浆造纸工厂的工艺流程设计,能进行浆水与设备平衡计算及设备选型,能绘制工厂的车间设备布置图。使学生掌握工厂设计的技能,从而能更有利于就业和今后的工作

二、课程目标

1. 了解制浆造纸工程设计的概念及工程项目建设程序和设计内容,掌握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的内容及编写依据。能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节能评估和安全评价。毕业要求3.2 能够针对特定需求,完成单元(部件)的设计;能够进行系统或工艺流程设计,在设计中体现创新意识。在设计中能够考虑安全、健康、法律、文化及环境等制约因素。)

2. 掌握制浆造纸工厂的工艺流程设计,能进行浆水与设备平衡计算及设备选型,能绘制工厂的车间设备布置图,培养学生进行工厂设计的技能。(毕业要求5.2能够选择与使用恰当的仪器、信息资源、工程工具和专业模拟软件,对复杂轻化工程问题进行分析、计算与设计。)

3.了解工程项目建设的程序,制浆造纸工厂的总体设计及工艺设计的程序与内容,掌握工艺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要求,能对制浆造纸工程项目进行决策管理与经济分析。(毕业要求11.2 能在多学科环境下(包括模拟环境),在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的过程中,运用工程管理与经济决策方法。)

二、课程教学内容

绪    论

     造纸工业特点;我国制浆造纸工业现状;制浆造纸工程设计的概念;工程设计原则;工程设计的特点;工程设计对设计人员的要求。

第一章 工程项目的建设程序和设计内容

第一节 工程项目建设程序

 工程项目建设程序包括项目决策;项目实施及项目后评价阶段。

  1. 工程项目设计内容

    包括工程总体设计;工艺设计;公用工程设计环保工程设计。

第二章工程项目建设决策

第一节  项目建议书

     项目建议书的主要作用;项目建议书的内容;项目建议书的编制;项目申请报告。

第二节可行性研究

    可行性研究的阶段;可行性研究的步骤;可行性研究的作用;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的依据;可行性研究报告深度要求;可行性研究的内容 。

 市场分析。

  1. 工程项目经济分析

第一节  投资估算和设计概算

     投资估算;融资方案;设计概算

第二节 经济评价

 经济评价的原则、基础资料、方法。

第四章  厂址选择和厂区总平面布置

第一节厂址选择的意义及程序

 厂址选择的重要性工作程序。

第二节厂址选择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厂址选择的基本原则及对场地的基本要求。

第三节厂址选择工作的阶段及内容

第四节  环境影响评价

    研究和确定厂址方案和技术方案中,调查研究环境条件,识别和分析拟建项目影响环境的因素,研究提出治理和保护环境的措施,比选和优化环境保护方案,

第五节  制浆造纸工厂总平面设计
总平面设计的内容及步骤;总平面布置的技术要求及布置类型;总平面设计的基本原则

 总平面设计的任务和内容;总平面设计的依据;总平面设计的步骤。

 总平面设计的内容;总平面设计的依据;总平面设计的步骤;总平面布置的技术要求;总平面布置的类型;总平面设计的基本原则;建、构筑物的相对位置;厂房的方向、位置和间距;辅助、附属车间及其它服务环节的布置;生产性质相同的车间或辅助环节的布置;预留扩建场地;厂区美化布置。  

第六节  原料贮场的设计

     原木场的设计;麦草贮场设计;芦苇贮场设计;蔗渣贮场设计;竹料贮场设计;原料贮场设计的其它要求。

第七节 厂内外运输设计
运输设计的内容;运输方式的选择运输设备的计算。

第八节 总平面布置图
总下面布置图;总平面设计技术经济指标;总平面布置图示例。

第九节 风向玫瑰图的画法、风级表及地形图
风向玫瑰图的画法、风速表及地形图。

第五章  生产工艺设计

第一节  生产工艺设计概述

 生产工艺设计在工程总体设计中的重要性;生产工艺设计的依据;设计阶段

第二节  制浆造纸工厂工艺流程设计
工厂工艺流程设计的基本特点;工艺流程设计的基本原则;工艺流程设计步骤;工艺流程设计规范的一般要求;生产工艺流程图的绘制; 制浆造纸工艺流程设计实例;制浆工段工艺设计;废纸处理(制浆)工艺流程设计;打浆抄纸工段工艺设计。

第三节 工艺平衡计算

 制浆造纸工厂生产技术经济指标;生产技术经济指标在工厂设计中的应用原则; 物料平衡计算;热量平衡计算。

第四节 设备平衡计算

 设备平衡的原则;设备台数的确定;设备台数的计算公式;备料设备的平衡计算;制浆设备生产能力的计算和台数的确定;纸浆浓缩、筛选、漂白等的设备平衡计算;贮浆池的设备平衡计算;打浆设备的设备平衡计算;造纸机的设备平衡计算;非定型池、槽、罐等体积的确定。

第五节  车间工艺设备布置设计

 概 述;车间布置设计的重要性;车间布置的主要任务;车间布置设计必需的资料;车间工艺设备布置图纸及要求;车间工艺设备布置设计的原则及各车间布置特点;车间工艺设备布置图及其绘制;

第六节  车间工艺管道设计

 工艺管道的分类;工艺管道设计原则;工艺管道设计步骤;制浆造纸工厂车间工艺管道的配备; 工艺管道的安装与布置注意事项;工艺管道布置安装图的内容和画法。

第六章 其它专业工程设计

第一节 供排水设计概要

    包括供水工程设计;排水工程设计

第二节 供电系统设计概要

 供电设计内容及分工;供电系统的设计;供电系统常识。

第三节 供气、采暖、通风工程的设计概要

 制浆、锅炉送、引风系统的选择计算;燃料的供给;锅炉给水;水处理、采暖、通风设计概要。

第四节 厂房土建设计概要

    概述;制浆造纸厂厂房结构特点及要求;设备基础设计。

四、课程学时分配及对课程目标的支撑关系

序号

教学

内容

教学要求

学时

教学

方 式

对应课程目标

1

绪论

了解造纸工业特点;我国制浆造纸工业现状;制浆造纸工程设计的概念;工程设计原则;工程设计的特点;工程设计对设计人员的要求。

2

讲授

讨论

案例

1

2

工程项目的建设程序和设计内容

了解工程项目建设程序包括项目决策;项目实施及项目后评价阶段。了解工程总体设计;工艺设计;公用工程设计环保工程设计。

1

讲授

讨论

案例

1

3

工程项目建设决策

了解项目建议书的主要作用;项目建议书的内容;项目建议书的编制;项目申请报告。了解可行性研究的阶段;可行性研究的步骤;可行性研究的作用;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的依据;可行性研究报告深度要求;可行性研究的内容 。

2

讲授

讨论

启发

1

4

工程项目经济分析

了解投资估算;融资方案;设计概算;了解经济评价的原则、基础资料、方法。

2

讲授

讨论

案例

3

5

厂址选择和厂区总平面布置

掌握厂址选择的重要性及工作程序;厂址选择的基本原则及对场地的基本要求;厂址选择工作的阶段及内容

6

讲授

讨论

案例

3

6


生产工艺设计

掌握生产工艺设计在工程总体设计中的重要性;生产工艺设计的依据;设计阶段

2

讲授

讨论

案例

3

掌握工厂工艺流程设计的基本特点;工艺流程设计的基本原则;工艺流程设计步骤;工艺流程设计规范的一般要求;生产工艺流程图的绘制; 制浆造纸工艺流程设计实例;制浆工段工艺设计;废纸处理(制浆)工艺流程设计;打浆抄纸工段工艺设计。

4

讲授

启发

作业

2

掌握制浆造纸工厂生产技术经济指标;生产技术经济指标在工厂设计中的应用原则; 物料平衡计算;热量平衡计算。

2

讲授

案例

讨论

2

掌握设备平衡的原则;设备台数的确定;设备台数的计算公式;备料设备的平衡计算;制浆设备生产能力的计算和台数的确定;纸浆浓缩、筛选、漂白等的设备平衡计算;贮浆池的设备平衡计算;打浆设备的设备平衡计算;造纸机的设备平衡计算;非定型池、槽、罐等体积的确定。

4

讲授

案例

作业

2

掌握概 述;车间布置设计的重要性;车间布置的主要任务;车间布置设计必需的资料;车间工艺设备布置图纸及要求;车间工艺设备布置设计的原则及各车间布置特点;车间工艺设备布置图及其绘制;

4

讲授

讨论

作业


2

了解工艺管道的分类;工艺管道设计原则;工艺管道设计步骤;制浆造纸工厂车间工艺管道的配备; 工艺管道的安装与布置注意事项;工艺管道布置安装图的内容和画法。

2

讲授

讨论

作业


2

7

其它专业工程设计

了解供排水设计概要、供电系统设计概要、供气、采暖、通风工程的设计概要及厂房土建设计概要。

1

讲授

讨论

启发

3




教学大纲说明书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轻化工程专业(制浆造纸工程方向)学生的一门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制浆造纸工厂设计的基本概念、工艺设计的基本程序与内容,掌握制浆造纸工厂的工艺流程设计,能进行浆水与设备平衡计算及设备选型,能绘制工厂的车间设备布置图。使学生掌握工厂设计的技能,从而能更有利于就业和今后的工作

二、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以制浆原理与工程、造纸原理与工程、制浆造纸设备、化工原理、机械制图为基础。通过学习制浆原理与工程与造纸原理与工程,使学生掌握各工段的工艺条件及所需的设备;通过学习制浆造纸设备,要掌握制浆造纸设备的性能与特点;通过学习化工原理,掌握液体流送系统的计算与设计;通过学习机械制图,掌握设备的平面画法

三、各章内容的基本要求及重点、难点

绪    论

基本要求:了解造纸工业特点;我国制浆造纸工业现状;制浆造纸工程设计的概念;工程设计原则;工程设计的特点;工程设计对设计人员的要求。

第一章 工程项目的建设程序和设计内容

基本要求:了解工程项目建设程序包括项目决策;项目实施及项目后评价阶段。了解工程总体设计;工艺设计;公用工程设计环保工程设计。

第二章工程项目建设决策

基本要求:了解项目建议书的主要作用;项目建议书的内容;项目建议书的编制;项目申请报告。了解可行性研究的阶段;可行性研究的步骤;可行性研究的作用;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的依据;可行性研究报告深度要求;可行性研究的内容 。

市场分析。

第三章工程项目经济分析

基本要求:了解投资估算;融资方案;设计概算;了解经济评价的原则、基础资料、方法。

第四章  厂址选择和厂区总平面布置

基本要求:掌握厂址选择的重要性工作程序;厂址选择的基本原则及对场地的基本要求;厂址选择工作的阶段及内容

了解研究和确定厂址方案和技术方案中,调查研究环境条件,识别和分析拟建项目影响环境的因素,研究提出治理和保护环境的措施,比选和优化环境保护方案,
掌握总平面设计的内容及步骤;总平面布置的技术要求及布置类型;总平面设计的基本原则;总平面设计的内容;总平面设计的依据;总平面设计的步骤;总平面布置的技术要求;总平面布置的类型;总平面设计的基本原则;建、构筑物的相对位置;厂房的方向、位置和间距;辅助、附属车间及其它服务环节的布置;生产性质相同的车间或辅助环节的布置;预留扩建场地;厂区美化布置。  

掌握原木场的设计;麦草贮场设计;芦苇贮场设计;蔗渣贮场设计;竹料贮场设计;原料贮场设计的其它要求。
了解运输设计的内容;运输方式的选择运输设备的计算。

     了解总下面布置图;总平面设计技术经济指标;总平面布置图示例。

     了解风向玫瑰图的画法、风速表及地形图。

点:掌握厂址选择的程序和内容。总平面设计的内容及步骤和基本原则,及总平面布置图。

第五章  生产工艺设计

第一节  生产工艺设计概述

基本要求:掌握生产工艺设计在工程总体设计中的重要性;生产工艺设计的依据;设计阶段

第二节  制浆造纸工厂工艺流程设计
基本要求:掌握工厂工艺流程设计的基本特点;工艺流程设计的基本原则;工艺流程设计步骤;工艺流程设计规范的一般要求;生产工艺流程图的绘制; 制浆造纸工艺流程设计实例;制浆工段工艺设计;废纸处理(制浆)工艺流程设计;打浆抄纸工段工艺设计。

 重点:制浆工段工艺设计及打浆抄纸工段工艺设计。

 难点:工艺流程的设计。

第三节 工艺平衡计算

基本要求:掌握制浆造纸工厂生产技术经济指标;生产技术经济指标在工厂设计中的应用原则; 物料平衡计算;热量平衡计算。

 重点:物料平衡计算和热量平衡计算。

 难点:浆水平衡计算。

第四节 设备平衡计算

基本要求:掌握设备平衡的原则;设备台数的确定;设备台数的计算公式;备料设备的平衡计算;制浆设备生产能力的计算和台数的确定;纸浆浓缩、筛选、漂白等的设备平衡计算;贮浆池的设备平衡计算;打浆设备的设备平衡计算;造纸机的设备平衡计算;非定型池、槽、罐等体积的确定。

 重点:专业设备平衡计算及设备选型

第五节  车间工艺设备布置设计

基本要求:掌握概 述;车间布置设计的重要性;车间布置的主要任务;车间布置设计必需的资料;车间工艺设备布置图纸及要求;车间工艺设备布置设计的原则及各车间布置特点;车间工艺设备布置图及其绘制;

重点:车间工艺设备布置图的基本画法。

难点:进行设备的车间布置、绘制车间工艺设备布置图

第六节  车间工艺管道设计

基本要求:了解工艺管道的分类;工艺管道设计原则;工艺管道设计步骤;制浆造纸工厂车间工艺管道的配备; 工艺管道的安装与布置注意事项;工艺管道布置安装图的内容和画法。

第六章 其它专业工程设计

基本要求:了解供排水设计概要、供电系统设计概要、供气、采暖、通风工程的设计概要及厂房土建设计概要。

四、学时分配建议


讲课学时

实验学时

小计

绪论

2


2

第一章

1


1

第二章

2


2

第三章

2


2

第四章

6


6

第五章

18


18

第六章

1


1

合计

32


32

五、推荐教材和主要参考教材

推荐教材:制浆造纸工程设计,陈务平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3月。

参考教材

1.制浆造纸设计规范,轻工业部设计院主编,轻工业出版社,1989年。

2.制浆造纸手册(第七分册),手册编写组,轻工业出版社,1988年。

3.制浆造纸工厂设计概论,李土根、王年安、李与文,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4.制浆造纸工艺设计步骤与方法(上册),潘福池编著,大连工学院出版社,1987年。

5.制浆造纸工艺设计步骤与方法(下册),张运展编著,大连工学院出版社,1987年。

六、考核方式

1. 考核与评价方式及成绩评定

 课程整体评定成绩由平时成绩(平时作业、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组成,具体如下:

平时作业成绩:10,主要考察学生平时作业的完成率、正确率及完成质量。

平时考核成绩20分,考察学生课堂回答问题及参与讨论学习情况。

期末考试成绩:70,主要考核学生对制浆造纸工厂的工艺流程设计、浆水与设备平衡计算及设备选型、工厂的车间设备布置图的掌握情况,学生能够在制浆造纸工程实践中,理解与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应用整合思维方法,在设计、生产、技术开发等项目团队中应用能够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和经济决策方法。考试为开卷形式。

考核方式及各部分成绩

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及对应成绩(分)

分配成绩总分

平时作业

平时考核

期末考试

课程目标1

2

1

7

10

课程目标2

5

13

42

60

课程目标3

3

6

21

30

合计

10

20

70

100


2.考核与评价标准

1)期末考试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内容

期末考试

卷面分数

课程目标 1

了解制浆造纸工程设计的概念及工程项目建设程序和设计内容,掌握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的内容及编写依据。能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节能评估和安全评价。

10

课程目标 2

能根据制浆造纸工程项目的要求,设计出较佳的工艺流程方案,能浆水平衡计算、设备平衡计算和车间设备布置设计,能够运用专业知识进行制浆造纸工厂的新建工厂、技术改造的工程设计。

60

课程目标 3

了解工程项目建设的程序,制浆造纸工厂的总体设计及工艺设计的程序与内容,掌握工艺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要求,能对制浆造纸工程项目进行决策管理与经济分析。

30

 按照期末考试的参考答案、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卷面分采用百分制评分,总评后按照70%进行折算。


2)平时作业

 每个课程目标的平时作业按照百分制评分,求出各次作业的平均分,总评后按照10%进行折算。作业评分标准如下表所示:

观测点

评分

80-100

70-79

60-70

0-60

作业完成进度及态度(权重0.2

按时完成,书写规范、清晰

按时完成,书写基本规范、清晰

后期补交,书写基本规范、清晰

未完成或步骤不完善、书写不规范、不清晰

作业质量(权重0.8

关于工艺流程方案,浆水平衡计算、设备平衡计算和车间设备布置设计的内容知识表述正确,分析合理、计算正确

关于工艺流程方案,浆水平衡计算、设备平衡计算和车间设备布置设计的内容知识表述基本正确,分析、计算存在少量错误

关于工艺流程方案,浆水平衡计算、设备平衡计算和车间设备布置设计的内容知识表述部分错误,分析、计算存在错误明显,但批改后能改正

关于工艺流程方案,浆水平衡计算、设备平衡计算和车间设备布置设计的内容知识表述存在明显错误,分析、计算不正确,或者存在抄袭


3)平时考核

 每个课程目标的平时考核按照百分制评分,求出各次考核的平均分,总评后按照20%进行折算。评分标准如下表所示:

观测点

评分

80-100

70-79

60-70

0-60

参与课堂情况(权重0.5

上课态度积极,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

上课态度较为积极,能够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

上课态度不够积极,被动参与课堂讨论


不参与课堂讨论

参与质量(权重0.5

对浆水平衡计算、设备平衡计算和车间设备布置设计的内容知识论述正确,分析合理

对浆水平衡计算、设备平衡计算和车间设备布置设计的内容知识论述存在少量错误

对浆水平衡计算、设备平衡计算和车间设备布置设计的内容论述基本正确

对浆水平衡计算、设备平衡计算和车间设备布置设计的内容知识论述存在明显错误















《轻化工程专业发展概论》教学大纲

英文课程名称: Review of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n light industry engineering

课程编号:  B915101                       

总学时:32(其中理论课学时:32学时)

总学分:2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造纸植物资源化学、制浆原理与工程、造纸原理与工程

适用专业:轻化工程、林产化工

开课单位:轻工学部 轻化工程教研室

执笔人:王强、徐清华          审校人:杨桂花、刘温霞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轻化工程专业(制浆造纸工程方向)学生选修的专业课程。通过学习速生材制浆造纸过程的基本概念、生产技术及原理,使学生全面掌握速生材制浆造纸生产工艺。通过学习纸浆绿色漂白技术,掌握纸浆漂白的氯漂时代,了解纸浆漂白的基本发展方向,掌握二氧化氯漂白反应动力学及降低AOX生成的漂白新技术,掌握生物酶用于纸浆漂白预处理,生物酶对纸浆纤维的改性机理和应用效果,掌握生物技术用于纸浆漂白的技术前沿点,掌握电化学技术用于纸浆漂白的原理,清晰电化学介体脱木素的基本原理及科研热点,进一步纵深拓宽纸浆漂白领域的相关前沿知识。通过学习废纸纤维制浆技术,使学生掌握废纸制浆过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其主要工艺,要求学生经过一阶段的熟悉后,能独立从事废纸制浆厂的技术管理、工艺设计以及相应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通过学习天然高分子改性材料,使学生掌握天然高分子材料的种类及其功能性改性及其应用领域。

二、课程目标

1. 了解掌握轻化工程领域的相关技术及其进展,特别是速生材制浆造纸技术、绿色漂白技术、废纸制浆技术、天然高分子材料改性技术,具备将绿色高效的新型技术融入工程生产中的意识和能力,同时能够综合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毕业要求3.2 能够针对特定需求,完成单元(部件)的设计;能够进行系统或工艺流程设计,在设计中体现创新意识。在设计中能够考虑安全、健康、法律、文化及环境等制约因素。)

2. 具备将化学化工、生物质精炼等领域的理论应用到制浆造纸相关生产过程的能力,并能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对生产结构进行预测,同时能够理解预测模型的局限性。(毕业要求5.4能够模拟和预测轻化工程的专业问题,并能够分析其局限性。)

3. 了解制浆造纸生产过程中涉及到生产、设计和研发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了解生产研发活动带来的潜在影响及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毕业要求6.3 能够理解制约因素对项目实施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 速生材制浆造纸技术与原理

绪论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速生材制浆造纸历史及现状

第三节 速生材制浆造纸意义

第一章 速生材制浆

  1. 速生材原料的贮存

 原料贮存的目的和原料厂的要求;速生材原木的贮存;速生材木片的贮存。

第二节 速生材化学法制浆

 速生材蒸煮工艺及设备;速生材化学浆的特性。

第三节 速生材机械法和化学机械法制浆

     速生材机械法制浆及纸浆特性。

     速生材APMP制浆;速生材APMP制浆工艺;速生材APMP纸浆成纸特点。

第二章 速生材造纸

  1. 速生材打浆

     速生材纸浆打浆特性,打浆工艺条件,打浆设备。

第二节 速生材纸浆的调成

    速生材纸浆的施胶;速生材纸浆加填;速生材纸浆染色

    其它助剂;干强剂;湿强剂;助留助滤剂;消泡剂;防腐剂等。

第三节 速生材抄纸

 概述;抄纸基本概念。

 抄纸前纸料的处理;纸料的流送和上网,纸页的成形和脱水。

 白水回收及纸机白水封闭循环。

 压榨部;干燥部;纸的压光、卷取、完成整理及纸机传动;纸板的生产简介。

    速生材成纸的性能;物理性能;光学性能;印刷性能;电气性能;化学性能。

第二部分 纸浆绿色漂白新技术

绪论

 第一节 纸浆漂白技术发展简史

 纸浆漂白,本色浆及漂白浆;漂白的作用,漂白方法及分类。

 第二节 纸浆漂白化学品与漂序

 纸浆漂白及氯漂时代,漂白化学品特性及漂序,纸浆可漂性,漂白技术绿色化发展方向。

 第三节 绿色漂白技术发展

 绿色漂白技术发展,国家对纸浆漂白政策的要求。

第一章 化学法绿色漂白技术

 第一节 二氧化氯漂白新技术

 二氧化氯漂白漂剂特性及漂白动力学,漂白过程,二氧化氯漂白新进展

 第二节 氧气漂白

 氧气性质,氧气漂白化学,氧气漂白脱木素工艺流程,影响因素等。

 第三节 过氧化氢漂白

 过氧化氢的性质,过氧化氢无效分解,漂白影响因素及应用。

 第四节 其他漂白技术

 还原性漂剂种类及作用,其他漂白技术。

第二章生物绿色漂白技术

  1. 生物漂白特性及生物酶特性

 生物漂白的技术原理,纸浆生物漂白用微生物及其种类,纸浆漂白用微生物酶种类及其特性。

第二节 生物漂白及纤维生物改性技术

 纤维素酶漂白及改性技术,半纤维素酶漂白及改性技术,木素酶漂白及改性技术,生物漂白技术的发展方向。

第三部分 废纸纤维利用技术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废纸再生的意义、发展概况及现状

 废纸再生的意义、欧洲、美洲等发达国家的废纸回收利用情况;我国的废纸利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扩大二次纤维利用的措施。

第二章 废纸再生过程

  1. 碎浆及碎浆设备

 间歇式碎浆设备;连续式碎浆设备;影响水力碎浆机效能的因素;碎浆系统中较大的轻、重杂质的去除。

第二节 废纸脱墨

 油墨组成和印刷方式对脱墨效果的影响。废纸脱墨的原理、方法和一般流程脱墨;各种化学品在脱墨中的作用。洗涤法及浮选法脱墨的原理。

  1. 废纸脱墨技术的进展

    废纸脱墨技术的进展及趋势。

  1. 废纸回用过程中的胶黏物及其控制

第一节 废纸回用过程中胶黏物的来源及危害

 废纸回用过程中胶黏物的来源和产生,胶黏物对制浆造纸过程及产品质量造成的危害。

第二节 胶黏物的分类、沉积原理及控制技术

 废纸回用过程中产生胶黏物的分类,胶黏物沉积的原理及控制技术的进展。

  1. 废纸制浆常用工艺流程

第一节 废新闻纸/废杂志纸(ONP/OMG)脱墨浆和OCC废纸浆生产流程

ONP/OMG脱墨浆和OCC废纸浆生产工艺流程、主要设备及运行情况。

  1. 废纸再生过程中废渣的处理

第一节 废纸回用过程中废渣的来源、特性及处理方法

 废纸回用过程中废渣的来源;废渣的特性;废渣的处理方法:填埋法、焚烧法及污泥综合利用。

第四部分 天然高分子改性材料

第一章 纤维素改性材料

第一节 纤维素的结构与性能  

 纤维素分子化学结构特性;纤维素的晶体结构;纤维素的聚集形态

第二节 纤维素的溶解与再生  

 评价纤维素溶剂应考虑的因素;纤维素衍生化(粘胶纤维生产工艺);溶解纤维素的非衍生化溶剂(铜氨溶液、胺氧化合物、NaOH/尿素水溶液体系、离子液体)

第三节 纤维素衍生物及其应用

 纤维素的衍生化反应机理和特性;纤维素酯(硝化纤维素、纤维素黄原酸酯、纤维素醋酸酯);纤维素醚(烷基纤维素醚、羧甲基纤维素醚、纤维素混合醚)

第四节 微生物合成纤维素及应用

 细菌纤维素的概念;细菌纤维素的生产方法;细菌纤维素的性质;细菌纤维素的应用前景

第二章 木质素材料

第一节 木质素的结构、性质化学改性

 木质素的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木质素的降解性;木质素的衍生化改性;木质素的接枝共聚 ;

第二节 木质素基高分子材料

 木质素基酚醛树脂 ;木质素基聚氨酯 ;木质素共混聚烯烃 ;木质素填充橡胶 ;木质素共混聚酯/聚醚 ;木质素复合天然高分子

第三节 木质素材料改性方法及性能优化

 木质素对改性材料性能的提高 作用;木质素提高材料性能的结构因素 ;木质素改性材料的思路 ;木质素材料的应用

第三章 半纤维素材料

第一节 半纤维素的特性及改性方法

 纤维素的结构及理化性质;半纤维素的酯化反应;半纤维素的醚化反应

第二节 半纤维素功能材料

 半纤维素改性制备膜材料(隔氧性、阻湿性、柔韧性);半纤维素改性制备水凝胶(聚木糖-壳聚糖水凝胶膜,马来酰化半纤维素/聚乙烯醇水凝胶)

第三节 半纤维素制备木糖醇

 化学合成法 微生物发酵法 木糖醇的应用 ;半纤维素制备高值化工产品与造纸工业的切合

第四章 淀粉改性材料

第一节 淀粉结构和物性

 淀粉的结构(直链淀粉,支链淀粉);淀粉的糊化(三个阶段)

第二节  淀粉衍生物及淀粉材料

 氧化淀粉;酯化淀粉;醚化淀粉;交联淀粉;淀粉的接枝共聚;淀粉的物理改性方法;全淀粉材料;共混淀粉材料;纳米复合材料

第三节 淀粉在造纸中的应用

 淀粉对造纸的贡献 淀粉在造纸中的使(浆内添加、层间喷淋、表面施胶和涂布淀粉);改性淀粉较天然淀粉的优势

四、习题课、课堂讨论内容

  1.  速生材制浆造纸优点及存在问题。

  2.  国内外速生材制浆造纸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

  3. 含氯漂白的危害及漂白技术的发展方向

  4. 化学浆未漂阔叶木浆Kappa值为18.5,采用怎样的漂白流程可以将该浆漂至白度85% ISO的白度,请给出你的设计流程及依据。

  5.  漆酶漂白及纸浆改性技术的特点和限制其工业化应用的原因。

  6.  讨论国内外废纸制浆科学与技术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

  7.  布置相应的思考题,加深学生印象,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  查阅国内外业内最新科技发展动态,开展分组简报式讨论,培养学生信息搜集、学习和利用能力。

五、课程学时分配及对课程目标的支撑关系

序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学时

教学方 式

对应课程目标

1

速生材制浆造纸技术与原理

了解掌握速生材制浆和造纸技术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理解并掌握工程生产中融入新型技术的重要性,认清工程生产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2

讲授

讨论

作业

1

根据速生材制浆造纸过程中涉及到的化学化工和生物质精炼等领域的知识,掌握速生材制浆方法、工艺和设备,能够建立速生材的纸浆特性和成纸特性的预测理论。

4

讲授

讨论

作业

2

掌握速生材纸浆打浆特性、施胶、加填、染色等技术的特点,掌握速生材纸浆抄纸的生产流程和特点,理解纸浆造纸过程涉及到的生产、设计和研发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了解生产研发活动带来的潜在影响及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2

讲授

讨论

作业

3

2


纸浆绿色漂白新技术

了解掌握纸浆漂白的历史和现状,理解并掌握二氧化氯、生物漂白、电化学漂白等技术的特点,认识漂白生产对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4

讲授

讨论

作业

1

掌握二氧化氯、生物漂白等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工艺特点,能够针对不同纸张品质的要求建立适宜的漂白流程,并能够预测漂白纸浆的性能特点。

2

讲授

启发

讨论

2

掌握二氧化氯、生物漂白、电化学漂白在纸浆漂白过程中涉及到的生产、设计和研发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了解生产研发活动带来的潜在影响及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2

案例、讨论

3

3

废纸纤维利用技术

理解废纸再生的意义,掌握废纸再生过程的基础理论和生产工艺,理解废纸脱墨原理和发展趋势,能够对废纸再生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进行分析和总结。


2

讲授

讨论

作业

1

理解废纸回用过程中胶黏物的来源及危害,掌握胶黏物的分类、沉积原理及控制技术。能够针对不同种类废纸开发适宜的废纸再生流程,并能预测再生纤维的性能特点。

4

讲授

启发

讨论

2

掌握废纸制浆过程中涉及到的生产、设计和研发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了解生产研发活动带来的潜在影响及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2

讲授

讨论

3

4

天然高分子改性材料

掌握纤维素、木质素、半纤维素、淀粉等材料的化学结构特性和改性技术,能够分析归纳天然高分子改性材料的生产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4

讲授

讨论

1

理解掌握纤维素、木质素、半纤维素、淀粉等衍生化改性材料的反应机理和特性,能够针对原料特性开发适宜的改性生产流程,并能预测改性材料的性能特点。

4

讲授

启发

讨论

2



教学大纲说明书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为轻化工程专业(制浆造纸工程方向)学生选修的专业课程。通过学习速生材制浆造纸过程的基本概念、生产技术及原理,使学生全面掌握速生材制浆造纸生产工艺。通过学习纸浆绿色漂白技术,掌握纸浆漂白的氯漂时代,了解纸浆漂白的基本发展方向,掌握二氧化氯漂白反应动力学及降低AOX生成的漂白新技术,掌握生物酶用于纸浆漂白预处理,生物酶对纸浆纤维的改性机理和应用效果,掌握生物技术用于纸浆漂白的技术前沿点,掌握电化学技术用于纸浆漂白的原理,清晰电化学介体脱木素的基本原理及科研热点,进一步纵深拓宽纸浆漂白领域的相关前沿知识。通过学习废纸纤维制浆技术,使学生掌握废纸制浆过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其主要工艺,要求学生经过一阶段的熟悉后,能独立从事废纸制浆厂的技术管理、工艺设计以及相应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通过学习天然高分子改性材料,使学生掌握天然高分子材料的种类及其功能性改性及其应用领域。

 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旨在使学生在学习了轻化工程专业发展概论之后,能够总体掌握轻化工程领域的相关技术及其进展,纵深地理解和掌握纸浆制备、纤维漂白及其纤维改性材料等领域的国际前沿技术和科研基点,为进一步拓宽知识领域、系统掌握纸浆制备、纸浆漂白、纤维改性及利用新技术的前沿技术奠定基础。

二、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以《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天然高分子科学》、《制浆原理与工程》及《造纸原理与工程》为基础课,在掌握一定的化学及制浆造纸基础知识之后开设的一门课程。本课程与其他各有关课程之间,在教学内容方面应做到协调配合,充分利用先修课程提供的基础,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把节省的时间和精力用到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教学上,进一步拓展学生对轻化工程领域的前沿科技知识。

三、各章内容的基本要求及重点、难点

第一部分 速生材制浆造纸技术与原理

 第一章 速生材制浆

 基本要求:了解速生材特性及其制浆方法

 重点:速生材纤维特性及其对制浆的影响

 难点:速生材APMP制浆的相关机理

  1.  速生材造纸技术与原理

 基本要求:了解速生材造纸的基本原理

 重点:速生材纸浆的打浆特性及其成纸性能

 难点:速生材APMP纸浆的配抄性能

第二部分 纸浆绿色漂白新技术

绪论

 基本要求:掌握纸浆漂白化学品的特性及漂白技术的发展新方向。

 重点:纸浆漂白新技术发展方向。

 难点:漂白化学品特性。

第一章 化学法绿色漂白技术

 基本要求:掌握二氧化氯漂白漂剂特性,漂白反应动力学,降低AOX产生的途径及二氧化氯漂白新技术。

 重点:二氧化氯漂白新技术。

 难点:二氧化氯漂白反应动力学。

第二章 生物绿色漂白技术

 基本要求:掌握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的漂白预处理及改性技术。

 重点: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的改性技术。

 难点:木素酶脱木素技术。

第三部分 废纸纤维利用技术

 第一章 绪论

 基本要求:了解废纸再生的概况。

 重点:废纸再生的意义;废纸再生的发展概况及现状及废纸制浆技术的发展前景。

 难点:废纸回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第二章 废纸再生过程

 基本要求:了解废纸再生的工艺流程及装备,了解废纸脱墨原理与方法。

 重点:废纸再生过程中碎浆和废纸脱墨过程和原理,废纸回用技术的新进展

 难点:废纸脱墨的原理和工艺流程。

 第三章 废纸回用过程中的胶黏物及其控制

 基本要求:了解胶黏物的来源,掌握胶黏物的沉积原理和控制技术。

 重点:胶黏物的沉积原理和控制技术

 难点:胶黏物的沉积原理。

 第四章 废纸制浆常用的工艺流程

 基本要求:废新闻纸(ONP)和废箱板纸(OCC)的处理流程。

 重点:ONP脱墨浆及OCC废纸浆的生产工艺流程。

 难点:脱墨浆ONP生产流程。

 第五章 废纸回用过程中废渣的处理

 基本要求:废纸回用过程中废渣的来源和处理方法。

 重点:废纸回用过程中废渣的处理方法。

 难点:废纸回用过程中污泥的综合利用。

第四部分 天然高分子改性材料

第一章 纤维素改性材料

 基本要求:掌握对纤维素的结构、纤维素的结晶结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纤维素的反应性能、功能纤维素材料和纤维素改性材料。

 重点:纤维素的化学特性、改性机理以及改性纤维素材料的性质及用途,并结合授课人或所在科研团队相应的科研成果,对所涉及到的有关纤维素方面的知识做详细讲述,开阔学生视野,丰富教学内容。

 难点:纤维素改性材料的制备机理

第二章 木质素材料

 基本要求:对木素的基本结构单元、理化性质有所认识,掌握木质素基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机理及应用。

 重点:木质素的理化性质及木质素基高分子材料,难点为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机理。

 难点:木质素改性机理

第三章 半纤维素材料

 基本要求:对半纤维素的定义、结构以及反应机理和应用途径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重点:半纤维素酯化反应、醚化反应以及制备改性材料的方法及材料性能。

 难点:半纤维素酯化反应、醚化反应

第四章 淀粉改性材料

 基本要求:了解淀粉的基本结构、物理性能、化学性质及其在造纸工业上的应用;

 重点:掌握淀粉的化学结构和反应性能。

 难点:掌握淀粉的各种衍生化反应的机理。

四、习题课、课堂讨论要求

1.查阅最新的资料,掌握一定量的前沿科技动态。

2.布置相应的思考题,加深学生印象,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分组查阅、制作ppt和讲解相关前沿科技动态,相互问答和讨论。

五、课外学习要求

1. 认真预习和复习教材内容。

2. 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3. 认真查阅相关专业文献并进行归纳。

六、学时分配的建议


讲课学时

小计

第一部分

8

8

第二部分

8

8

第三部分

8

8

第四部分

8

8

合计

32

32

七、推荐教材

1.速生杨制浆造纸技术与原理,陈嘉川,科学出版社,2006年。

2.废纸再生实用技术,高玉杰,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年。

3.天然高分子改性材料及应用,张俐娜 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年。

4.纸浆绿色漂白技术,钱学仁等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年。

八、考核方式

 期末考试与平时考核相结合。平时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30%,包括考勤,作业及小论文;期末考试为开卷,成绩占总成绩的70%。

1.考核与评价方式及成绩评定

 课程整体评定成绩由平时成绩(平时作业、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组成,具体如下:

平时作业成绩:15,主要考察学生平时作业的完成率、正确率及完成质量。

平时考核:15分,考察学生课堂回答问题及参与讨论学习情况。

期末考试成绩:70,主要考核学生对速生材制浆造纸、纸浆绿色漂白、废纸制浆、生物高分子材料改性等的工艺过程和基本原理等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相关工程类问题的分析、评价和判断能力。考试为闭卷形式。

考核方式及各部分成绩

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及对应成绩(分)

分配成绩总分

平时作业

平时考核

期末考试

课程目标1

6

6

28

40

课程目标2

6

6

28

40

课程目标3

3

3

14

20

合计

15

15

70

100


2.考核与评价标准

1)期末考试

 按照期末考试的参考答案、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卷面分采用百分制评分,总评后按照70%进行折算。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内容

期末考试卷面分数

课程目标 1

速生材制浆造纸的生产流程和基本原理,绿色漂白技术现状及特点,废纸纤维的再生过程及原理,天然纤维素材料的结构特性和改性机理。

40

课程目标 2

速生材制浆造纸生产的方法、工艺和设备,绿色漂白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工艺,废纸回用过程中胶黏物的来源与控制,天然高分子材料的改性反应机理及特性。

40

课程目标 3

速生材制浆造纸生产过程的设计和特点,绿色漂白技术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废纸制浆过程的工艺流程及主要设备。

20


2)平时作业

 每个课程目标的平时作业按照百分制评分,求出各次作业的平均分,按照各个课程目标的权重进行折算。作业评分标准如下表所示:


观测点

评分

80-100

70-79

60-70

0-60

作业完成进度及态度(权重0.2

按时完成,书写规范、清晰

按时完成,书写基本规范、清晰

后期补交,书写基本规范、清晰

未完成或步骤不完善、书写不规范、不清晰

作业质量(权重0.8

速生材制浆造纸、纸浆绿色漂白、废纸制浆、生物高分子材料改性相关工程知识表述正确,分析合理、计算正确

速生材制浆造纸、纸浆绿色漂白、废纸制浆、生物高分子材料改性相关工程知识表述基本正确,分析、计算存在少量错误

速生材制浆造纸、纸浆绿色漂白、废纸制浆、生物高分子材料改性相关工程知识表述部分错误,分析、计算存在错误明显,但批改后能改正

速生材制浆造纸、纸浆绿色漂白、废纸制浆、生物高分子材料改性相关工程知识表述存在明显错误,分析、计算不正确,或者存在抄袭


3)平时考核

 每个课程目标的平时考核按照百分制评分,求出各次考核的平均分,然后按照各个课程目标的权重进行折算。评分标准如下表所示:

观测点

评分

80-100

70-79

60-70

0-60

参与课堂情况(权重0.5

上课态度积极,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

上课态度较为积极,能够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

上课态度不够积极,被动参与课堂讨论


不参与课堂讨论

参与质量(权重0.5

速生材制浆造纸、纸浆绿色漂白、废纸制浆、生物高分子材料改性相关工程知识论述正确,分析合理

速生材制浆造纸、纸浆绿色漂白、废纸制浆、生物高分子材料改性相关工程知识论述存在少量错误

速生材制浆造纸、纸浆绿色漂白、废纸制浆、生物高分子材料改性相关工程知识论述基本正确

速生材制浆造纸、纸浆绿色漂白、废纸制浆、生物高分子材料改性相关工程知识论述存在明显错误




《生物质资源化利用技术》教学大纲

英文课程名称: Biomass Resources Utilization and Technology

课程编号:  B916101                       

总学时: 24 (其中理论课学时:24  实验(或上机)学时:0课外(或实践自学)学时:0

总学分:1.5

先修课程:有机化学、化工原理、造纸植物资源化学

适用专业:轻化工程专业制浆造纸工程方向

开课单位:轻工学部 轻化工程教研室

执笔人: 林兆云                              审校人:王慧丽

 一、课程简介

 《生物质资源化利用技术》是轻化工程(制浆造纸工程方向)专业选修课程。本课程主要授课内容为生物质特征、能源化利用、热化学转化、生化转化、生物质生产化学品炼制、新型生物质基材料及应用,对生物质资源化利用过程中各种技术的原理、工艺、特点和应用案例进行介绍,使学生系统了解生物质资源化利用过程中技术的基本原理、生产方法、生产工艺及设备,熟悉国内外生物质资源化利用的技术进展、新产品、新设备及推广应用情况。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观念,学生工作后能够独立从事与造纸行业相关的生物质产品的工艺制定、工程设计以及相应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二、课程目标

1. 掌握生物质的组成、特点和性质,能够结合教学、自然科学与造纸专业知识相结合,将所学知识用于造纸工程中剩余物的解决方案的设计及加工过程中的其他问题(毕业要求2.1能运用相关科学原理,识别和判断复杂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

2. 掌握生物质转化技术的分类、化学反应基本原理、生产方法、工艺和相关设备,熟悉国内外生物质资源化利用的技术进展,掌握生物质资源化利用技术的产品特点,能够针对不同的生物质原料和产品要求选择合适的转化技术,解决转化技术过程中的设计问题,并将工程过程设计的更加经济环保(毕业要求6.3 能够理解制约因素对项目实施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3. 掌握新型生物质基材料及应用,熟悉国内外生物质资源化利用的新产品,新设备和推广应用情况。能够根据造纸专业内容进行相关生物质产品的工艺制定和设计,能够根据生物质原材料进行相关工艺设计和产品分析,进行造纸工艺环保护问题的评价及解决方案的设计(毕业要求7.1 知晓和理解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内涵)。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

 本章要求掌握生物质资源的特点与分类、生物质开发与利用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掌握当前生物质的能源、化学品、材料转化利用技术。


第一节 生物质定义、特征及种类

 生物质的概念、分类;生物质资源的特点与分布;生物质资源开发潜力。

第二节 生物质的开发与利用

 生物质的国家发展战略;生物质开发与利用的基本思路;生物质开发与利用的现状;生物质开发与利用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 生物质资源能源化利用技术简介

 生物质的能源、化学品、材料转化技术概论;生物质利用技术的复杂性;生物质能源、资源利用的商业化障碍。

第二章 生物质的组成与性质

 本章要求掌握生物质的主要化学组成及其分离、分析方法;掌握生物质物理性质、热化学性质。

第一节 生物质的化学组成

    生物质的主要化学组成、次要化学组成;生物质主要组分分离、分析方法。

第二节 生物质元素分析与工业分析

    生物质有机元素、无机元素分析;生物质工业分析及方法。

第三节 生物质的物理化学特性

 生物质物理性质;生物质及其三大组分的热化学性质。

第三章 热解技术

 本章要求掌握生物质液化转化技术和快速热裂解技术的分类和特点,掌握液化技术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反应动力学,基本条件和影响因素;掌握液化转化产品的特点和应用技术。掌握快速热裂解技术的特点,反应机理和影响因素。

第一节 概述

    生物质直接液化技术的定义、分类,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第二节 直接液化机理及影响因素

 林木生物质主成分的反应机理;聚合与分解反应的竞争机理;液化溶剂的作用机理;生物质原料和液化反应参数对直接液化反应的影响。

第三节 林木生物质直接液化典型技术

 不同液化溶剂的液化典型技术特点、液化工艺和产品特性分析。

第四节 快速热裂解技术概述

 快速热裂解的定义、反应特点、工艺流程和反应器分类。

  1. 快速热裂解机理及影响因素

 林木生物质快速热解技术的反应动力学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六节 快速热裂解产物特性及应用技术

 快速热裂解的反应产物组成及性质、产物评价指标,产物净化处理技术及其应用发展前景。

第四章 气化转化技术

 本章要求掌握生物质气化转化技术的分类和特点,掌握气化技术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反应动力学,影响因素和气化设备;掌握气化转化产品的特点和应用技术,了解其他气化转化技术。

第一节 概述

 生物质气化的概念及其发展

第二节 生物质气化原理

 生物质气化反应过程及过程反应分析,气化反应动力学分析。

  1. 生物质气化工艺类型

 根据反应形式对气化转化技术进行分类。

第四节 气化设备与工作原理

 了解不同类型气化技术的反应设备及其工作原理。

第五节 气化炉性能及主要参数

 了解气化炉的主要指标,熟悉气化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

第六节 生物质燃气的净化

 对生物质气化气的特点进行产品净化,了解净化技术和过程,分析气化产品的应用发展。

第五章 生物质生化转化技术

 本章要求了解生物质生化转化平台技术及产业化前景;掌握沼气发酵的原理及基本条件;掌握生物乙醇生产原理及工艺流程;了解生物乙醇产业发展现状;了解其他生化转化技术。

第一节 概述

    生物质生化转化平台技术总论;典型生化转化技术;生物质生化转化技术的作用与地位;生物质生化转化产业化前景。

第二节 沼气工程产业化技术

 沼气发酵的基本原理;沼气发酵的原料及沼气资源量;沼气工程厌氧反应器和工艺流程。

第三节 生物乙醇生产制备技术

    生物质原料预处理;纤维质原料糖化、发酵技术;乙醇发酵分离耦合技术。

第六章 生物质制氢技术

 本章要求了解氢能的特点、应用以及发展过程;掌握生物质热化学转化法制氢的原理、流程、工艺条件及影响因素;掌握微生物法产氢技术的种类,原理以及优缺点;了解产氢设备以及产氢技术的发展前景。

第一节 概述

 氢能的特点及应用;氢能利用的发展过程;氢的存在形式及制取途径。

第二节 生物质热化学转换法制氢

 生物质热化学转换法制氢的概念及过程;气化反应器分类及优缺点;氢气分离与纯化的方法。

第三节 微生物法制氢

 微生物法制氢的概念、原理、分类以及特点;微生物法制氢的装置;微生物法制氢存在的问题,发展与展望。

第七章 生物质复合材料

 本章要求了解生物质复合材料的应用背景意义;掌握纤维素、木质素的化学结构及改性方法;了解纤维素基、木素基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制备、特性以及应用途径。

第一节 生物质材料概述

 生物质资源状况;生物质材料的制备途径及技术路线;生物质的独特作用。

第二节 纤维素基复合材料

 纤维素的化学结构特性以及改性方法;纤维素基树脂复合材料;纤维素基乳液体系等应用。

第三节 木素基复合材料

 木素的化学结构特性以及改性方法;木素基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制备、特性及应用途径。

第八章 生物质能发电技术

 本章要求掌握生物质发电技术的原理、分类和发电技术的工艺流程、特点。了解生物质发电存在的问题以,解决的措施以及发展前景。

第一节 生物质能发电简介

 生物质发电的基本原理;生物质发电的特点;生物质发电的发展状况。

第二节 直接燃烧发电技术

 直接燃烧发电的概念以及发展过程;生物质的燃烧特性,生物质直接燃烧发电的工艺流程、特点。

第三节 其它生物质能发电技术及发展前景

 生物质燃气发电技术概念,过程,关键技术,设备以及发电系统分类;沼气发电技术;垃圾发电技术;生物质能发电技术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以及其发展前景。



四、课程学时分配及对课程目标的支撑关系

序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学时

教学方式

对应课程目标

1

绪论

掌握生物质资源的特点与分类、生物质开发与利用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掌握当前生物质的能源、化学品、材料转化利用技术。


2

讲授

讨论

1

2

生物质的组成与性质

掌握生物质的主要化学组成及其分离、分析方法;元素分析和工业分析;掌握生物质物理性质、热化学性质。


2

讲授

讨论

12

3

生物质资源化利用技术

掌握生物质直接液化、快速热裂解、气化转化、生化转化技术的特点、基本原理、反应设备和影响因素,掌握不同生物质转化技术制得的产品特性和应用前景。


12

讲授

讨论

习题

23

4

生物质资源转化产品及其应用

了解生物质氢能、生物质复合材料以及生物质发电技术的特点、制备反应原理、技术发展前景和产品的应用途径


8

讲授

讨论

习题


13



教学大纲说明书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生物质资源化利用技术》是轻化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国际能源形势、生物质在可再生能源和资源供应中的地位,初步掌握生物质资源化利用过程中各种技术的原理、工艺、特点和典型应用技术,进一步扩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为后续学生从事生物质资源利用方面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奠定理论基础,有利于学生开展相关内容的实验探索,为学生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及从事相关科研工作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

二、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有机化学、化工原理、造纸植物资源化学。通过对有机化学与造纸植物资源化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化工生产中常用化学品的性质、生物质三大组分的化学特性等,为学习本课程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通过学习化工原理中各化工生产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为理解本课程生物质热化学转化、生化转化过程中各工艺流程提供理论指导。本课程整合了多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通过介绍生物质基本特征、转化利用途径及基本原理、技术系统构建等进一步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为后续学习制浆造纸助剂、制浆造纸生物技术等专业选修课学习奠定理论基础。

三、各章内容的基本要求及重点、难点

第一章 绪论

 基本要求:了解生物质资源的特点与分类、生物质开发与利用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掌握当前生物质的能源、化学品、材料转化利用技术。

 重点:生物质资源的转化利用方式。

 难点:生物质利用技术的复杂性。

第二章 生物质的组成与性质

 基本要求:掌握生物质的主要化学组成及其分离、分析方法;了解生物质元素分析与工业分析;了解生物质物理性质、热化学性质。

 重点:生物质的化学组成及热化学性质。

 难点:生物质及其三大组分的热化学特性。

第三章 液化技术

 基本要求:了解生物质液化转化技术分类及特点;了解生物质液化技术的反应原理及主要影响因素;掌握生物质液化技术的特点产品特性;了解生物质液化产物的应用途径。

 重点:生物质液化技术原理

 难点: 生物质液化技术原理

第四章 气化转化技术

 基本要求:了解生物质气化转化技术分类及特点;了解生物质气化转化技术的反应原理及主要影响因素;掌握生物质气化转化技术特点与反应设备;了解生物质气化产品的应用途径。

 重点:生物质气化转化技术原理;气化设备。

 难点:生物质气化转化技术原理。

第五章 生物质生化转化技术

 基本要求:了解生物质生化转化平台技术及产业化前景;掌握生物乙醇生产原理及工艺流程;了解生物乙醇产业发展现状、典型案例分析。

 重点:生物乙醇生产原理及工艺流程。

 难点:生物乙醇的产业化技术瓶颈。

第六章 生物质制氢

 基本要求:了解氢能的特点、应用以及发展过程;掌握生物质热化学转化法制氢的原理、流程、工艺条件及影响因素;掌握微生物法产氢技术的种类,原理以及优缺点;了解产氢设备、以及产氢技术的发展前景。

 重点:生物质热化学转化法制氢的原理、过程以及影响因素。

 难点:生物质热化学转化法制氢的工艺原理。

第七章 生物质复合材料

 基本要求:了解生物质复合材料的应用背景意义;掌握纤维素、木质素的化学结构及改性方法;了解纤维素基、木素基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制备、特性应用途径。

 重点:纤维素的改性方法及纤维素基复合材料的制备。

 难点:木质素的改性及木质素高分子材料的制备。第八章 生物质能发电技术

 第八章 生物质能发电技术

 基本要求:掌握生物质发电技术的分类和发电技术的原理、工艺流程、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了解生物质发电的现状和前景。

 重点:生物质燃烧特性;生物质气化发电过程

 难点:生物质气化发电过程

四、学时分配建议


讲课学时


实验学时

小计

第一章

2

0

2

第二章

2

0

2

第三章

6

0

6

第四章

4

0

2

第五章

4

0

4

第六章

4

0

4

第七章

2

0

2

第八章

2

0

2

合计

24

0

24


五、推荐教材和主要参考教材

1.推荐教材

1).林木生物质资源与能源化利用技术,常建民 等编著,科学出版社,20102月,第1版。

2.参考教材

1).生物质加工和转化中的绿色化学,谢海波 等,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2月。

2).生物质能高效利用技术,袁振宏 等,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1月。

3).现代生物质能利用技术,李海滨 等,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4月,第1版。

4).生物质生化转化技术,陈洪章 等,冶金工业出版社,201210月。

5).生物质能源利用技术,张建安 等,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3

6).中国生物质能技术路线图研究,胡润青 著,中国环境科学出版,20119

7).生物质能技术与应用,钱伯章 编,科学出版社,20109

8).基于生物质的环境友好材料,张俐娜等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6月。

六、考核方式

1. 考核与评价方式及成绩评定

 课程整体评定成绩由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组成,具体如下:

平时考核:40分。主要考察学生线上自学、课堂回答问题和参与讨论的课堂表现情况,以及课堂作业完成情况。

期末考试成绩:60分。主要考核生物质资源及其转化利用的基础知识、转化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反应机理、转化利用技术与生物质材料性能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考试为开卷形式。

考核方式及各部分成绩


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及对应成绩


分配成绩总分

平时考核

期末考试

课程目标1

10

15

25

课程目标2

15

24

39

课程目标3

15

21

36

合计

40

60

100


2. 考核与评价标准

(1) 期末考试

 按照期末考试的参考答案、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卷面分采用百分制评分,总评后按照60%进行折算。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内容

期末考试卷面分数

课程目标1

生物质资源的组成和特点,以及利用前景

25

课程目标2

生物质资源化利用技术,定义,化学反应原理和产品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40

课程目标3

根据所学知识对生物质基材进行转化制备新材料,分析制备工艺、产品的性质和用途

35

2)平时考核

每个课程目标的平时考核按照百分制评分,求出各次考核的平均分,然后按照各个课程目标的权重进行折算。评分标准如下表所示:

观测点

评分

80-100

70-79

60-70

0-60

参与课堂情况(权重0.5

上课态度积极,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

上课态度较为积极,能够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

上课态度不够积极,被动参与课堂讨论


不参与课堂讨论

参与质量(权重0.5

对生物质资源化利用技术相关工程知识论述正确,分析合理

对生物质资源化利用技术相关工程知识论述存在少量错误

对生物质资源化利用技术相关工程知识论述基本正确

对生物质资源化利用技术相关工程知识论述存在明显错误



《轻化工程仪器分析》教学大纲

英文课程名称:Instrumental Analysis of Light Chemistry and Engineering

课程编号:B916103

总学时:48(其中理论课学时:16   实验(或上机)学时:32

总学分:2

先修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化工原理

适用专业:轻化工程(制浆造纸工程方向)

开课单位:轻工学部 轻化工程教研室

执笔人:齐乐天                             审校人:吕高金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轻化工程(制浆造纸工程方向)专业方向课。本课程的主要授课内容为与轻化工程专业相关仪器分析的发展现状、经典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红外光谱法、核磁共振波谱法、质谱法等,并对各种方法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基本原理、代表性仪器构造及其使用方法进行全面介绍。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轻化工程专业制浆造纸方向中常用仪器的分析方法、原理和基本结构;具备根据分析目的,正确选择分析方法的能力,并初步具备运用分析仪器对制浆造纸行业相关产品的物理和化学性能进行识别、表达、分析,并获得有效结论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

1.掌握制浆造纸工程中常用分析仪器的方法、特点和应用范围;掌握色谱、光谱、核磁、质谱等常见分析检测方法反馈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能够基于分析检测结果对制浆造纸工程中的纤维及其组分性能做出初步判断(毕业要求2.1 能运用相关科学原理,识别和判断复杂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

2. 掌握纸浆造纸纤维及其组分的结构与其性能之间的关系的基本知识,具有对分析对象的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和分析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针对检测对象的特点和性能,选择合适的分析检测方法进行表征和分析;能够根据分析仪器的反馈信息分析轻化工程相关材料的组成,判断制浆造纸产品性能(毕业要求5.3能够针对具体的对象,开发或选用满足特定需求的现代工具)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概述

分析化学的组成部分;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的定义和区别。

第二节 仪器分析的分类

    主要仪器的分类;各种分类测量的物理参数。

第三节 仪器分析新方法简介及其发展状况

    仪器分析的发展历史;发展趋势。

第二章 色谱法

第一节 概述

    色谱法起源;色谱法分离过程;色谱法分类。

第二节 色谱流出曲线

    色谱流出曲线定义;保留时间、峰宽等参数的定义;色谱流出曲线提供的信息。

第三节 塔板理论和速率理论

    塔板理论内容及成功之处;速率理论内容及对改进色谱分析条件的指导作用。

第四节 分离度及色谱分离方程式

    分离度定义及应用;基本色谱分离方程式;提高分离度的途径。

第五节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

    各种色谱定性分析方法及特点;峰面积测量方法;定量校正因子;不同定量计算方法及特点。

第六节 气相色谱系统

    气相色谱流程;气相色谱仪的结构

第七节 毛细管色谱

    毛细管色谱柱;毛细管柱的特点。

第八节 HPLC简介及分类

HPLC的概念及特点;液相色谱分离原理及分类液相色谱与气相色谱的比较

第九节 HPLC固定相及流动相

    固定相分类及特点;流动相要求及选择。

第三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第一节 原子光谱与分子光谱

    原子光谱法分子光谱法能级跃迁特点;原子光谱法分子光谱法的种类。

第二节 分子能级跃迁及光谱

    分子吸收光谱的产生;分子吸收光谱类型。

第三节 吸收定律及适用范围

    吸收定律内容;吸收定律的适用范围。

第四节 定量分析技术

    单组分的定量分析;多组分的定量分析;双波长分光光度法。

第五节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组成部件;仪器的使用。

第四章 红外光谱法

第一节 红外光谱法概述及特点

    红外光区的划分;红外光谱法的特点

第二节 产生红外吸收的条件

    产生红外吸收的条件;基频与倍频。

第三节 基本振动方程式及影响因素

    双原子分子的振动;振动频率的影响因素

第四节 振动形式及红外吸收的特征性

    红外吸收的特征性;基团频率区和指纹区。

第五节 红外光谱仪

    色散型红外光谱仪;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

第五章 核磁共振

第一节 核磁共振原理

 自旋量子数的讨论;共振条件。


第二节 核磁共振波谱仪

    永久磁铁;射频振荡器;射频信号接受器(检测器)。

第三节 谱图解析

    核磁共振与化学位移;化学位移的表示方法;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自旋偶合与自旋裂分。

第六章 质谱分析

第一节 概述

    质谱法定义;质谱法的特点与应用。

第二节 质谱仪

    质谱仪的工作原理;质谱仪的主要性能指标;质谱仪的基本结构

第三节 质谱定性分析及图谱解析

 质谱图与质谱表;离子峰;断裂方式及有机化合物的断裂图象

四、实验内容

1)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鉴定纯物质及混合有机物;

2)采用红外光谱仪对木质素、纤维素进行KBr压片,测量两物质的红外吸收光谱。

3)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对预水解液中的木质素含量进行测量;

4)采用核磁共振进行有机物的波谱测定和解析。

五、课程学时分配及对课程目标的支撑关系

序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学时

教学方式

对应课程目标

1

绪论

要求掌握仪器分析的定义及其特点,熟悉仪器分析的方法和分类,了解可以针对不同材料和性能特点来选择合适的分析测试方法。

2

讲授

讨论

1

2

色谱法

本章要求掌握气相色谱和HPLC的基本组成及分析方法,掌握色谱分离的理论并能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与解读,具备针对不同分析检测对象选择适当分离方法的能力。

12

讲授

习题

实验

1,2

3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掌握紫外吸收光谱的产生及其特性,熟悉紫外可见吸收光度计仪器的工作原理,熟悉其结构,能对仪器进行的简单操作,掌握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表征和数据分析方法

10

讲授

习题

实验

1,2

4

红外光谱法

掌握红外吸收光谱法的特点,熟悉红外吸收峰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能对仪器进行的简单操作,掌握红外吸收光谱的表征和数据分析方法

10

讲授

讨论

实验

1,2

5

核磁共振

掌握核磁共振波谱的基本原理,熟悉谱图解读过程中化学位移,自旋偶合及自旋裂分的概念,了解仪器的简单操作,掌握氢谱图谱的表征和数据分析方法

12

讲授

习题

实验

1,2

6

质谱分析

掌握质谱仪的主要构造及其工作原理,了解质谱定性分析及图谱解析的方法。

2

讲授

讨论

习题

1



教学大纲说明书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仪器分析是轻化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方向课,是通过物理和物理化学方法获取物质信息并对其进行表征(成分、含量、价态、状态、结构、分布等)的重要手段。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各种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仪器基本结构及主要部件;学会建立分析方法的基本思路,初步具有应用各种仪器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教学和科研等工作打好相应的基础。

二、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以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化工原理等课程为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学生在通过无机、有机和分析化学的基础上,初步认识有关仪器分析对象的分类、结构及特性,认识分析的目的和要求。通过化工原理课程的学习认识化工基本操作单元及原理,利于加深在仪器分析课程中的应用。

三、各章内容的基本要求及重点、难点

第一章 绪论

基本要求:仪器分析的定义及其特点。

重点:仪器分析的方法和分类。

难点:仪器分析发展概况。

第二章 色谱法

基本要求:气相色谱和HPLC的基本组成及分析方法。

重点:分离方法的选择

难点:分离理论。

第三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基本要求:紫外吸收光谱的产生及其特性。

重点:紫外可见吸收光度计仪器的工作原理,熟悉其结构,能仪器的简单操作。

难点:建立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方法的条件。

第四章 红外光谱法

基本要求:红外吸收光谱法的特点和应用。

重点:红外吸收峰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难点:红外吸收光谱图解析方法。

第五章 核磁共振

基本要求核磁共振波谱的基本原理。

重点:化学位移,自旋偶合及自旋裂分。

难点氢谱图谱的解析。

第六章 质谱分析

基本要求:质谱仪的主要部件及其原理。

重点:质谱仪器原理。

难点:质谱定性分析及图谱解析。

四、实验(或上机)要求

1.掌握基本的仪器使用方法。

2.通过仪器分析实验深化对理论知识的学习。

3. 实验内容简介:

1)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鉴定纯物质及混合有机物;

2)采用红外光谱仪对木质素、纤维素进行KBr压片,测量两物质的红外吸收光谱。

3)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对预水解液中的木质素含量进行测量;

4)采用核磁共振进行有机物的波谱测定和解析。

五、学时分配建议


讲课学时

实验学时

小计

第一章

2


2

第二章

4

8

12

第三章

2

8

10

第四章

2

8

10

第五章

4

8

12

第六章

2


2

合计

16

32

48

六、推荐教材和主要参考教材

1. 推荐教材

 仪器分析教程(3),张新祥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

2. 参考教材

1仪器分析(第5版),胡坪,王氢 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

2仪器分析,方惠群,于俊生,史坚 著,科学出版社,2019年。

3现代仪器分析,付敏,程弘夏 著,化学工业出版社,2018年。

4现代仪器分析实验,干宁, 沈昊宇, 贾志舰, 林建原 著,化学工业出版社,2018年。

5仪器分析实验,郭明,吴荣晖, 俞飞 著, 化学工业出版社,2018年。

六、考核方式

1. 考核与评价方式及成绩评定

 课程整体评定成绩由平时考核、实验成绩和期末考试组成,具体如下:

平时考核:20分。主要考察学生线上自学、课堂回答问题和参与讨论的课堂表现情况,以及课堂作业完成情况。

实验成绩:30分。主要考核学生对仪器分析原理的掌握情况,学生对基础色谱、光谱、核磁共振仪器的操作情况,以及数据处理与分析的能力。

期末考试成绩:50分。主要考核学生对仪器分析原理的掌握情况,以及数据处理与分析的能力,考试为闭卷形式。

考核方式及各部分成绩

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及对应成绩(分)

分配成绩总分

平时考核

实验成绩

期末考试


课程目标1

10

10

30

50

课程目标2

10

20

20

50

合计

20

30

50

100

2.考核与评价标准

(1) 期末考试

 按照期末考试的参考答案、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卷面分采用百分制评分,总评后按照50%进行折算。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内容

期末考试卷面分数

课程目标 1

掌握制浆造纸工程中常用分析仪器的方法、特点和应用范围;掌握色谱、光谱、核磁、质谱等常见分析检测方法反馈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能够基于分析检测结果对制浆造纸工程中的纤维及其组分性能做出初步判断

60

课程目标 2

掌握纸浆造纸纤维及其组分的结构与其性能之间的关系的基本知识,具有对分析对象的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和分析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针对检测对象的特点和性能,选择合适的分析检测方法进行表征和分析;能够根据分析仪器的反馈信息分析制浆造纸工程相关材料出现的基本问题

40

(2) 实验成绩

 每个课程目标的平时考核按照百分制评分,求出各次考核的平均分,然后按照各个课程目标的权重进行折算。评分标准如下表所示:

观测点

对应课程目标

评价标准 (得分比例)

0.90-1

0.90-1

0.90-1

0.90-1

掌握仪器测试、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

10 分)

课程目标 1

积极完成预习报告的撰写,能够掌握仪器测试和数据分析的方法

基本完成预习报告的撰写,基本掌握仪器测试和数据分析的方法

完成了预习报告的撰写,基本能够掌握仪器测试和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

未完成预习报告的撰写,无法掌握仪器测试和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

对试样的结构和性能特点进行表征和分析

20分)

课程目标 2

认真完成实验报告的撰写,能够掌握基于分析检测数据分析样品性能特点的方法

基本完成实验报告的撰写,基本掌握基于分析检测数据分析样品性能特点的方法

完成了实验报告的撰写,基本掌握基于分析检测数据分析样品性能特点的基本方法

未完成实验报告的撰写,不能掌握基于分析检测数据分析样品性能特点的方法

(3) 平时考核

 每个课程目标的平时考核按照百分制评分,求出各次考核的平均分,然后按照各个课程目标的权重进行折算。评分标准如下表所示:

平时考核成绩标准

观测点

课程内容

评价标准 (得分比例)

0.90-1

0.75-0.89

0.60-0.74

0.60

掌握仪器测试、数据分析的基本理论和基础方法


课程目标1

10分)

积极完成预习内容,上课态度积极,能够主动回答问题,对仪器分析的基本概念和色谱、光谱、核磁、质谱等分析测试的基本原理及特征能够掌握,并参与教师课堂问题与讨论,测试成绩优秀

基本完成了预习内容,能够回答问题,对仪器分析的基本概念和色谱、光谱、核磁、质谱等分析测试的基本原理及特征能够掌握,并部分参与讨论,测试成绩良好

完成了预习内容,上课态度比较认真,基本理解仪器分析的基本概念和色谱、光谱、核磁、质谱等分析测试的基本原理及特征,测试成绩合格

未完成预习内容,不能够跟随老师讲课节奏进行学习,有消极上课行为。没有理解仪器分析的基本概念和色谱、光谱、核磁、质谱等分析测试的基本原理及特征,测试成绩不合格

对试样的结构和性能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表征和分析


课程目标2

10

积极完成预习内容,上课态度积极,能够主动回答问题,可以对试样和特点选择合适的表征方法,能够掌握数据处理与分析的方法,并参与教师课堂问题与讨论,测试成绩优秀

基本完成了预习内容,能够回答问题,可以对试样和特点选择表征方法,能够基本掌握数据处理与分析的方法,并部分参与讨论,测试成绩良好

完成了预习内容,上课态度比较认真,基本可以对试样和特点选择合适的表征方法,基本能够掌握数据处理与分析的方法,测试成绩合格

未完成预习内容,不能够跟随老师讲课节奏进行学习,有消极上课行为。无法对试样和特点选择合适的表征方法,不能掌握数据处理与分析的方法,测试成绩不合格




《制浆造纸生物技术》教学大纲

英文课程名称:Biotechnology in Pulp and Papermaking

课程编号:B916104                         

总学时:24(其中理论课学时:24

总学分:1.5

先修课程:造纸植物资源化学、制浆原理与工程、造纸原理与工程

适用专业:轻化工程(制浆造纸工程方向)

开课单位:轻工学部 轻化工程教研室

执笔人:徐清华          审校人:傅英娟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轻化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主要讲授生物技术在制浆造纸工业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包括降解植物纤维的微生物和酶、生物制浆、树脂沉积的生物控制、纸浆生物漂白、纤维生物改性及酶法脱墨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生物技术在制浆造纸工业中应用的领域,与传统的化学法相比的优势以及局限性,系统地掌握生物技术在制浆造纸中应用的基本原理以及各种生物技术应用的工艺条件,熟悉各种生物方法在制浆造纸的各个流程的实际应用效果以及应用前景,了解限制生物技术应用的因素和改进的措施。

二、课程目标

1.了解制浆造纸领域生物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前景,能够根据原料特性及产品要求选择合理的生物技术应用于制浆造纸过程,培养分析问题并能够进行评价、得出有效结论的能力。(毕业要求2.4能运用基本原理,借助文献研究,分析过程的影响因素,获得有效结论。

2. 掌握应用于制浆造纸的生物技术的基本参数及其含义,能够结合工程实际从工艺参数对产品性能、能量消耗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影响进行独立分析和合理性评价。(毕业要求6.1了解轻化工程专业相关领域的技术标准体系、知识产权、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理解不同社会文化对工程活动的影响。)

3.掌握生物技术对制浆造纸产品及过程的改进作用及机理,理解生物技术对制浆造纸工业节能减排及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毕业要求8.2理解诚实公正、诚信守则的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并能在工程实践中自觉遵守。

二、课程教学内容

绪论

概述国内外造纸工业及生物技术在造纸上应用的发展现状

第一章 降解植物纤维的主要微生物和酶

第一节 降解植物纤维的微生物

    植物纤维生物结构及其化学组成;微生物的分类和特征;微生物生理学;真菌分类及其作用方式。

第二节 降解植物纤维的生物酶

    酶学基础;纤维素酶及其降解纤维素机理;半纤维素酶及其降解半纤维素机理;木素降解酶及其降解木素机理;生物技术在制浆造纸工业的应用现状和前景。

 第二章 生物制浆

第一节 概述

 生物制浆的概念、机理及其分类;生物制浆的优点及其微生物特点;微生物筛选方法。第二节 生物化学法制浆

 生物预处理化学浆的作用;生物硫酸盐法制浆;生物亚硫酸盐法制浆;生物烧碱法制浆。

第三节 生物机械法制浆及韧皮纤维生物制浆

 生物机械法制浆定义及其原理;生物预处理的方法及其一般流程;生物预处理对机械浆性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影响生物机械制浆的因素;韧皮纤维原料的生物制浆;生物制浆存在的问题及现状。

第三章 生物漂白

第一节 概述

 纸浆生物漂白的定义、目的及其分类;微生物纸浆漂白。

第二节 半纤维素酶辅助纸浆漂白

    半纤维素酶辅助漂白纸浆的优势;半纤维素酶的助漂机理及其应用实例;木聚糖酶与其它类型酶协同漂白纸浆及其应用实例;聚木糖酶助漂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 木素降解酶辅助纸浆漂白

    木素过氧化物酶漂白纸浆机理及其应用实例;锰过氧化物酶在纸浆生物漂白中的作用机制及其应用;漆酶/介体体系漂白纸浆的机理及其应用实例;木素降解酶生物漂白的发展前景。

第四章 纤维的酶法改性

第一节 纤维酶法改性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效果

 纤维酶改性的定义和分类;机械浆酶改性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效果;化学浆酶改性的实例影响因素和作用效果。

第二节 酶促打浆及机械浆返黄的生物抑制

 酶促打浆的定义;酶促打浆的作用效果;机械浆返黄的生物抑制法。

第五章 废纸生物脱墨技术与原理

第一节 废纸循环利用过程中常用的酶制剂

 废纸利用的现状;废纸循环利用中常用的酶制剂及其作用。

第二节 生物技术改良废纸性能

 酶处理废纸浆改善滤水性的作用机制和影响作用效果的因素;酶处理对纸浆机械强度的影响;酶处理与打浆的组合方式对二次纤维性能的影响。

第三节 印刷废纸酶促脱墨

 废纸生物脱墨的定义;传统的化学脱墨技术及其局限性;非接触性印刷油墨的难脱除性的原因以及目前的脱墨方法;影响废纸酶促脱墨的因素和脱墨效果;酶促脱墨的作用原理。

第六章 胶粘物/树脂障碍的生物控制

第一节 自然存放时木材抽提物的降解

 树脂沉积的产生原理和危害;自然存放对木材抽出物降解的影响。

第二节 利用真菌降解木材抽出物

 降解木材抽出物的真菌及其对木材抽出物降解的效果;降解木材抽出物的真菌在工业上的应用情况。

第三节 利用脂肪酶水解纸浆中的甘油三酸酯

 脂肪酶的特性及其控制树脂沉积的机理;影响脂肪酶生物控制效果的因素和利用脂肪酶控制树脂沉积的生产实践及其效果。

第七章 纤维资源的生物转化

第一节 生物质精炼

     纤维资源生物转化的意义;生物质精炼的概念及基本流程。

第二节 生物降解转化的糖平台

    纤维资源生物转化为糖的基本流程;木质纤维素降解转化的难点;预处理技术;发酵生产乙醇;由碳水化合物制备化学品。

第三节 基于制浆造纸平台的生物质精炼技术

 半纤维素的分离、纯化及利用;纤维素的高值化利用-溶解浆;黑液中木质素的分离提纯和综合利用;黑液气化;从塔罗油中提取资源。

四、课程学时分配及对课程目标的支撑关系

序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学时

教学方 式

对应课程目标

1

绪论

明确本课程的内容并对国内外制浆造纸生物技术的研究及应用进展有所了解。

1

讲授


3

2


降解植物纤维的主要微生物和酶

了解降解植物纤维组分的主要微生物及相应的酶;掌握微生物和酶降解植物纤维组分的原理;

2

讲授

讨论

作业

1

掌握几种酶在制浆造纸工业的应用及原理。

1

讲授

讨论


2

3

生物制浆

了解生物制浆的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生物机械法制浆的目的和原理,生物机械浆制浆过程以及生物机械法制浆的优点;明确生物预处理化学浆以及韧皮纤维生物制浆的原理和效果。了解生物制浆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4

讲授

讨论

作业

1

4

生物漂白

了解生物漂白的概念;明确半纤维素酶主要是木聚糖酶用于纸浆漂白的原理和应用情况;掌握木素降解酶用于纸浆生物漂白的基本原理。

3

讲授

作业

2

了解木素降解酶及半纤维素酶在纸浆漂白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应用前景。

1

讲授

启发

讨论

3

5

纤维的酶法改性

了解纸浆酶法改性基本概念;结合机械浆特点掌握纤维素酶及木聚糖酶对机械浆改性作用及机理;掌握酶促打浆的作用及机理;明确漆酶改善纸浆的强度性能的机理。


4

讲授

讨论

作业

2

6

废纸生物脱墨技术与原理

了解废纸回用意义及国内外废纸回用现状;掌握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及漆酶/介体体系脱墨技术与原理;

2

讲授

讨论

作业

1

了解酶法脱墨技术的应用前景及存在的问题;能够制定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脱墨工艺及参数,并就其合理性进行分析评价。

2

讲授

启发

讨论

2

7

树脂障碍/胶粘物生物控制

了解树脂障碍/胶粘物的危害及树脂在纸浆中的存在形式;掌握利用真菌降解木材抽出物控制树脂障碍的方法及原理;掌握利用脂肪酶及酯酶控制树脂障碍的方法及原理。

2

讲授

讨论

作业

1

8

纤维资源的生物转化

了解纤维资源生物转化的意义;掌握生物降解转化的糖平台技术以及制浆造纸平台的生物质精炼技术。

2

讲授

讨论


3


教学大纲说明书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轻化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其设置的目的和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生物技术在制浆造纸工业中应用的领域,与传统的化学方法相比的优势以及局限性,系统地掌握生物技术在制浆造纸中应用的基本原理以及各种生物技术应用的工艺条件,熟悉各种生物方法在制浆造纸的各个流程的实际应用效果以及应用前景,了解限制生物技术应用的因素和改进措施。

二、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以有机化学、天然高分子科学为基础理论课,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有关天然高分子的化学知识。以《制浆原理与工程》和《造纸原理与工程》为专业基础课,熟悉制浆工程和造纸工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工艺流程,包括纤维原料的备料、蒸煮、洗浆、筛选、漂白以及抄纸过程中物料的流送、传热和传质、干燥等基本知识,为学习本课程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

三、各章内容的基本要求及重点、难点

第一章 降解植物纤维的主要微生物和酶

 基本要求:了解微生物和酶的基本知识,掌握微生物和酶对植物纤维细胞壁的降解机制。

 重点:微生物及酶对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素的降解机制。

 难点: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和木素降解酶的作用机制。

 第二章 生物制浆

 基本要求:了解生物法制浆的定义和分类。掌握生物法制浆的原理,了解目前生物法制浆应用现状。

 重点:生物制浆的优势;生物制浆的机理;微生物筛选方法。

 难点:生物预处理对机械浆性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目前生物法制浆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第三章 生物漂白

 基本要求:了解纸浆漂白用生物酶;掌握纸浆生物漂白的定义和目的。

 重点:半纤维素酶的助漂机理、木素降解酶漂白纸浆的机理。

 难点:木素降解酶漂白纸浆的机理。

第四章 纤维的酶法改性

 基本要求:了解纤维酶改性的原理及其应用。

 重点:机械浆和化学浆酶法改性的比较以及酶促打浆的应用。

 难点:几种酶用于纤维改性的不同原理。

第五章  废纸生物酶脱墨技术及原理

 基本要求:了解废纸回用过程中常用的酶制剂及其作用原理;掌握影响酶法脱墨的因素。

 重点:几种酶(主要是纤维素酶)用于废纸脱墨的作用机理以及工艺条件,酶法脱墨的实际应用效果;酶处理对二次纤维机械强度和滤水性改善的影响因素及实际应用效果。

 难点:酶法脱墨与传统的化学脱墨的比较以及酶法脱墨实际应用的局限性。

第六章 树脂障碍/胶粘物的生物控制

 基本要求:了解木材抽出物的基本组分,树脂沉积的成因,掌握影响酶法控制树脂沉积的因素。

 重点: 真菌以及脂肪酶处理木片或纸浆控制树脂障碍的原理及其应用实例和效果。

 难点:真菌降解木片中的抽出物及脂肪酶降解甘油三酸酯的影响因素和机制。

第七章 纤维资源的生物转化

 基本要求:了解纤维素生物转化的意义,生物质精炼的几种方法,包括生物质转化的糖平台及制浆造纸平台的生物质精炼技术

重点: 生物质资源转化技术及制浆造纸平台的生物质精炼

 难点:生物降解降解转化的糖平台





四、学时分配建议


讲课学时

实验学时

小计

绪论

1

0

1

第一章

3

0

3

第二章

4

0

4

第三章

4

0

4

第四章

4

0

4

第五章

3

0

3

第六章

5

0

5

合计

24

0

24

五、推荐教材和主要参考教材

推荐教材

1.制浆漂白生物技术与原理,林鹿、詹怀宇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年。

参考教材

  1. 制浆造纸的生物技术,谢来苏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年。

  2. 当代废纸制浆技术,陈庆蔚编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

3.纸浆中的树脂及其障碍控制,秦梦华编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8年。

4.生物化学,王镜岩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 中芬合著造纸及其装备科学技术丛书(中文版)第五卷:森林资源的生物质精炼。Raimo Alen,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


六、考核方式

1.考核与评价方式及成绩评定

 课程整体评定成绩由平时成绩(平时作业、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组成,具体如下:

平时作业成绩:15,主要考察学生平时作业的完成率、正确率及完成质量。

平时考核:15分,考察学生课堂回答问题及参与讨论学习情况。

期末考试成绩:70,主要考核学生对制浆造纸生物技术的基本工艺过程和基本原理等知识的掌握情况,对生物技术发展前景及存在问题的了解情况。考试为开卷形式。

2.考核与评价标准

1)期末考试

 按照期末考试的参考答案、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卷面分采用百分制评分,总评后按照70%进行折算。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内容

期末考试卷面分数

课程目标 1

制浆造纸领域生物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应用于制浆造纸的生物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40

课程目标 2

应用于制浆造纸的生物技术的基本参数及其含义;能够结合工程实际从工艺参数对产品性能、能量消耗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影响进行独立分析和合理性评价,并得出有效结论。

40

课程目标 3

生物技术对制浆造纸工业节能减排及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

20

2)平时作业

 每个课程目标的平时作业按照百分制评分,求出各次作业的平均分,按照各个课程目标的权重进行折算。作业评分标准如下表所示:


观测点

评分

80-100

70-79

60-70

0-60

作业完成进度及态度(权重0.2

按时完成,书写规范、清晰

按时完成,书写基本规范、清晰

后期补交,书写基本规范、清晰

未完成或步骤不完善、书写不规范、不清晰

作业质量(权重0.8

对制浆造纸生物技术相关知识理解透彻、表述正确并分析合理

对制浆造纸生物技术相关知识表述基本正确,分析存在少量错误

对制浆造纸生物技术相关工程知识表述部分错误,分析存在错误明显,但批改后能改正

对制浆造纸生物技术相关工程知识表述存在明显错误,分析不正确,或者存在抄袭


3)平时考核

 每个课程目标的平时考核按照百分制评分,求出各次考核的平均分,然后按照各个课程目标的权重进行折算。评分标准如下表所示:

观测点

评分

80-100

70-79

60-70

0-60

参与课堂情况(权重0.5

上课态度积极,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

上课态度较为积极,能够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

上课态度不够积极,被动参与课堂讨论


不参与课堂讨论

参与质量(权重0.5

对制浆造纸生物技术相关知识论述正确,分析合理

对制浆造纸生物技术相关知识论述存在少量错误

对制浆造纸生物技术相关知识论述基本正确

对制浆造纸生物技术相关工程知识论述存在明显错误



《水处理工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Water Treatment Engineering

课程编号:B916105                       

总学时:32(其中理论课学时:32

总学分:2

先修课程:制浆原理与工程、物理化学、化工原理

适用专业:轻化工程(制浆造纸工程方向)

开课单位:轻工学部 轻化工程教研室

执笔人:刘刻峰          审校人:李国栋

  1.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针对制浆造纸专业学生所开设的一门选修课程。制浆造纸行业属于用水大户,备料、蒸煮、洗筛选、漂白、抄纸等各个工段均需消耗大量水,因此水处理工程在制浆造纸领域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制浆造纸废水水质有机污染物是最大量、最经常、最普遍的水体污染,因此本课程教学以制浆造纸废水为代表,展开介绍工业废水处理的现状、污染物分类与特征、工业废水处理的原理与常见方法等。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和重视工业环境保护,掌握水处理技术与方法,同时培养学生具备一些工程实践意识。

  1. 课程目标

1.掌握水处理过程中所应用的物理、化学、生物及工程基础知识,并熟练掌握各处理方法的基本理论、特点及应用范围,能够结合数学、自然科学及工程基础知识将所学水处理工程技术用于解决造纸产业中水处理复杂工程问题。(毕业要求1.5在制定轻化工程问题解决方案时能体现本专业领域先进的技术。

2. 能够根据废水的污染源、水质指标以及污水排放标准选择合理的水处理工艺,培养分析、识别造纸水处理过程中出现的复杂问题并能够进行评价、得出有效结论的能力。(毕业要求2.4能运用基本原理,借助文献研究,分析过程的影响因素,获得有效结论。)

3.掌握水污染控制中常规构筑物的设计计算,熟悉设计参数,能够结合工程实际从工艺参数、设备参数对生产效率、能量消耗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影响进行独立分析和合理性评价。(毕业要求6.1了解轻化工程专业相关领域的技术标准体系、知识产权、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理解不同社会文化对工程活动的影响。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废水常用检测项目

第二节 制浆造纸工业废水污染物特征

第三节 水处理国家标准规范与准则

第四节 废水常见处理方法分类

第二章 物理法

第一节 预处理调节装置

第二节 过滤法

第三节 沉淀法

第四节 气浮法

 第三章 化学法

第一节 混凝法

第二节 常用混凝剂/助剂

第三节 Fenton氧化法

 第四章 生物法-概述

第一节 生物处理废水基础知识

第二节 微生物的呼吸类型

第三节 微生物的生长规律与环境

第四节 生物处理方法

第五章 生物法-厌氧反应器及厌氧工艺

第一节 重要术语

第二节 厌氧反应器发展概况

第三节 厌氧处理基本机理

第四节 厌氧关键数据的分析与控制

第五节 厌氧操作注意安全

第六章 生物法-好氧设备及好氧工艺

第一节 好氧生物处理技术

第二节 生物膜法

第三节 活性污泥法

第四节 活性污泥系统的主要运行方式

第五节 好氧曝气池的控制要点

四、课程学时分配及对课程目标的支撑关系

序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学时

教学方 式

对应课程目标

1

概述

了解制浆造纸工业废水污染物特征及水处理国家标准规范与准则,掌握废水常用检测项目及废水常见处理方法分类。

4

讲授

讨论

2

2

物理法

掌握预处理调节装置的功能、位置及差流均质池;掌握过滤法的原理与定义、沉淀法的原理与定义,自由沉淀、絮凝沉淀、区域沉淀或成层沉淀、压缩沉淀四种沉淀方式,以及沉淀池的类型,平流、竖流、辐流;气浮法的定义与原理。

8

讲授

讨论

作业

1

3

化学法

掌握混凝作用机理;常用混凝剂/助凝剂种类以及在制浆造纸工业废水中的应用;fenton氧化法原理与工程应用。

4

讲授

讨论

13

4

生物法-概述

掌握生物处理废水基础知识、微生物的呼吸类型;微生物的生长规律与环境;生物处理方法,厌氧与好氧的比较。

4


讲授

讨论

13

5

生物法-厌氧反应器及厌氧工艺

掌握厌氧处理工艺重要术语、厌氧反应器发展概况,IC/UMAR;厌氧处理基本机理,水解、酸化、产氢产乙酸;厌氧关键数据的分析与控制;厌氧操作注意安全。

6


讲授

启发

讨论

123


6

生物法-好氧设备及好氧工艺

掌握好氧生物处理技术的特点;生物膜法的原理、构筑、工程应用,生物膜中的微生物群落及其作用;活性污泥法的原理、构筑、系统主要运行方式,好氧曝气池的控制要点。

6

讲授

讨论

123


教学大纲说明书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为轻化工程专业(制浆造纸工程方向)的一门专业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工业废水的污染状况,熟悉工业废水处理的一般方法及综合原则。

二、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以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制浆原理与工程等课程为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通过对专业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制浆造纸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过程,从而才能更好的了解、理解和掌握制浆造纸厂废水的来源和特性,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污染问题的方案。通过对基础课的学习,能更好地理解废水处理方法的基本原理,从而更好地掌握这些处理方式,并应用于实际生产中,再进行创新和改进。

三、各章内容的基本要求及重点、难点

 第一章 概述

 基本要求:介绍废水常用检测项目,包括SS、色度、CODBOD、氨氮、PH值、OD溶解氧等概念、来源、测定方法;制浆造纸工业废水污染物特征;水处理国家标准规范与准则,重点介绍《制浆造纸行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3544-2008);废水常见处理方法分类,物理法、化学法、物理化学法、生物法。

 重点:废水常用检测项目,概念与检测方法。

 难点:废水常用检测项目,概念与检测方法。

 第二章 物理法

 基本要求:介绍预处理调节装置的功能、位置,重点介绍差流均质池;过滤法的原理与定义,重点介绍格栅;沉淀法的原理与定义,重点介绍自由沉淀、絮凝沉淀、区域沉淀或成层沉淀、压缩沉淀四种沉淀方式,以及沉淀池的类型,平流、竖流、辐流;气浮法的定义与原理,重点介绍射流和超效浅层气浮机。

 重点:物理法处理工业废水的分类,原理,主要设备。

 难点:沉淀池的类型与应用;超效浅层气浮机。

 第三章 化学法处理工业废水

 基本要求:混凝作用机理;常用混凝剂/助凝剂种类以及在制浆造纸工业废水中的应用;fenton氧化法原理与工程应用。

 重点:常用混凝剂/助凝剂种类;fenton氧化法原理与工程应用。

 难点:fenton氧化法原理

 第四章 生物法-概述

 基本要求:介绍生物处理废水基础知识;微生物的呼吸类型;微生物的生长规律与环境;生物处理方法,厌氧与好氧的比较。

 重点:厌氧与好氧的比较。

 难点:厌氧与好氧的比较。

 第五章 生物法-厌氧反应器及厌氧工艺

 基本要求:厌氧处理工艺重要术语;厌氧反应器发展概况,IC/UMAR;厌氧处理基本机理,水解、酸化、产氢产乙酸;厌氧关键数据的分析与控制;厌氧操作注意安全。

 重点:常见术语;厌氧反应机理;IC/UMAR工作原理。

 难点:厌氧反应机理;IC/UMAR工作原理。

 第六章 生物法-好氧设备及好氧工艺

 基本要求:介绍好氧生物处理技术的特点;生物膜法的原理、构筑、工程应用,生物膜中的微生物群落及其作用;活性污泥法的原理、构筑、系统主要运行方式,好氧曝气池的控制要点。

 重点:生物膜法;活性污泥法。

 难点:生物膜法原理与工程应用;活性污泥法原理与工程应用。

四、学时分配建议


讲课学时

实验学时

小计

第一章

4

0

4

第二章

8

0

8

第三章

4

0

4

第四章

4

0

4

第五章

6

0

6

第六章

6

0

6

合计

32

0

32

五、推荐教材和主要参考教材

推荐教材

1.工业水污染控制,陈忠明 李赛君 (译)等,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

参考教材

1.造纸工业环境保护概论,蒋其昌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24月。

2.制浆造纸工业废水处理,杨学富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10月。

3.造纸工业水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武书彬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年。

六、考核方式

1、考核与评价方式及成绩评定

课程整体评定成绩由平时成绩(平时作业、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组成,具体如下:

平时作业:30分,主要考察学生平时作业的完成率、正确率及完成质量。

平时考核:20分,考察学生课堂回答问题及参与讨论学习情况。

期末考试:50分,采取开卷考试形式。

考核方式及各部分成绩

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及对应成绩(分)

分配成绩总分

平时作业

平时考核

期末考试

课程目标1

12

8

20

40

课程目标2

12

8

20

40

课程目标3

6

4

10

20

合计

30

20

50

100

2、考核与评价标准

1)期末考试

 按照期末考试的参考答案、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卷面分采用百分制评分,总评后按照50%进行折算。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内容

期末考试卷面分数

课程目标 1

水处理过程中所应用的物理、化学、生物及工程基础知识,并熟练掌握各处理方法的基本理论、特点及应用范围

40

课程目标 2

能够根据废水的污染源、水质指标以及污水排放标准选择合理的水处理工艺,培养分析、识别造纸水处理过程中出现的复杂问题并能够进行评价、得出有效结论的能力

40

课程目标 3

掌握水污染控制中常规构筑物的设计计算,熟悉设计参数,能够结合工程实际从工艺参数、设备参数对生产效率、能量消耗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影响进行独立分析和合理性评价

20


2)平时作业

 每个课程目标的平时作业按照百分制评分,求出各次作业的平均分,按照各个课程目标的权重进行折算。作业评分标准如下表所示:


观测点

评分

80-100

70-79

60-70

0-60

作业完成进度及态度(权重0.2

按时完成,书写规范、清晰

按时完成,书写基本规范、清晰

后期补交,书写基本规范、清晰

未完成或步骤不完善、书写不规范、不清晰

作业质量(权重0.8

对造纸原理与工艺相关工程知识表述正确,分析合理、计算正确

对造纸原理与工艺相关工程知识表述基本正确,分析、计算存在少量错误

对造纸原理与工艺相关工程知识表述部分错误,分析、计算存在错误明显,但批改后能改正

对造纸原理与工艺相关工程知识表述存在明显错误,分析、计算不正确,或者存在抄袭


3)平时考核

 每个课程目标的平时考核按照百分制评分,求出各次考核的平均分,然后按照各个课程目标的权重进行折算。评分标准如下表所示:

观测点

评分

80-100

70-79

60-70

0-60

参与课堂情况(权重0.5

上课态度积极,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

上课态度较为积极,能够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

上课态度不够积极,被动参与课堂讨论


不参与课堂讨论

参与质量(权重0.5

对水处理原理与工艺相关工程知识论述正确,分析合理

对水处理原理与工艺相关工程知识论述存在少量错误

对水处理原理与工艺相关工程知识论述基本正确

对水处理原理与工艺相关工程知识论述存在明显错误




《制浆造纸设备安装与维修》教学大纲

英文课程名称: Install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Papermaking Equipment

课程编号: B916106                      

总学时:32 (其中理论课学时:32)

总学分:2

先修课程:机械设计基础、制浆原理与工程、造纸原理与工程、制浆造纸机械与设备

适用专业:轻化工程(制浆造纸工程方向)

开课单位:轻工学部 轻化工程教研室

执笔人: 傅英娟         审校人:王兆江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针对轻化工程专业制浆造纸工程方向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主要讲授制浆造纸设备安装与维护修理相关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主要专业设备的安装、调试、保养、润滑、维修的基本方法和先进技术,以及管道的安装施工和维修技术等内容。本课程以多媒体授课为主要教学形式,并结合制浆造纸行业的发展趋势进行课堂讨论,在注重传授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同时,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拓宽本科生的专业知识面,使之掌握设备安装与维修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一定的制浆造纸专业设备的安装、维修和管理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

1.掌握制浆造纸机械设备安装、调试、维护保养、修理的基本方法、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用于解决制浆造纸工业实际生产中的设备维修和装配等复杂工程问题。(毕业要求1.4 能够利用系统思维的能力,将工程知识用于轻化工程问题解决方案的比较与综合。)

2.具备自主学习设备安装与维修相关先进技术和先进理论的能力,具备将掌握的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先进理念用于设计解决实际生产中装备更新改造等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毕业要求3.1掌握轻化工程设计和产品开发全周期、全流程的基本设计/开发方法和技术,了解影响设计目标和技术方案的各种因素。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 测量工具与起重搬运工具

第一节 测量工具

  制浆造纸设备安装与维修过程中常用的测量工具的用途、结构性能、工作原理、使用方法和有关注意事项。

第二节 起重搬运工具

 制浆造纸设备安装与维修过程中常用的起重工具和起重机械的工作原理、性能特点、选择和使用方法、受力分析及注意事项。

第二章 设备安装基础知识

  1. 设备基础及基础检查

 设备基础的分类、作用及要求。设备基础的建造过程、质量要求及验收项目和方法。

  1. 地脚螺拴

    地脚螺栓的作用、分类及与基础的连接方式。

第三节 垫板

 垫板的种类、作用及布置原则。

第三章 制浆造纸主要专业设备的安装

第一节 设备安装的基本方法

 基础放线与设备就位、找正找平、二次灌浆与复查、试压与试运转等设备安装的基本方法。

第二节 典型专业设备的安装

 塔类设备的安装调试方法;离心泵的安装调试方法;长网造纸机的安装调试方法。

第四章 设备维修基础知识

第一节 机械设备的运行期管理

 机械设备的初期管理、中期管理和后期管理。

  1. 设备的润滑

 磨损与润滑机理;润滑剂的作用、选择及润滑方法。

第三节 机械设备的检验技术

 机械零件的失效及故障诊断技术。

第四节 机械零件的修理技术

 常用机械零件的修复技术。

第五章 主要专业设备的维修

第一节 离心泵的维修。

 离心泵的日常维护、常见性能故障的排除及机械故障的修理。

第二节 长网造纸机的维修

 造纸机的日常保养和维护;长网部、压榨部、干燥部、压光卷取部等的维修。

第三节 其它典型专业设备的维修

 碎浆机、盘磨机及压力式筛浆机等的维修。

第六章 管道的安装

第一节 工艺管道的分类及管路的标准化

 工艺管道的分类;对管路进行标准化的目的和内容。

第二节 管路的构造

 管子、管件和阀门的种类、用途及选择原则。

第三节 管路的安装

 管路施工的程序;管路的连接形式及各自的施工要点;管路管架的安设及管路补偿器的安装。

第四节 管路的维修

 管路的日常维护和修理方法

四、课程学时分配及对课程目标的支撑关系

序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学时

教学

方式

对应课程目标

1


绪论

测量工具与起重搬运工具

明确本课程的内容以及在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全局中的地位、任务和作用。

掌握制浆造纸机械设备安装与维修过程中采用的测量工具和起重机具的用途、结构特点。、工作原理、使用方法和有关注意事项

4

启发

讲授

作业

1

2

设备安装基础知识

掌握机械设备基础的作用、基本建造过程和验收项目;掌握地脚螺栓与基础的连接方式;掌握垫板的作用和布置原则。

2

讲授

提问

作业

1

能够结合制浆造纸装备现状,对制浆造纸生产线的典型设备的基础特点及设备的固定形式进行分析和评价。

1

讨论

2

3

主要专业设备的安装

掌握设备安装的基本方法,掌握离心泵和塔类设备的安装、调试方法。

2

讲授

提问

1

掌握长网造纸机的安装、调试技术

4

讲授

启发

讨论

作业

1

能够对根据机械设备的结构和工作特点评价总结其安装方法和质量要求;能够根据造纸机的安装要求设计其安装调试过程。

2

启发讨论

2

4

设备维修的基础知识

掌握制浆造纸行业现行的设备维修制度;掌握机械设备润滑的机理以及润滑方式的选择;掌握机械零件的失效及故障诊断技术;了解通用零部件的修理技术。

5

讲授启发提问作业

1

能够根据造纸机各部轴承的种类、结构和工作特点分析和比较轴承失效或发生故障的原因,提出维修方法。

1

启发

讨论

2

5

主要专业设备的维修

掌握离心泵等典型单体设备的维修特点。掌握长网造纸机的日常维护措施;重点掌握长网造纸机各部易发生的故障和相应零部件的修理技术。

6

启发讲授作业

2

能够结合长网造纸机各部的工作特点,分析和评价易发生故障的零部件,并给出相应的维修方法。

1

讨论

2

6

管道的安装

掌握管道的构造、安装施工方法和要求

2

讲授

提问

作业

1

掌握管道的日常维护和修理方法。

1

讲授

启发

2

能够结合管道补偿器的构造,提出相应安装措施。能够根据制浆造纸工艺管道的特点,分析常发生的故障并给出相应解决措施。

1

讨论

2


教学大纲说明书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轻化工程专业(制浆造纸工程方向)本科生学习的一门专业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设备安装与维修工作在企业生产和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性。系统、全面地掌握设备安装与维修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今后能做好专业设备的安装、维护、修理以及管理工作打下基础。

 本课程主要通过课堂理论讲授结合专题讨论来完成教学任务。采用多媒体授课是本门课的主要教学形式。为了促进学生对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掌握,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结合每章节的思考题定期地进行专题讨论。

二、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以机械制图、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为技术基础课,以制浆原理与工程、造纸原理与工程、制浆造纸机械与设备为先修课,与制浆造纸工厂设计概论为同时并进的专业课。学习本课程之前,学生应具备一定的机械方面的基础知识,全面掌握制浆造纸的基本原理和工艺流程,熟知制浆造纸专业设备的结构、性能和工作原理。本课程主要讲授制浆造纸专业设备的安装方法与维护修理技术,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其知识水平和能力。

三、各章内容的基本要求及重点、难点

第一章 测量工具和起重机具

 基本要求:掌握制浆造纸设备安装与维修过程中常用的测量工具的用途、结构性能、工作原理、使用方法和有关注意事项。了解常用的起重工具和起重机械的工作原理、特点、选择和使用方法、受力分析及注意事项。

 重点:样板、水平仪、经纬仪的结构、工作原理、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难点:滑轮组挠性件的受力分析、液压千斤顶的工作原理。

第二章 设备安装基础知识

 基本要求:掌握设备基础的分类、作用及要求;了解设备基础的建造过程、要求及验收项目和方法。掌握地脚螺栓的作用、分类及与基础的连接方式。掌握垫板的种类、作用和布置原则。

 重点:设备基础的验收项目及方法;地脚螺栓与基础的连接方式;垫板的布置原则。

 难点:基础的施工过程及基础的质量检查方法。

第三章 主要专业设备的安装

 基本要求:掌握设备安装的基本方法,重点掌握离心泵、塔类设备、长网造纸机等主要专业设备的安装、调试技术。

 重点:长网造纸机的安装调试技术。

 难点:长网造纸机基础板的安装与检查。

第四章 设备维修的基础知识

 基本要求: 掌握设备正确、合理使用的原则,了解企业现行的设备维修制度。重点掌握对设备进行润滑的作用、润滑机理、润滑剂和润滑方式的选择及润滑的组织和管理工作。掌握主要零部件的检验技术和设备的整体检验方法。了解通用零部件的修理技术。

 重点:主要零部件的检验技术。

 难点:通用零部件的修理技术。

第五章 主要专业设备的维修

 基本要求:掌握离心泵和长网造纸机的日常维护和修理技术,了解其它典型专业设备的维修特点。

 重点:离心泵和长网造纸机的维护和修理技术。

 难点:长网造纸机易损件的维修技术。

第六章 管道的安装与维修

 基本要求:掌握管道的构造,安装施工方法和要求,了解管道的日常维护和修理技术。

 重点:管道的构造、安装方法和要求。

 难点:管路补偿器的安装技术

四、学时分配建议


讲课学时

实验学时

小计

第一章

4


4

第二章

31


3

第三章

82


8

第四章

61


6

第五章

71


7

第六章

41


4

合计

32


32

五、推荐教材和主要参考教材

推荐教材

. 制浆造纸设备安装与维修,李向华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年。

主要参考教材

1. 制浆造纸机械安装与维修,边贵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年。

2. 制浆造纸设备安装与维修,李建民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3年。

3. 轻工业机械设备安装与修理,傅亚平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7年。

4. 机械设备维修,陈冠国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

5. 现代造纸机械状态检测与故障诊断,张辉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

6. 制浆造纸机械与设备,金海兰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年。

六、考核方式

1. 考核与评价方式及成绩评定

课程考核与评价采取期末考试与平时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平时作业、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具体如下:

平时作业成绩:20分。主要考察学生完成平时作业的情况,包括完成率、正确率和完成质量。

平时考核成绩:10分。主要考察学生课堂回答问题和小测验的情况以及参与课堂讨论等的情况。

期末考试成绩:70分。采取开卷考试形式。主要考核学生对制浆造纸机械设备安装与维修的基本过程、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对相关工程类问题的分析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核方式及各部分成绩

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及对应成绩(分)

分配成绩总分

平时作业

平时考核

期末考试

课程目标1

10

6

38.5

54.5

课程目标2

10

4

31.5

45.5

合计

20

10

70

100


2.考核与评价标准

1)期末考试

按照期末考试试卷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卷面分采用百分制评分,总评后按照70%进行折算。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内容

期末考试卷面分数

课程目标 1

机械设备安装调试和维护修理的基本方法、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55

课程目标 2

根据制浆造纸机械设备的结构和功能与作用,提出相应的安装方法和安装质量要求;根据各机械设备的工作特点分析实际生产过程中易发生的故障,并能够进行评价和给出相应的维修措施。

45


2)平时作业

每一次平时作业均按照百分制评分,然后对应相关课程目标求出平时作业的平均分,并按照每一个课程目标的权重进行折算。作业评分标准如下表所示:


观测点

评分

80-100

70-79

60-70

0-60

作业完成进度及态度(权重0.2

按时完成,书写规范、清晰

按时完成,书写基本规范、清晰

后期补交,书写基本规范、清晰

未完成或不完善,书写不规范、不清晰,态度敷衍

作业质量(权重0.8

对相关工程知识表述正确,分析到位,观点正确

对相关工程知识表述基本正确,分析或观点存在少量错误

对相关工程知识表述部分错误,分析或观点存在明显错误,但批改后能改正

对相关工程知识表述存在明显错误,分析或观点不正确,或者存在抄袭


3)平时考核

每个课程目标的平时考核按照百分制评分,求出各次考核的平均分,然后按照各个课程目标的权重进行折算。评分标准如下表所示:

观测点

评分

80-100

70-79

60-70

0-60

参与课堂情况(权重0.5

上课态度积极,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

上课态度较为积极,能够参与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

上课态度不够积极,被动参与课堂讨论


不参与课堂讨论

参与质量(权重0.5

对相关工程知识论述正确,分析合理

对相关工程知识论述基本正确

对相关工程知识论述有部分错误

对相关工程知识论述存在明显错误



《轻化工程CAD》教学大纲

英文课程名称: CAD for Light Chemistry Engineering

课程编号:B916107

总学时:32(其中理论课学时:16   上机学时:16  

总学分:1.5

先修课程:工程制图、制浆原理与工程、造纸原理与工程、制浆造纸机械与设备、制浆造纸工厂设计

适用专业:轻化工程(制浆造纸工程方向)

开课单位:轻工学部 轻化工程教研室

执笔人:谢晓凤          审校人:李荣刚

一、课程简介

AutoCAD是专业绘图软件,被广泛用于各领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AutoCAD软件使用方法及其在轻化工程专业(制浆造纸工程方向)工程设计领域中的应用。该课程与工程制图、机械设计基础、制浆造纸机械与设备、制浆原理与工程、造纸原理与工程、制浆造纸工厂设计等课程有密切联系,是轻化工程专业(制浆造纸工程方向)学生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的重要工具,也为以后的工作学习打下坚实基础。该课程实践性和应用性强,学生应有工程制图、制浆造纸工厂设计的基础,同时有较多学时的上机实践练习,对轻化工程专业(制浆造纸工程方向)学生提高计算机辅助设计和绘图能力、工程设计能力有很大帮助。

二、课程目标

1.熟练使用AutoCAD软件,具备运用AutoCAD软件正确表达制浆造纸机械部件、设备结构的能力。毕业要求5.2能够选择与使用恰当的仪器、信息资源、工程工具和专业模拟软件,对复杂轻化工程问题进行分析、计算与设计。

2能够针对复杂工程问题,具备运用合适的软件对造纸生产相关工艺参数进行模拟和预测的能力,并能理解模拟和预测的局限性。(毕业要求5.4能够模拟和预测轻化工程的专业问题,并能够分析其局限性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 AutoCAD入门基础

第一节AutoCAD工作界面

第二节 键盘与鼠标操作

第三节 AutoCAD快捷键

第二章 文件管理

第一节 文件管理

第二节AutoCAD坐标系统

第三节 目标选择

第四节 命令操作

第三章 基本设置

第一节 图形界限

 学习图形界限的设置方法。

第二节 图层

 学习图层的功能及图层操作的方法。

第三节 文字样式

 学习设置标注文字的字体、字高、字体样式和宽高比例。

第四节 标注样式

 通过改变标注样式中的某些设置;改变标注样式的外观使之符合绘图及设计的要求。

第五节 点样式

 学习设置点标注的形状及大小。

第六节 图形单位

 设置光标X坐标和Y坐标数值的单位和小数位数。

第七节 建立绘图模板

 建立绘图模板的方法。

第八节 绘图模板的应用

 绘图模板的具体应用。

第四章 绘制图形

第一节 直线

第二节 射线

第三节 构造线

第四节 多线

第五节 多段线

第六节 正多边形

第七节 矩形

第八节 圆弧

第九节 圆

第十节 圆环

第十一节 样条曲线

第十二节 椭圆

第十三节 点

第十四节 图案填充和渐变色

第五章 图层特性

第一节 线型、线宽、颜色以及图层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线型设置

第三节 线宽设置

第四节 颜色设置

第五节 图层设置

第六章 编辑对象

第一节 特性

第二节 特性匹配

第三节 对象选择

第四节 删除

第五节 复制

第六节 镜像

第七节 偏移

第八节 阵列

第九节 移动

第十节 旋转

第十一节 缩放

第十二节 拉伸

第十三节 拉长

第十四节 修剪

第十五节 延伸

第十六节 打断

第十七节 倒角

第十八节 圆角

第十九节 分解

第二十节 夹点编辑

第七章 精确绘图

第一节 栅格捕捉与栅格显示

第二节 正交功能

第三节 对象捕捉功能

第四节 极轴追踪功能

第五节 对象捕捉追踪

第六节 动态输入

第八章 视图的显示与控制

第一节 缩放

第二节 平移

第九章 文字标注、创建表格

第一节 文字样式

第二节 标注文字

第三节 编辑文字

第四节 创建表格

第十章 标注尺寸

第一节 尺寸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定义尺寸标注样式

第三节 标注尺寸

第四节 标注形位公差

第五节 编辑尺寸

第十一章 块与属性

第一节 定义块

第二节 在图形中插入块

第三节 编辑块

第四节 属性

第十二章 高级绘图工具、打印图形

第一节 “特性”窗口

第二节 设计中心

第三节 工具选项板

第四节 样板文件

第五节 查询图形信息

第六节 打印图形

第十三章 三维绘图基础

第十四章 AutoCAD在制浆造纸工厂设计中的应用

 制浆造纸工厂设计中工厂总平面布置图、工艺流程图、设备布置图的作用、内容、绘制方法,并通过总平面布置图的设计掌握工程设计绘图基本要领。

四、上机内容

1.绘图命令操作

 熟练掌握以下命令的操作:直线、多段线、正多边形、矩形、圆弧、圆、椭圆、块、点、图案填充文字;了解以下命令的操作:射线、构造线、多线、圆环、样条曲线、表格。

2.修改命令操作

 熟练掌握删除、复制、镜像、偏移、阵列、移动、旋转、缩放、拉伸、修剪、延伸、倒角、圆角、分解等命令的操作;了解特性、特性匹配、对象、拉长、打断等命令的操作;

3.编辑命令操作

 熟练掌握放弃与重做命令。

4.标注命令操作

 熟练掌握线性标注、对齐标注、坐标标注、半径标注、直径标注、角度标注、基线标注、连续标注快速标注、引线标注,了解公差、圆心标记、倾斜、对齐、文字、样式、替代、更新。

5.视图命令操作

 熟练掌握缩放、平移、鸟瞰等命令,了解重画、重生成、视口、工具栏。

6.插入命令操作

 掌握块及外部参照的插入方法。

7.查询命令操作

 掌握查询的几个命令,如距离、面积、点坐标等。

8. 图纸的打印

 掌握图纸的打印输出。

  1. AutoCAD在制浆造纸工厂设计中的应用

 制浆造纸工厂设计中工厂总平面布置图、工艺流程图、设备布置图的作用、内容、绘制方法,并通过总平面布置图的设计掌握工程设计绘图基本要领。

五、课程学时分配及对课程目标的支撑关系

教学

内容

教学要求

学时

教学

方式

对应课程目标

第一章 AutoCAD入门基础

AutoCAD的操作界面,AutoCAD快捷键,鼠标的基本操作方法

1

讲授、启发、讨论

1

第二章 文件管理

第三章 设置绘图环境

AutoCAD的坐标系统,命令操作的方法;目标选择的方法;

图形界限,图层,标注样式,建立绘图模板

1

讲授、启发、讨论

1

第二章 文件管理

第三章 设置绘图环境

AutoCAD的坐标系统,命令操作的方法;目标选择的方法;

图形界限,图层,标注样式,建立绘图模板

2

上机练习

1

第四章 绘制图形

第五章 图层特性

绘制直线、多段线、正多边形、矩形、圆弧、圆、椭圆、图案填充;

线型、线宽、颜色以及图层的基本概念和设置

2

讲授、启发、讨论

1

第四章 绘制图形

第五章 图层特性

绘制直线、多段线、正多边形、矩形、圆弧、圆、椭圆、图案填充;

线型、线宽、颜色以及图层的基本概念和设置

2

上机练习

1

第六章 编辑对象

第七章 精确绘图功能

删除、复制、镜像、偏移、阵列、移动、旋转、缩放、拉伸、修剪、延伸、倒角、圆角、分解、夹点编辑;

栅格捕捉与栅格显示、正交、对象捕捉、极轴追踪、对象捕捉追踪、动态输入等功能

2

讲授、启发、讨论

1

第六章 编辑对象

第七章 精确绘图功能

删除、复制、镜像、偏移、阵列、移动、旋转、缩放、拉伸、修剪、延伸、倒角、圆角、分解、夹点编辑;

栅格捕捉与栅格显示、正交、对象捕捉、极轴追踪、对象捕捉追踪、动态输入等功能

2

上机练习

1

第八章 视图的显示与控制

第九章 文字标注、创建表格

图纸的缩放和平移;

文字样式、表格样式、标注文字

2

讲授、启发、讨论

1

第八章 视图的显示与控制

第九章 文字标注、创建表格

图纸的缩放和平移;

文字样式、表格样式、标注文字

2

上机练习

1

第十章 尺寸标注

第十一章 块与属性

尺寸的基本概念、定义尺寸标注样式、标注尺寸的方法、标注形位公差、编辑尺寸;

定义块、在图形中插入块、编辑块、属性

2

讲授、启发、讨论

1

第十章 尺寸标注

第十一章 块与属性

尺寸的基本概念、定义尺寸标注样式、标注尺寸的方法、标注形位公差、编辑尺寸;

定义块、在图形中插入块、编辑块、属性

2

上机练习

1

第十二章 打印图形

第十三章 三维绘图基础

特性”窗口、设计中心、工具选项板、样板文件、图形查询、打印图形;

三维绘图工作界面、视觉样式、用户坐标系、视点、绘制简单三维图形

2

讲授、启发、讨论

2


第十二章 打印图形

第十三章 三维绘图基础

特性”窗口、设计中心、工具选项板、样板文件、图形查询、打印图形;

三维绘图工作界面、视觉样式、用户坐标系、视点、绘制简单三维图形

2

上机练习

2

第十四章 AutoCAD在制浆造纸工厂设计中的应用

浆造纸工厂设计中工厂总平面布置图、工艺流程图、设备布置图的作用、内容、绘制方法

4

讲授、启发、讨论

2

第十四章 AutoCAD在制浆造纸工厂设计中的应用

浆造纸工厂设计中工厂总平面布置图、工艺流程图、设备布置图的作用、内容、绘制方法

4

上机练习

2


教学大纲说明书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AutoCAD专业绘图软件,被广泛用于各领域本课程是轻化工程专业制浆造纸工程方向的选修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AutoCAD软件使用方法及其在制浆造纸工程领域中的应用。

二、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设计与制图是制浆造纸专业学生的基本技能,是完成本专业学习之后必须学会的能力。该课程与工程制图、制浆造纸工厂设计、制浆原理与工程、造纸原理与工程等课程有密切联系,是毕业设计的重要工具,也为以后的工作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各章内容的基本要求及重点、难点

第一章 AutoCAD入门基础

 基本要求:了解AutoCAD的基本功能;掌握AutoCAD学习的方法。了解AutoCAD的操作界面,AutoCAD快捷键,掌握鼠标的5种基本操作方法。

 重点:操作界面,快捷键

第二章 文件管理

 基本要求:掌握AutoCAD的四种坐标系统,命令操作的两种方法;掌握目标选择的三种方法。

 重点:坐标系统,目标选择

 难点:目标选择

第三章 基本设置

 基本要求:了解图层的功能并熟练掌握图层操作的方法,了解创建多线样式名及设置多线,了解设置点标注的形状及大小,了解设置光标X坐标和Y坐标数值的单位和小数位数;掌握图形界限的设置方法,掌握设置标注文字的字体、字高、字体样式和宽高比例,掌握如何改变标注样式中的某些设置及改变标注样式的外观,掌握建立绘图模板的方法,熟练掌握绘图模板的应用。

 重点:图形界限,图层,标注样式,建立绘图模板。

 难点:图层,建立绘图模板。

第四章 绘制图形

 基本要求:了解绘制射线、构造线、多线、圆环、样条曲线、表格、点命令的操作;熟练掌握绘制直线、多段线、正多边形、矩形、圆弧、圆、椭圆、块、进行图案填充和标注文字的方法。

 重点:绘制直线、多段线、正多边形、矩形、圆弧、圆、椭圆、创建块、创建带属性的块、块的属性编辑及保存块、进行图案填充和标注文字的方法。

 难点:绘制多段线,创建块、创建带属性的块、块的属性编辑及保存块,进行图案填充。

第五章 图层特性

 基本要求:了解线型、线宽、颜色以及图层的基本概念,掌握线型、线宽、颜色以及图层的设置并熟练掌握图层操作的方法,

 重点:图层

 难点:图层设置和操作

第六章 编辑对象

 基本要求:了解特性、特性匹配、对象、拉长、打断命令的操作,熟练掌握删除、复制、镜像、偏移、阵列、移动、旋转、缩放、拉伸、修剪、延伸、倒角、圆角、分解、夹点编辑。

 重点:删除、复制、镜像、偏移、阵列、移动、旋转、缩放、拉伸、修剪、延伸、打断、倒角、圆角、分解命令的操作。

 难点:拉伸、修剪、延伸命令的操作。

第七章 精确绘图

 基本要求:掌握栅格捕捉与栅格显示、正交、对象捕捉、极轴追踪、对象捕捉追踪、动态输入等功能。

 重点:对象捕捉、极轴追踪、对象捕捉追踪等功能的使用。

第八章 视图的显示与控制

 基本要求:掌握图纸的缩放和平移。

 重点:图纸的缩放方法。

第九章 文字标注、创建表格

 基本要求:掌握如何定义文字样式、标注和编辑文字、创建表格。

 重点:文字样式、表格样式、标注文字。

第十章 标注尺寸

 基本要求:掌握尺寸的基本概念、定义尺寸标注样式、标注尺寸的方法、标注形位公差、编辑尺寸。

 重点:定义标注样式及标注尺寸。

第十一章 块与属性

 基本要求:掌握定义块、在图形中插入块、编辑块、属性。

 重点:定义块和属性。

第十二章 高级绘图工具、打印图形

 基本要求:掌握几种高级绘图工具:“特性”窗口、设计中心、工具选项板、样板文件、图形查询。掌握对模型空间和图纸空间的理解,掌握在模型空间布局图面和打印出图,了解在图纸空间布局图面和打印出图。

 重点:“特性”窗口、设计中心、样板文件、对模型空间和图纸空间的理解,在模型空间布局图面和打印出图。

第十三章 三维绘图基础

 基本要求:掌握三维绘图工作界面、视觉样式、用户坐标系、视点、绘制简单三维图形

 重点:简单三维图形的绘制

第十四章 AutoCAD在制浆造纸工厂设计中的应用

 基本要求:掌握制浆造纸工厂设计中工厂总平面布置图、工艺流程图、设备布置图的作用、内容、绘制方法和注意事项。

 重点:制浆造纸工厂设计中工厂总平面布置图、工艺流程图、设备布置图的作用、内容、绘制方法。

四、上机要求

 每人一机,独立完成教师所布置的图纸的绘制工作,要求所绘制图纸符合工程制图标准

五、学时分配建议


讲课学时

上机学时

小计

第一章

0

0

0

第二章

1

1

2

第三章

1

1

2

第四章

1

1

2

第五章

1

1

2

第六章

1

1

2

第七章

1

1

2

第八章

1

1

2

第九章

1

1

2

第十章

1

1

2

第十一章

1

1

2

第十二章

1

1

2

第十三章

1

1

2

第十四章

4

4

8

合计

16

16

32

六、推荐教材和主要参考教材

推荐教材:

1.中文版AutoCAD工程制图,崔晓利等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年。

2AutoCAD 2016中文版入门与提高,耿国强,张红松,胡仁喜等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2016年。

 参考教材:

1AutoCAD 2016中文版从入门到精通,张友龙,肖琴编著,中国铁道出版社,2016

七、考核方式

1.考核与评价方式及成绩评定

 课程整体评定成绩由平时成绩(平时作业、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组成,具体如下:

平时作业成绩:20,主要考察学生平时作业的完成率、正确率及完成质量。

平时考核:20分,考察学生课堂回答问题,参与讨论及上机练习情况。

期末考试成绩:60,主要考核学生运用AutoCAD软件正确表达制浆造纸机械部件、设备结构的能力,考核学生运用AutoCAD软件对制浆造纸工厂设计中总平面布置、工艺流程和设备布置进行模拟和预测的能力。考试为闭卷或开卷形式。

考核方式及各部分成绩

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及对应成绩(分)

分配成绩总分

平时作业

平时考核

期末考试

课程目标1

12

12

36

60

课程目标2

8

8

24

40

合计

20

20

60

100

2.考核与评价标准

1)期末考试

 按照期末考试的参考答案、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卷面分采用百分制评分,总评后按照60%进行折算。

对应课程目标

考核内容

期末考试卷面分数

课程目标 1

能够运用AutoCAD软件正确表达制浆造纸机械部件、设备的结构

60

课程目标 2

能够运用AutoCAD软件对制浆造纸工厂设计中总平面布置、工艺流程和设备布置进行模拟和预测

40


2)平时作业

 每个课程目标的平时作业按照百分制评分,求出各次作业的平均分,按照各个课程目标的权重进行折算。作业评分标准如下表所示:

观测点

评分

80-100

70-79

60-70

0-60

作业完成进度及态度(权重0.2

按时完成,书写规范、清晰

按时完成,书写基本规范、清晰

后期补交,书写基本规范、清晰

未完成或步骤不完善、书写不规范、不清晰

作业质量(权重0.8

熟练掌握AutoCAD软件,能够正确表达制浆造纸机械部件、设备的结构

较好的掌握AutoCAD软件,基本正确表达制浆造纸机械部件、设备的结构

基本掌握AutoCAD软件,不能正确表达制浆造纸机械部件、设备的结构,但批改后能改正

不能基本掌握AutoCAD软件,不能正确表达制浆造纸机械部件、设备的结构,或者存在抄袭


3)平时考核

 每个课程目标的平时考核按照百分制评分,求出各次考核的平均分,然后按照各个课程目标的权重进行折算。评分标准如下表所示:

观测点

评分

80-100

70-79

60-70

0-60

参与课堂情况(权重0.5

上课态度积极,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

上课态度较为积极,能够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

上课态度不够积极,被动参与课堂讨论


不参与课堂讨论

上机练习(权重0.5

能够正确表达制浆造纸机械部件、设备的结构

基本正确表达制浆造纸机械部件、设备的结构

表达制浆造纸机械部件、设备的结构存在错误,但能改正

不能正确表达制浆造纸机械部件、设备的结构



《制浆实验》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制浆实验

 英文名称:Pulping Experimental

 课程编码:B917102

 课程类型:独立设课实验

 总学时及学分:25 学时 1 学分

 先修课程:《制浆原理与工程》和《制浆造纸分析与检测Ⅰ》

 开课单位:轻工学部 轻化工程教研室

 执笔人:和铭审核人:王强

一、学时与学分

课程总学时

1周(25学时)

课程总学分

1

实验学时

1周(25学时)

实验学分

1

上机学时

0

上机学分

0

二、课程目的和要求:

 《制浆实验》是在学习《制浆原理与工程》和《制浆造纸分析与检测Ⅰ》两门理论课之后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后,为巩固所学理论知识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通过实验,使学生能掌握制浆造纸学科的制浆实验项目,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去设计实验方案、安全进行实验操作,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从而掌握本课程的基本实验方法、手段与操作技能,学会正确使用各种测试仪器和实验设备,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规范撰写实验报告和他人合作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以下知识并具备下列能力:

1.能够独立设计实验方案,运用物理和化学相关基本原理的知识,选取合理的实验与表征方法,并规范安全开展实验研究。(毕业能力要求指标点 2.2能基于相关科学原理和数学模型方法正确表达轻化工程专业复杂工程问题);

2. 掌握制浆造纸过程各工序的关键技术及其终点的判断方法,能综合分析不同加工工艺对纸张张性能的影响,具备根据目标产品性能调节工艺参数的能力。(毕业能力要求指标点 4.2 能够根据实验方案构建实验系统,安全地开展实验,正确地采集实验数据。能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基本要求:

1. 对实验内容的要求

 实验项目的确定以本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为依据,能够支撑实现课程目标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2. 对学生的要求

 做好预习,严格遵守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如实记录实验数据,规范撰写实验报告。

 三、实验项目与主要内容:

面向专业及

编号

1、轻化工程专业(制浆造纸工程方向)082201

4

7

2

5

8

3

6

9


实验项目

内  容  提  要

学 时

面向专业

实验要求

实验类型

每组人数

实验

上机

1

蒸煮试验及其检测

1.原料准备及水分测定(备注:实验前准备)

2.蒸煮液的配制及其测定

3.蒸煮试验设备与试验方案的制定

4.蒸煮实验

5.蒸煮试验的检测(包括粗浆和细浆得率)

1天(12学时)

0

制浆造纸工程

必修

综合

5-7

2

漂白试验及其检测

1.漂液准备(备注:CEH漂,若白度低于75 °SR,补充P漂)

2.漂白实验方案的制定

3.漂白实验

4.漂后残余漂白剂含量的测定

5.纸浆白度的测定

6.纸浆卡伯值和黑液有效碱测定(备注:漂白间隙时测定,蒸煮试验续)

1天(11学时)

0

制浆造纸工程

必修

综合

5-7

3

实验数据分析

1.蒸煮条件对纸浆得率、卡伯值、黑液有效碱的影响。

2.漂白条件对纸浆白度的影响。

1天(2学时)

0

制浆造纸工程

必修

综合

全员

 四、基本设备与器材配置:

序号

仪器名称

现有数量

序号

仪器名称

现有

数量

1

电热回转式蒸煮设备

4

7

可控温烘箱

1

2

平板筛浆机

2

8

纸张抄片器

2

3

离心式脱水机

1

9

白度仪

2

4

纤维解离器

1

10



5

恒温水浴锅

6

11



6

分析天平

1

12



 五、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和方法对应关系表: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指标点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1. 能够独立设计实验方案,运用物理和化学相关基本原理的知识,选取合理的实验与表征方法,并规范安全开展实验研究。

2.2能够将物理和化学的基本原理应用到轻工产品物理和化学性能问题的识别、表达和分析中,并获得有效结论。

蒸煮试验及其检测:

1.原料准备及水分测定(备注:实验前准备)

2.蒸煮液的配制及其测定

3.蒸煮试验设备与试验方案的制定

漂白试验及其检测:

1.漂液准备(备注:CEH漂,若白度低于75 °SR,补充P漂)

2.漂白实验方案的制定

3.漂白实验

课堂讲授

分组实验

过程讨论

实验报告

2. 掌握制浆造纸过程各工序的关键技术及其终点的判断方法,能综合分析不同加工工艺对纸张张性能的影响,具备根据目标产品性能调节工艺参数的能力。

4.2能够在造纸、皮革生产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能采取合适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初步解决方案。

蒸煮试验及其检测:

4.蒸煮实验

5.蒸煮试验的检测(包括粗浆和细浆得率)

漂白试验及其检测:

4.漂后残余漂白剂含量的测定

5.纸浆白度的测定

6.纸浆卡伯值和黑液有效碱测定(备注:漂白间隙时测定,蒸煮试验续)

三、实验数据分析:

1.蒸煮条件对纸浆得率、卡伯值、黑液有效碱的影响。

2.漂白条件对纸浆白度的影响。

课堂讲授

分组实验

过程讨论

实验报告

六、课程目标与考核方式的关系表:

课程目标

考核内容

评价依据/学习任务

1. 能够独立设计实验方案,运用物理和化学相关基本原理的知识,选取合理的实验与表征方法,并规范安全开展实验研究。

工艺实验原料准备及水分测定方法蒸煮液的配制及其测定、蒸煮试验设备与试验方案的制定、漂液准备、漂白实验方案的制定、漂白实验)的实验数据记录、处理及分析情况、实验纪律

课堂讲授

实验报告

实验纪律

2. 掌握制浆造纸过程各工序的关键技术及其终点的判断方法,能综合分析不同加工工艺对纸张张性能的影响,具备根据目标产品性能调节工艺参数的能力。

工艺实验及过程分析实验蒸煮试验的检测、漂后残余漂白剂含量的测定、纸浆白度的测定、纸浆卡伯值和黑液有效碱测定、蒸煮条件对纸浆得率、卡伯值、黑液有效碱的影响分析、漂白条件对纸浆白度的影响分析)过程中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纪律、实验操作及小组配合情况

课堂讲授

实验操作

实验报告

七、实验教材及参考书:

1.石淑兰,何福望主编.《制浆造纸分析与检测》.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5

2.谢来苏,詹怀宇主编.《制浆原理与工程》.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5


八、考核方式与评分办法:

1、考核说明

 本课程采用“学生实验考核”的方法进行实验考核。考核评分标准分为6个部分:

 (1)实验纪律(5%

 本部分由课代表同学们评定,主要从学生课堂秩序、值日情况、小组成员合作情况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自觉遵守课堂秩序,实验过程中

 打闹,不做与实验无关的事情;实验结束后值日生应彻底打扫实验室卫生;实验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应加强合作,做好分工。

 (2)实验记录(10%

 本部分由课代表同学们评定,主要考察学生实验数据提交情况。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应及时将本次实验数据提交至课代表处。

 (3)实验态度(5%

 本部分由授课教师评定,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应端正态度,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听从老师指导,知错能改。

 (4)实验操作(20%

 本部分由授课教师评定,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实验指导书进行,操作认真、规范,按要求完成实验任务,保证实验安全。

 (5)实验报告(60%

 本部分由授课教师评定。实验报告格式为:①实验目的②实验原理③实验材料④实验内容⑤实验数据与处理⑥结果与讨论⑦实验反思。

 实验结束后应及时按要求撰写实验报告,书写工整,实验内容翔实,实验数据完全并按要求处理,并对本次实验过程进行一定的反思与总结。

2、课程目标考核方案一览表

课程目标

对应毕业要求

考核内容

考核形式

考核原始材料

1

2.2

工艺实验原料准备及水分测定方法蒸煮液的配制及其测定、蒸煮试验设备与试验方案的制定、漂液准备、漂白实验方案的制定、漂白实验)的实验数据记录、处理及分析情况

实验报告、实验记录、实验纪律、实验态度

实验报告

2

4.2

工艺实验及过程分析实验蒸煮试验的检测、漂后残余漂白剂含量的测定、纸浆白度的测定、纸浆卡伯值和黑液有效碱测定、蒸煮条件对纸浆得率、卡伯值、黑液有效碱的影响分析、漂白条件对纸浆白度的影响分析)过程中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纪律、实验操作及小组配合情况

实验报告、实验反思、实验操作等

实验报告


3、课程目标考核内容分布情况

序号

课程目标

考核环节

课程目标权重

实验纪律

实验记录

实验态度

实验操作

实验报告


1

能够独立设计实验方案,运用物理和化学相关基本原理的知识,选取合理的实验与表征方法,并规范安全开展实验研究。

5%

--

5%

20%

20%

50%

2

掌握制浆造纸过程各工序的关键技术及其终点的判断方法,能综合分析不同加工工艺对纸张张性能的影响,具备根据目标产品性能调节工艺参数的能力。

--

10%

--

--

40%

50%

总计

5%

10%

5%

20%

60%

100%



《造纸实验》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造纸实验

英文名称:Papermaking experiment

 课程代码:B914109

 课程类型:独立设课实验

一、学时与学分:

课程总学时

32

课程总学分

1

实验学时

32

实验学分

1

上机学时

0

上机学分

0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实验课系轻化工程专业(制浆造纸工程方向)继专业理论课、基础实验课和制浆实验课之后的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实验课。该实验课程安排将配合《造纸原理与工程》专业课的课程进度。造纸实验中的分析检测项目,是造纸企业技术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控制生产过程 ,保证产品质量起着重要作用,也是造纸工业研究部门赖以进行科研的必要手段。通过本实验课的学习,学生应初步掌握造纸过程的基本实验项目,掌握计算方法,掌握分析检验项目的测定原理、方法和注意事项,了解实验所用仪器、设备的结构、原理和使用方法,提高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和书写实验报告的能力,使学生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以下知识并具备下列能力:

 课程目标1:能够根据技术状况或生产需求,运用专业知识和理论,独立设计实验方案,体现创新意识。

 课程目标2:能够选取合理的检测与表征方法,正确使用实验设备和检测仪器,并规范安全开展实验研究。能够明确实验科学原理,对实验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并正确的解读关键信息。

 基本要求:

1. 对实验内容的要求

 实验项目的确定以本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为依据,能够支撑实现课程目标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2. 对学生的要求

 做好预习,严格遵守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如实记录实验数据,规范撰写实验报告。

三、实验项目与主要内容:

面 向 专 业 及

 编 号

1、轻化工程(制浆造纸工程方向)

4

7

2

5

8

3

6

9


实 验 项 目

内  容  提  要

学 时

面向专业

实验要求

实验类型

每组人数

实验

上机

1

打浆实验及其检测

掌握打浆的原理与方法;明确打浆的作用与实验操作;学会打浆度的测定;学会湿重的测定;整理实验数据,进行结果分析,得出结论。

12

0

1

必修

综合

8

2

造纸实验

掌握纸页成型原理;明确纸页成型的设备及其作用;学会纸页成型步骤;了解纸页恒温恒湿放置条件及目的。

4

0

1

必修

综合

2

3

纸页性能检测实验

掌握纸页性能检测的原理与方法;学会纸页性能检测的实验操作;掌握纸页抗张强度的测定;掌握纸页撕裂强度的测定;掌握纸页耐破度的测定;掌握纸页耐折次数的测定;纸页掌握施胶度的测定;掌握纸页白度的测定;掌握纸页透/不透明度的测定;整理实验数据,进行结果分析,得出结论。

16

0

1

必修

综合

2


四、基本设备与器材配置:

序号

仪器名称

现有数量

序号

仪器名称

现有

数量

1

瓦力打浆机

4

10

恒温恒湿室

1

2

打浆度测定仪

4

11

分析天平

3

3

游离度测定仪

1

12

拉力机

3

4

湿重框架

3

13

撕裂度仪

2

5

显微镜

2

14

耐破度仪

2

6

纤维标准疏解机

2

15

耐折度仪

2

7

快速凯塞纸页成型器

4

16

白度计

2

8

切纸刀

6

17

厚度计

3

9

秒表

6




五、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和方法对应关系表: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指标点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1. 能够根据技术状况或生产需求,运用专业知识和理论,独立设计实验方案,体现创新意识。

2.2能基于相关科学原理和数学模型方法正确表达轻化工程专业复杂工程问题。

3. 纸页性能检测实验


课堂讲授

分组实验

过程讨论

实验报告

2. 能够选取合理的检测与表征方法,正确使用实验设备和检测仪器,并规范安全开展实验研究。能够明确实验科学原理,对实验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并正确的解读关键信息。

4.2能够根据实验方案构建实验系统,安全地开展实验,正确地采集实验数据。能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1. 打浆实验及其检测

2. 造纸实验

课堂讲授

分组实验

过程讨论

实验报告


六、课程目标与考核方式的关系表:

课程目标

考核内容

评价依据/学习任务

1. 能够根据技术状况或生产需求,运用专业知识和理论,独立设计实验方案,体现创新意识。

纸页物理性能指标测试过程分析,实验项目(定量、厚度、紧度、白度、不透明度、抗张指数、撕裂指数、耐破指数和耐折度)的实验数据记录、处理及分析情况、实验纪律

课堂讲授

实验报告

实验操作

实验反思

2. 能够选取合理的检测与表征方法,正确使用实验设备和检测仪器,并规范安全开展实验研究。能够明确实验科学原理,对实验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并正确的解读关键信息。

 造纸实验过程(纸浆准备、抄造过程和纸页恒温恒湿处理)中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纪律、实验操作及小组配合情况打浆试样的准备、打浆设备的使用和打浆过程的检测,归纳总结完成的实验任务,对数据进行深入处理,并对典型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的能力、实验操作及过程中团队配合解决问题的综合表现

课堂讲授

实验报告

实验操作

实验反思

七、实验教材及参考书:

1. 石淑兰,何福望.制浆造纸分析与检测.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2

2. 谢来苏,詹怀宇主编.《制浆原理与工程》.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5

八、考核方式与评分办法:

1、考核说明

 本课程采用“学生实验考核”的方法进行实验考核。考核评分标准分为6个部分:

 (1)实验纪律(5%

 本部分由课代表同学们评定,主要从学生课程出勤、课堂秩序、值日情况、小组成员合作情况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按时出勤,中途不得缺勤;自觉遵守课堂秩序,实验过程中

 打闹,不做与实验无关的事情;实验结束后值日生应彻底打扫实验室卫生;实验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应加强合作,做好分工。

 (2)实验记录(5%

 本部分由课代表同学们评定,主要考察学生实验数据提交情况。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应及时将本次实验数据提交至课代表处。

 (3)实验态度(5%

 本部分由授课教师评定,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应端正态度,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听从老师指导,知错能改。

 (4)实验操作(10%

 本部分由授课教师评定,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实验指导书进行,操作认真、规范,按要求完成实验任务,保证实验安全。

 (5)实验反思(25%

 本部分由授课教师评定,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应具备一定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已出现的工艺异常现象,可以及时与老师或同学们进行交流探讨,并得出有效结论。

 (6)实验报告(50%

 本部分由授课教师评定。实验报告格式为:①实验目的②实验原理③实验材料④实验内容⑤实验数据与处理⑥结果与讨论。

 实验结束后应及时按要求撰写实验报告,书写工整,实验内容翔实,实验数据完全并按要求处理,并对本次实验过程进行一定的反思与总结。

2、课程目标考核方案一览表

课程目标

对应毕业要求

考核内容

考核形式

考核原始材料

1

2.2

纸页物理性能指标测试过程分析,实验项目(定量、厚度、紧度、白度、不透明度、抗张指数、撕裂指数、耐破指数和耐折度)的实验数据记录、处理及分析情况、实验纪律

实验报告、实验记录、实验纪律、实验态度

实验报告

2

4.2

造纸实验过程(纸浆准备、抄造过程和纸页恒温恒湿处理)中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纪律、实验操作及小组配合情况;打浆试样的准备、打浆设备的使用和打浆过程的检测,归纳总结完成的实验任务,对数据进行深入处理,并对典型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的能力、实验操作及过程中团队配合解决问题的综合表现。

实验报告、实验反思、实验操作

实验记录

实验报告


3、课程目标考核内容分布情况

序号

课程目标

考核环节

课程目标权重

实验纪律

实验记录

实验态度

实验操作

实验反思

实验报告


1

能够根据技术状况或生产需求,运用专业知识和理论,独立设计实验方案,体现创新意识。

3%

3%

3%

6%

10%

25%

50%

2

能够选取合理的检测与表征方法,正确使用实验设备和检测仪器,并规范安全开展实验研究。能够明确实验科学原理,对实验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并正确的解读关键信息。

2%

2%

2%

4%

15%

25%

50%

总计

5%

5%

5%

10%

25%

50%

100%



《制浆造纸综合实验》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制浆造纸综合实验

英文名称:Integrated Experiment of Pulp and Paper-making

课程代码:B917101

课程类型:独立设课实验

一、学时与学分:  

课程总学时

50

课程总学分

3.0

实验学时

50

实验学分

3.0

上机学时

0

上机学分

0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制浆造纸综合实验》是高等学校轻化工程(制浆造纸方向)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在学习轻化工程(制浆造纸方向)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后,通过制浆造纸综合实验课程的学习与实验,掌握从原料蒸煮到纸样检验各工序的工作原理、关键操作技术并能够运用合适的理论对相应的工艺参数进行预测,提高其专业实验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以下知识并具备下列能力:

1.掌握制浆造纸工艺过程分析的基本数据处理方法,具备用数学思维指导优化制浆造纸工艺的能力。(毕业能力要求指标点2.1能够将数学的基本原理应用到造纸、皮革物理性能及其加工中的改性问题的识别、表达和分析中,并获得有效结论);

2. 能够根据实验要求独立制订实验方案,并具备运用相关的理论对实验工艺参数进行预测和调节并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能力。(毕业能力要求指标点4.2 能够在造纸、皮革生产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能采取合适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解决方案

基本要求:

1. 对实验内容的要求

实验项目的确定以本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为依据,能够支撑实现课程目标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2. 对学生的要求

做好预习,严格遵守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如实记录实验数据,规范撰写实验报告。

三、实验项目与主要内容:

面 向 专 业 及

编 号

1、轻化工程(制浆造纸方向)

4

7

2

5

8

3

6

9


实 验 项 目

内  容  提  要

学 时

面向专业

实验要求

实验类型

每组人数

实验

上机

1

蒸煮实验

独立制订蒸煮实验方案及工艺条件,掌握计算方法,能够准确的绘制蒸煮曲线,并能根据制浆理论分析蒸煮过程中各参数的变化规律,能够分析出现生浆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14

0

1

必修

综合

4

2

漂白实验

独立制订纸浆多段漂白实验方案,熟练掌握有效氯、残氯的测定方法,并能够运用漂白的基本原理分析蒸煮纸浆硬度对漂白工艺的影响,并提出解决方案。

16

0

1

必修

综合

4

3

打浆实验

独立制订打浆实验方案和工艺条件。掌握小型打浆机和纸样抄片器的操作方法及其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纸浆打浆度和纤维湿重的测定方法,分析打浆度和纤维湿重随打浆转数的增加的变化规律。

12

0

1

必修

综合

4

4

纸张性能检测

掌握各种常用纸样检测仪器的操作方法、测定原理;掌握各种物理性能指标测定结果的计算与处理,能够运用数学思维分析蒸煮、漂白、打浆对纸张各项性能指标的影响。


8

0

1

必修

综合

4

四、基本设备与器材配置:

序号

仪器名称

现有数量

序号

仪器名称

现有

数量

1

蒸煮锅

3

8

打浆度仪

1

2

筛浆机

1

9

抄片器

3

3

烘箱

2

10

白度仪

2

4

电子天平

4

11

抗张强度测定仪

1

5

酸碱式滴定管

20

12

撕裂度测定仪

1

6

恒温水浴锅

10

13

耐折仪

1

7

PFI

1

14

耐破仪

1

五、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和方法对应关系表: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指标点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1. 掌握制浆造纸工艺过程分析的基本数据处理方法,具备用数学思维指导优化制浆造纸工艺的能力。

2.1能够将数学的基本原理应用到造纸、皮革物理性能及其加工中的改性问题的识别、表达和分析中,并获得有效结论

打浆实验

纸张物理性能检测

课堂讲授

分组实验

过程讨论

实验报告

2. 能够根据实验要求独立制订实验方案,并具备运用相关的理论对实验工艺参数进行预测和调节并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能力。

4.2 能够在造纸、皮革生产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能采取合适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解决方案

蒸煮实验

漂白实验


课堂讲授分组实验

过程讨论

实验报告

六、课程目标与考核方式的关系表:

课程目标

考核内容

评价依据/学习任务

1. 掌握制浆造纸工艺过程分析的基本数据处理方法,具备用数学思维指导优化制浆造纸工艺的能力。

实验操作;实验数据记录、处理情况;运用数学思维分析指标数据产生的原因并能反馈于指导、优化制浆造纸工艺过程;实验纪律。

预习报告

小组讨论实验操作

实验报告

实验纪律

2. 能够根据实验要求独立制订实验方案,并具备运用相关的理论对实验工艺参数进行预测和调节并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能力。

实验方案的制订;实验操作;实验数据记录、处理情况;归纳总结实验工艺参数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规律;并能够运用相关理论对实验工艺参数进行调节、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

预习报告

小组讨论实验操作

实验报告

实验纪律


七、实验教材及参考书:

1.制浆造纸分析与检测,石淑兰,何福望,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2

八、考核方式与评分办法:

1、考核说明

本课程考核评分标准分为4个部分:

1)预习报告(20%

本部分由授课教师评定,主要考察学生预习报告的格式、工艺参数的设定及实验方案的制订情况。

2)实验记录(10%

本部分由课代表同学们评定,主要考察学生实验数据如实记录和提交情况。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应及时将本次实验数据提交至课代表处。

3)实验操作(10%

本部分由授课教师评定,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实验指导书进行,操作认真、规范,按要求完成实验任务,保证实验安全。

4)实验报告(60%

本部分由授课教师评定。实验报告格式为:①实验目的②实验原理③实验材料④实验内容⑤实验数据与处理⑥结果与讨论。

实验结束后应及时按要求撰写实验报告,书写工整,实验内容翔实,实验数据完全并按要求处理,并对本次实验过程进行一定的反思与总结。

2、课程目标考核方案一览表

课程目标

对应毕业要求

考核内容

考核形式

考核原始材料

1

2.1

实验操作;实验数据记录、处理情况;运用数学思维分析指标数据产生的原因并能反馈于指导、优化制浆造纸工艺过程;实验纪律。

预习报告、实验报告、实验操作、实验记录

预习报告、实验报告

2

4.2

实验方案的制订;实验操作;实验数据记录、处理情况;归纳总结实验工艺参数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规律;并能够运用相关理论对实验工艺参数进行调节、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

预习报告、实验报告、实验操作、实验记录

预习报告、实验报告

3、课程目标考核内容分布情况

序号

课程目标

考核环节

课程目标权重

预习报告

实验记录

实验操作

实验报告


1

掌握制浆造纸工艺过程分析的基本数据处理方法,具备用数学思维指导优化制浆造纸工艺的能力。

10%

5%

5%

30%

50%

2

能够根据实验要求独立制订实验方案,并具备运用相关的理论对实验工艺参数进行预测和调节的能力。

10%

5%

5%

30%

50%

总计

20%

10%

10%

60%

100%



《认识实习》教学大纲

英文课程名称:Cognition exercitation

课程编号:B917004

总学时:2

总学分:2

先修课程: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植物纤维化学

适用专业:轻化工程(制浆造纸工程方向)

开课单位:轻工学部 轻化工程教研室

执笔人:王兆江                             审校人:李国栋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认识实习是学生在完成基础理论课后,开始专业理论课学习前的—个重要环节。通过认识实习,使学生在开设专业课之前接触工厂生产,了解我国纤维原料、制浆造纸技术现状,认识纸制品生产方法及需求,为专业课学习打好基础,同时加强对造纸工业在国民经济中重要地位的认识。了解生产工艺、设备、控制和电、汽等其它生产辅助设施,增强对所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学习利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语言工具解释制浆造纸的过程和现象。通过认识实习,使学生深刻理解工程师的职业性质、道德、规范,认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和担当。


二、课程目标

1. 了解制浆造纸产业的原料结构、制浆造纸技术现状、纸制品与国民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需求的关系。熟悉制浆造纸工业相关的技术标准、政策、法规和质量管理体系。

2. 认识制浆造纸生产过程、工艺、设备、控制,认识电、热、汽、化学品等其它生产辅助设施和耗材,建立对专业知识的感性认知。基本学会利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知识表述制浆、抄纸、碱回收等过程的物理化学反应及相关过程的计算和控制问题。

3. 初步建立工程技术人员的职业性质、道德、规范,学习工业生产规律及企业运作的相关法律,培育服务社会的责任和担当意识。


三、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1.工程知识

1.1能系统理解数学、自然科学、计算、工程科学理论基础并用于轻化工程及相关专业领域工程问题的表述。

2

6工程与社会

6.1了解轻化工程专业相关领域的技术标准体系、知识产权、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理解不同社会文化对工程活动的影响。

1

8职业规范

8.3理解工程师对公众的安全、健康和福祉,以及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能够在工程实践中自觉履行责任。

3


四、教习内容及要求


序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教学方式

对应的课程目标

1

实习动员:确定实习学生名单;安全教育及生产车间注意事项;集体组织和纪律规定。

通过实习动员,使学生掌握认识实习的意义,在实习中应牢固树立安全意识,注意人身安全和生产安全,树立团队意识和纪律意识;

理论授课

1

2

企业参观学习:学习并掌握企业生产工艺、过程、设备

(1)了解原料备料和结构。

(2)熟悉并掌握制浆技术,包括蒸煮工艺和设备,成浆质量控制,洗涤、筛选、净化的工艺、设备;漂白技术及设备;纸浆的贮存。

(3)掌握纸浆的打浆设备及打浆质量控制;根据纸种要求添加化学助剂的情况;纸机的网部、压榨部、烘干部及压光卷曲部等设备及质量控制。

(4)了解相关原料要求,废水处理、电、汽供给等相关技术。

企业技术人员讲解、现场参观学习、课后文献检索

2

3

职业规范、企业与社会

了解企业规模、产品特征、社会服务于功能,熟悉纸浆和纸页的相关技术标准,国家的行业政策,环境法律和法规。学习企业文化和公司发展历程,认知工程师的工作性质和特征。了解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等知识的内涵,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法定或社会约定的责任。

学生、老师、企业家、公司技术骨干在实习企业的会议室座谈、讨论

3

4

实习笔记与报告

全面、系统的总结实习收获与心得体会,针对实习中发现的问题与教师、企业工程师及同学之间进行分析讨论,得出合理结论,撰写实习报告

理论授课、课后讨论与答疑

123



五、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内容

时间安排

讲课学时

实践学时

小计

教学内容1

(实习动员)

第一周(1-2)

2

0

2

教学内容2

(现场实习)

第一周(3-7)

2

12

14

教学内容3

(职业规范)

第一、二周

2

6

8

教学内容4

(撰写报告)

第二周

8

0

8

合计


14

18

32


六、实习基地的选择要求

毕业实习基地选择既要专业对口,又要有较大的接待能力的生产企业或实训基地,实习内容涵盖备料、制浆、抄纸、热与电、废水和固废处理,实习单位类型应包括其中的至少三项,有限选择已经建立的实习基地,建议至少选择2个基地参观实习。


七、课程考核内容和评价方法

课程考核包括实习笔记、现场表现、实习报告三项,成绩综合评定,各部分所占比例分别为15%30%55%。课程考核内容、考核方法对课程目标的支撑见表1


 表1 课程考核内容、考核方法对课程目标的支撑情况

课程目标

考核内容

考核方法

合计

课程目标1

了解国内外纸浆造纸工业发展现状,造纸行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地位。

预习和实习笔记

15%

课程目标2

简述国内造纸原料结构、纸产品对原料的要求,简述制浆、造纸、碱回收的工艺过程及原理。能够检索并写出基本的纸浆造纸化学反应、物料衡算、热能计算等。

实习报告

55%

课程目标3

了解企业文化、工程技术工作特征、专利、工程实践等法律基础。列出与制浆造纸相关的法律法规,与纸浆、纸产品、环境相关的标准。

现场表现与校友邦周日志

30%


八、考核标准

课程考核成绩根据实习笔记、现场表现、座谈讨论和实习报告四项,成绩综合评定。考核内容与评价细则见表2


2考核内容与评价细则

考核环节

建议分值

评价细则

实习笔记

15

包括表1中涉及的预习资料、现场记录、记录的详实和疑点等评价。结合校友邦周志记录综合评定。

现场表现

30

现场纪律、听讲、记录、质疑等表现。现场讨论的内容、互动的质量、应答的讲解正确度等是考虑因素,结合带队老师的观察和校友邦签到、周志记录综合评定。

实习报告

55

1中涉及的实习前后、过程、分析、以及撰写的质量,结合校友邦实习报告的综合质量评定。


1. 实习笔记

考察学生对纸浆造纸行业的描述,对专业知识的预习和对实习过程和现场记录的情况,具体体现在校友邦的周志中。按百分制计分,然后按照15%进行折算,评分标准见表3

3 实习笔记成绩评分标准

观测点

80-100

60-79

40-59

1-39

0

完成进度(权重0.2

提前

按时

延迟

补交

未提交

内容丰富度(权重0.5

非常丰富

丰富

一般

贫乏


规范性(权重0.3)

非常规范

规范

一般

欠规范



2. 现场表现

主要考场学生的倾听和沟通能力,以及对纪律的遵守和对安全的重视,使学生能够自主地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适应社会和行业的发展。根据带队老师的观察,参考校友邦的签到,过程录制的视频和图像资料,按照百分制评分,然后按照30%进行折算,评分标准见表4

4 现场表现成绩评分标准

观测点

80-100

60-79

40-59

1-39

0

倾听、沟通学习能力(权重0.5

很好

较好

一般

较差

很差

纪律遵守(权重0.3)

很好

较好

一般

较差

很差

安全意识(权重0.2

很好

较好

一般

较差

很差


3. 实习报告

主要考察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理解、职业规范的尊重和服务设备意识的塑造情况,体现在校友邦实习报告内容和规范性上。实习报告按照百分制评分,然后按照55%进行折算。评分标准同表3


九、教材和主要教学参考资源

推荐教材

1.制浆原理与工程(第四版),詹怀宇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98月。

2.造纸原理与工程(第四版),何北海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911月。

3. 制浆造纸机械与设备(第三版),陈克复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6月。

参考教材

1. 造纸工艺与技术,纪培红,鞠成民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

2. 制浆造纸助剂,安郁琴,刘忠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0701月。

3. 制浆造纸工艺计算手册,王忠厚,许志晔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5月。

4. 制浆黑液的碱回收,刘秉钺,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200608月。


《生产实习》教学大纲


实习名称

生产实习

英文名称

production exercitation

适用专业

轻化工程(制浆造纸方向)

开课学期

6

学时或周

2

学 分

2


一、课程简介

 生产实习是学生完成部分专业课程学习后所进行的实践环节,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课程内容。该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是为了使学生实地深入工厂,了解企业生产、管理和运行机制,对生产工艺参数、设备、控制和电、汽等其它生产辅助设施有具体明确的认识,增强对所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加强对造纸工业在国民经济中重要地位的认识;了解如何综合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了解我国纤维原料、制浆造纸技术设备现状及突出问题;认识纸制品生产方法及需求;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便下一步的理论学习和毕业后能尽快地适应科研、生产等工作的需要。生产实习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一次基本检验和提高过程,从而为后续课程学习及毕业实习等环节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

1、 通过实地分组考察学习,锻炼与企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同组之间的沟通交往能力,(9.1 能够与其他学科的成员有效沟通,合作共事。)

2、了解轻化工程企业的生产及配套设施的运行,结合课堂学习,提炼知识点和经验总结,撰写实习报告。(10.1 能就专业问题,以口头、文稿、图表等方式,准确表达自觉的观点,回应质疑,理解与业界同行和社会公众交流的差异性。)

3、体会轻化工程类工厂的员工职责及岗位分配制度,了解企业文化及管理模式。(11.1掌握工程项目中涉及的管理与经济决策方法;了解工程及产品全周期、全流程的成本构成,理解其中涉及的工程管理与经济决策问题。)

三、实习内容

学生在系统学习制浆造纸专业课的基础上,通过毕业实习全面掌握企业生产实况,具体内容包括

1.企业概况:了解实习企业发展沿革,地理位置,生产规模,产品结构,人员组成,效益情况等。

2.备料工段:掌握企业原料种类,备料基本流程,备料方法,主要设备结构,工艺参数,了解原料厂管理规范 。

3.制浆车间:

 掌握企业制浆方法,制浆工艺流程,主要设备结构,工作原理,工艺参数,制浆操作规程,废液处理方法。了解纸浆的用途,生产成本,检测项目及质量标准。

4.洗选漂工段:

 掌握企业洗涤、筛选、漂白工段工艺流程,主要设备结构及工作原理,工艺参数和操作规程,废水循环利用情况,漂白方法的环保水平。

5.打浆工段

  了解打浆方法,掌握打浆工段工艺流程,打浆设备,打浆工艺参数以及能源消耗指标。

6.抄纸车间

 了解造纸机的种类,掌握抄纸工段工艺流程,造纸机的结构,各段工艺参数,造纸化学品的使用,水电汽消耗等。

7.了解各种辅助化学品生产使用方法,掌握企业在废水、废气、废渣处理等方面的环保措施。


四、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和方法对应关系表

序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教学方法

对应的课程目标

1

实习动员:确定实习学生名单;安全教育及生产车间注意事项;集体组织和纪律规定。

通过实习动员,使学生掌握认识实习的意义,在实习中应牢固树立安全意识,注意人身安全和生产安全,树立团队意识和纪律意识;通过分组协作,查阅文献资料,增进沟通交往能力。

理论授课

1

2

企业参观学习:学习并掌握企业生产工艺、过程、设备

(1)了解原料备料和结构。

(2)熟悉并掌握制浆技术,包括蒸煮工艺和设备,成浆质量控制,洗涤、筛选、净化的工艺、设备;漂白技术及设备;纸浆的贮存。

(3)掌握纸浆的打浆设备及打浆质量控制;根据纸种要求添加化学助剂的情况;纸机的网部、压榨部、烘干部及压光卷曲部等设备及质量控制。

(4)了解相关原料要求,废水处理、电、汽供给等相关技术。

企业技术人员讲解、现场参观学习、课后文献检索

2

3

实习笔记与报告

全面、系统的总结实习收获与心得体会,针对实习中发现的问题与教师、企业工程师及同学之间进行分析讨论,得出合理结论,撰写实习报告

理论授课、课后讨论与答疑

23


五、实习进度安排

内容

时间

地点

1、实习准备,安全教育

实习第12

学校

2、在实习基地进行现场实习

2天至第9

实习单位车间

5、实习总结、写实习报告

实习最后3

学校

六、实习方式及组织形式

1、实习组织形式

 采用分散和集中实习相结合的方式。

2、实习方法

 (1)校内动员 即在学生离校前做好思想动员,强调毕业实习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说

 明报到时间、地点及旅途安全;说明必须携带的学习用品及生活用品及其他注意事项。

 (2) 厂况介绍及安全教育 请厂方有关负责人做企业厂史、现状及发展远景等情况的

 介绍,并由厂方安全负责人结合工厂特点进行安全教育。

 (3)全厂参观 厂方派人带队参观并作简单介绍。

 (4)车间实习 按实习计划和实习内容要求,分小组下车间实习,教师将对学生进行

 现场指导、检查和提问,学生应认真做好实习笔记,完成实习报告。教师要按要求认真检查

 实习笔记、批阅实习报告。有条件的工厂可要求学生进行一定时间的自习,教师同时进行辅

 导、答疑和提问。

 (5)实习报告 实习期间请有关技术人员做生产技术报告或安全报告

3、实习标准及要求

 (1)认真阅读毕业实习大纲和实习指导书,依据实习指导书的内容明确实习的目的和

 任务。

 (2)实习期间认真接受安全教育并严格遵守,注意保守企业商业机密。

 (3)要理论联系实际,以认真求实的精神,虚心向技术人员、工人学习请教,在实践

 中学习。

 (4)服从实习指导教师的安排,严格遵守实习纪律。

 (5)认真完成实习笔记、实习报告及实习总结等内容。

七、考核办法及成绩评定标准

1、考核说明

 本课程的课程成绩由实习准备(预习报告)、实习表现(实习笔记)和实习报告三部分组成。具体考核环节和考核比例见下表。

考核环节

预习报告

实习笔记

实习报告

考核比例

20%

40%

40%

2、课程目标考核方案一览表

课程目标

对应毕业要求

考核内容

考核形式

1

9.1

学生掌握认识实习的意义,在实习中应牢固树立安全意识,注意人身安全和生产安全,树立团队意识和纪律意识;通过分组协作,查阅文献资料,增进沟通交往能力。

预习报告

2

10.1

收集有关工厂的概况、生产能力、产品品种和规格等方面的基础资料。对全厂平面布局及重点车间的平面和立体布置进行深入的了解。对设备尤其是关键设备的结构及工作原理进行了解和掌握,关注辅助设备及管道、阀门等的类型和布置、走向。

实习表现、实习报告

3

11.1

了解企业的创业史、企业文化和企业的总体管理模式及人员配置情况。对企业的人员配置、管理方式和产品的销售及原材料的消耗等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对企业的资金及资源的调配方式进行调研。

实习报告

3、课程目标考核内容分布情况

序号

课程目标

考核环节

课程目标权重

预习报告20%

实习笔记40%

实习报告40%

1

通过实地分组考察学习,锻炼与企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同组之间的沟通交往能力

70%

20%

20%

30%

2

了解轻化工程企业的生产及配套设施的运行,结合课堂学习,提炼知识点和经验总结,撰写实习报告

20%

60%

30%

40%

3

体会轻化工程类工厂的员工职责及岗位分配制度,了解企业文化及管理模式。

10%

20%

50%

30%



100%

100%

100%

100%



八、教材、讲义或参考书

1.制浆原理与工程. 詹怀宇.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93

2.造纸原理与工程. 何北海主编.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93

3.造纸植物纤维化学. 陈嘉川主编.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4

4.制浆造纸机械与设备. 陈克复主编.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206

九、大纲参编与审批人员

 编写人员:姜亦飞

 执笔人:姜亦飞

 审校人:


《毕业实习》教学大纲

实习名称

毕业实习

英文名称

Graduation exercitation

适用专业

轻化工程(制浆造纸方向 )

开课学期

第四学年第一学期

学时或周

7

学 分

7.0

一、课程简介

毕业实习是工科学校培养方案中最重要的全面系统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现场直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企业生产实况、企业管理概况、人员配置、水电汽等。实习期间收集相关资料,为毕业设计及论文的实施打下坚实基础。另外,通过实习能够将所学专业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扩大专业知识视野,为毕业后从事制浆造纸业相关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理解企业生产实况:包括明确全厂总平面布局,主要原料及产品品种,厂房结构及相对布置;熟悉制浆造纸工艺流程,生产方法,工艺参数,设备结构及在车间内的位置,生产操作注意事项等;了解企业管理概况,人员配置,水电汽等辅助原材物料使用情况,废水废气废渣处理方法等环保措施,并能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初步的生产成本核算。

二、课程目标

1. 了解制浆造纸企业包括备料工段、制浆车间、供热车间、抄纸车间、废水处理厂等的综合生产情况;了解不同部门、车间、工段之间沟通交流和组织管理;关注制浆造纸厂生产活动时,不同厂区、车间之间的协调配合的需要和方式;理解原料、热电、制浆、抄纸、废水处理等不同学科背景下的人际交流和组织管理。通过与企业技术管理人员互动交流,有效收集企业生产资料。(毕业要求及观测点9.1 能够与其他学科的成员有效沟通,合作共事。

2. 通过实地考察学习,了解制浆造纸行业实际生产的工艺流程和方法、技术参数以及工艺流程和技术参数专业的表达方式,能够将其应用到专业报告撰写、表达或沟通交流中以生产流程为主线,了解备料工段,制浆车间,洗选漂工段,打浆工段,抄纸车间,辅助化学品生产使用,污水、废气、废渣处理等生产环节,结合植物纤维原料、制浆造纸工艺、废水处理等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加深工艺流程、方法、技术参数等的专业表达方式,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中,为后续毕业设计及论文的学习做好准备。(毕业要求及观测点10.1 能就专业问题,以口头、文稿、图表等方式,准确表达自觉的观点,回应质疑,理解与业界同行和社会公众交流的差异性)。

3. 体会制浆造纸类工厂的员工职责及岗位分配制度,了解轻化工程类企业文化建设、企业管理、以及经济决策的模式在企业实习过程中,通过对企业概况和生产部门生产活动的调研,了解不同岗位员工的工作职责,了解企业文化建设、公司管理运营以及经济决策模式,培养责任意识,培养经济、管理思维,在强调技术能力的前提下,讲求团队合作精神,重视管理和引领作用。(毕业要求及观测点11.1掌握工程项目中涉及的管理与经济决策方法;了解工程及产品全周期、全流程的成本构成,理解其中涉及的工程管理与经济决策问题。)

三、课程教学内容

  1. 收集实习工厂的概况、生产规模、产品结构和规格等方面的基础资料。

  2. 了解实习企业的企业发展沿革、企业文化、企业的总体管理模式、效益情况和人员配置等。

  3. 对全厂平面布局及重点车间的平面和立体布置进行深入的了解。

  4. 掌握企业原料种类,备料基本流程,备料方法,主要设备结构,工艺参数,了解原料厂管理规范。

  5. 掌握企业制浆方法,制浆工艺流程,主要设备结构,工作原理,工艺参数,制浆操作规程,废液处理方法。了解纸浆的用途,生产成本,检测项目及质量标准。

  6. 掌握企业洗涤、筛选、漂白工段工艺流程,主要设备结构及工作原理,工艺参数和操作规程,废水循环利用情况,漂白方法的环保水平。关注企业科研平台建设及原料、产品的质量控制方法和标准,比较理论基础知识和实验室实验技术与工厂实际的差别。

  7. 了解打浆方法,掌握打浆工段工艺流程,打浆设备,打浆工艺参数以及能源消耗指标。

  8. 了解造纸机的种类,掌握抄纸工段工艺流程,造纸机的结构,各段工艺参数,造纸化学品的使用,水电汽消耗等。

  9. 了解各种辅助化学品生产使用方法,掌握企业在废水、废气、废渣处理等方面的环保措施。

10.对企业的人员配置、管理方式和产品的销售及原材料的消耗等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对企业的资金及资源的调配方式进行调研。

四、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和方法对应关系表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指标点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1. 了解制浆造纸企业包括备料工段、制浆车间、供热车间、抄纸车间、废水处理厂等的综合生产情况;了解不同部门、车间、工段之间沟通交流和组织管理;关注制浆造纸厂生产活动时,不同厂区、车间之间的协调配合的需要和方式;理解原料、热电、制浆、抄纸、废水处理等不同学科背景下的人际交流和组织管理。通过与企业技术管理人员互动交流,有效收集企业生产资料


9.1 具有多学科背景下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收集实习工厂的概况、生产规模、产品结构和规格等方面的基础资料。对全厂平面布局及重点车间的平面和立体布置进行深入的了解。掌握企业原料种类,备料基本流程,备料方法,主要设备结构,工艺参数,了解原料厂管理规范。

实习动员;实习前资料收集;撰写预习报告

2. 通过实地考察学习,了解制浆造纸行业实际生产的工艺流程和方法、技术参数以及工艺流程和技术参数专业的表达方式,能够将其应用到专业报告撰写、表达或沟通交流中以生产流程为主线,了解备料工段,制浆车间,洗选漂工段,打浆工段,抄纸车间,辅助化学品生产使用,污水、废气、废渣处理等生产环节,结合植物纤维原料、制浆造纸工艺、废水处理等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加深工艺流程、方法、技术参数等的专业表达方式,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中,为后续毕业设计及论文的学习做好准备

10.1 具有轻化工程及相关专业的报告撰写、文档设计、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的能力

掌握企业原料种类,备料基本流程,备料方法,主要设备结构,工艺参数,了解原料厂管理规范。掌握企业制浆方法,制浆工艺流程,主要设备结构,工作原理,工艺参数,制浆操作规程,废液处理方法。了解纸浆的用途,生产成本,检测项目及质量标准。掌握企业洗涤、筛选、漂白工段工艺流程,主要设备结构及工作原理,工艺参数和操作规程,废水循环利用情况,漂白方法的环保水平。关注企业科研平台建设及原料、产品的质量控制方法和标准,比较理论基础知识和实验室实验技术与工厂实际的差别。了解打浆方法,掌握打浆工段工艺流程,打浆设备,打浆工艺参数以及能源消耗指标。了解造纸机的种类,掌握抄纸工段工艺流程,造纸机的结构,各段工艺参数,造纸化学品的使用,水电汽消耗等。了解各种辅助化学品生产使用方法,掌握企业在废水、废气、废渣处理等方面的环保措施。

企业实地考察;撰写实报告

3. 体会制浆造纸类工厂的员工职责及岗位分配制度,了解轻化工程类企业文化建设、企业管理、以及经济决策的模式在企业实习过程中,通过对企业概况和生产部门生产活动的调研,了解不同岗位员工的工作职责,了解企业文化建设、公司管理运营以及经济决策模式,培养责任意识,培养经济、管理思维,在强调技术能力的前提下,讲求团队合作精神,重视管理和引领作用

11.1理解并掌握轻化工程专业工程管理、经济决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了解实习企业的企业发展沿革、企业文化、企业的总体管理模式、效益情况和人员配置等。对企业的人员配置、管理方式和产品的销售及原材料的消耗等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对企业的资金及资源的调配方式进行调研。

企业实地考察,实习交流、讨论;整理实习记录,实习日志

五、实习进度安排

内容

时间

地点

1.校内预习。指导教师进行实习动员,安全教育,学生复习专业课知识,预习实习指导书,写出预习笔记。

实习第1

学校

2.现场实习。指导教师带队到企业实习,每天写出实习笔记,分组到企业车间进行现场学习,针对实习中的问题随时讨论。

25

实习单位

3.实习报告的撰写。现场实习结束后,学生个人和实习小组分别进行总结,并写出实习报告。

67

学校

六、实习的组织

1、实习组织形式

 根据实际情况和实习单位要求,采取跟班实习、专题讲座和现场参观相结合的方式。

 首先根据实习基地规模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至少安排一名指导教师带队进行集中实习,各小组之间定期进行轮换。同时根据实际情况需要请有关工程技术人员、专家教授做专题讲座,并选择有特色的单位进行现场参观。

2、实习方法

  1.  校内动员 即在学生离校前做好思想动员,强调毕业实习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说明报到时间、地点及旅途安全;说明必须携带的学习用品及生活用品及其他注意事项。

  2.  厂况介绍及安全教育 请厂方有关负责人做企业厂史、现状及发展远景等情况的介绍,并由厂方安全负责人结合工厂特点进行安全教育。

  3. 全厂参观 厂方派人带队参观并作简单介绍。

  4.  车间实习 按实习计划和实习内容要求,分小组下车间实习,教师将对学生进行现场指导、检查和提问,学生应认真做好实习笔记,完成实习报告。教师要按要求认真检查实习笔记、批阅实习报告。有条件的工厂可要求学生进行一定时间的自习,教师同时进行辅导、答疑和提问。

  5. 实习报告 实习期间请有关技术人员做生产技术报告或安全报告

3、实习标准及要求

  1.  认真阅读毕业实习大纲和实习指导书,依据实习指导书的内容明确实习的目的和任务。

  2. 实习期间认真接受安全教育并严格遵守,注意保守企业商业机密。

  3.  要理论联系实际,以认真求实的精神,虚心向技术人员、工人学习请教,在实践中学习。

  4. 服从实习指导教师的安排,严格遵守实习纪律。

  5.  认真完成实习笔记、实习报告及实习总结等内容。

七、成绩考核办法

1、考核说明

 本课程的课程成绩由预习报告、实习表现和实习报告三部分组成。具体考核环节和考核比例见下表。

考核环节

预习报告

实习表现

实习报告

合计

考核比例

20%

20%

60%

100%

2、课程目标考核方案一览表

课程目标

对应毕业要求

考核内容

考核形式

考核原始材料

1

9.1

收集实习工厂的概况、生产规模、产品结构和规格等方面的基础资料。对全厂平面布局及重点车间的平面和立体布置进行深入的了解。

掌握企业原料种类,备料基本流程,备料方法,主要设备结构,工艺参数,了解原料厂管理规范。

预习报告

预习报告

2

10.1

掌握企业原料种类,备料基本流程,备料方法,主要设备结构,工艺参数,了解原料厂管理规范。掌握企业制浆方法,制浆工艺流程,主要设备结构,工作原理,工艺参数,制浆操作规程,废液处理方法。掌握企业洗涤、筛选、漂白工段工艺流程,主要设备结构及工作原理,工艺参数和操作规程,废水循环利用情况,漂白方法的环保水平。掌握打浆工段工艺流程,打浆设备,打浆工艺参数以及能源消耗指标。掌握抄纸工段工艺流程,造纸机的结构,各段工艺参数,造纸化学品的使用,水电汽消耗等。了解各种辅助化学品生产使用方法,掌握企业在废水、废气、废渣处理等方面的环保措施。

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

3

11.1

了解实习企业的企业发展沿革、企业文化、企业的总体管理模式、效益情况和人员配置等。

对企业的人员配置、管理方式和产品的销售及原材料的消耗等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对企业的资金及资源的调配方式进行调研。

实习表现

实习笔记;实习日志;实习现场讨论、互动和交流

3、课程目标考核内容分布情况

序号



课程目标

考核环节


课程目标权重

预习报告/20%

实习表

/20%

实习报告/60%


1

了解制浆造纸企业包括备料工段、制浆车间、供热车间、抄纸车间、废水处理厂等的综合生产情况;了解不同部门、车间、工段之间沟通交流和组织管理;关注制浆造纸厂生产活动时,不同厂区、车间之间的协调配合的需要和方式;理解原料、热电、制浆、抄纸、废水处理等不同学科背景下的人际交流和组织管理。通过与企业技术管理人员互动交流,有效收集企业生产资料。


100%


0


0


20%

2

通过实地考察学习,了解制浆造纸行业实际生产的工艺流程和方法、技术参数以及工艺流程和技术参数专业的表达方式,能够将其应用到专业报告撰写、表达或沟通交流中以生产流程为主线,了解备料工段,制浆车间,洗选漂工段,打浆工段,抄纸车间,辅助化学品生产使用,污水、废气、废渣处理等生产环节,结合植物纤维原料、制浆造纸工艺、废水处理等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加深工艺流程、方法、技术参数等的专业表达方式,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中,为后续毕业设计及论文的学习做好准备。


0


0


100%


60%

3

体会制浆造纸类工厂的员工职责及岗位分配制度,了解轻化工程类企业文化建设、企业管理、以及经济决策的模式在企业实习过程中,通过对企业概况和生产部门生产活动的调研,了解不同岗位员工的工作职责,了解企业文化建设、公司管理运营以及经济决策模式,培养责任意识,培养经济、管理思维,在强调技术能力的前提下,讲求团队合作精神,重视管理和引领作用。


0


100%


0


20%

总计


100%


100%


100%


100%

八、实习教材及参考书

  1.  制浆原理与工程. 詹怀宇.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3

  2.  造纸原理与工程. 何北海主编.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3

  3.  造纸植物纤维化学. 陈嘉川主编.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4

  4.  制浆造纸机械与设备. 陈克复主编.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6



《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大纲

英文课程名称:Graduation project or thesis

课程编号:B917105                    

总学时:18

总学分:10

先修课程:已完成轻化工程(制浆造纸工程方向)培养方案其他课程

适用专业:轻化工程(制浆造纸工程方向)

开课单位:轻工学部 轻化工程教研室

执笔人: 李荣刚                             审校人:王强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等学校教学计划中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全面总结,是学生综合素质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毕业设计培养学生运用大学中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制浆造纸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调查研究,查阅技术文献、资料、手册,进行工程计算与设计、图纸绘制及编写技术报告的能力;培养学生进行科研文献和资料的调研,进行科学研究工作以及相关的研究结果分析、综合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1运用所学原理针对制浆造纸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设计解决方案,能够根据产品和工程要求进行系统优化设计、工艺设计和设备设计,在设计过程中体现创新意识;能够综合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制约因素。(毕业要求3.2 了解轻化工程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能将创新意识融入工程设计中,同时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综合因素的影响。

课程目标2具备运用网络搜索工具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制浆造纸工程领域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能力。(毕业要求5.1 具备运用网络搜索工具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轻化工程及相关专业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能力。

课程目标3能针对复杂制浆造纸工程问题,具备运用合适的理论或软件对造纸生产相关工艺参数进行模拟和预测的能力,并能理解模拟和预测的局限性。(毕业要求5.4具备开发、选择满足特定需求的现代工具对造纸、皮革生产相关工艺参数进行模拟和预测的能力,并能理解其局限性。

课程目标4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和理解制浆造纸工程外文科技文献,就专业问题具有国际交流和沟通的能力。(毕业要求10.2 具有轻化工程专业及相关领域知识,以及国际化视野,能够在多学科、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人际交往和沟通交流。

课程目标5 能够运用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开展制浆造纸工程领域项目的论证、规划和组织实施。(毕业要求11.2 具有将工程管理和经济决策的方法应用在轻化工程及相关专业领域项目的论证、规划和组织实施的能力。


三、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

1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课程目标

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能够设计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1

使用现代工具

能够针对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2

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3

沟通

能够就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4

项目管理

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具有系统的工程实践学习经历,能正确理解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以及本专业工程活动中涉及的重要经济与管理因素。

5


四、毕业设计(论文)选题

 在第七学期末,指导教师通过“教学管理系统”申报毕业设计(论文)题目。题目经系、学院审核后,按照教师与学生双向选择的原则,学生通过“教学管理系统”进行选题。鼓励学生到企业中进行毕业设计(实习),设计题目由企业提出、指导教师认定并经系和学院审核批准。

 题目应符合以下规定:

1. 选题内容必须紧密结合专业培养目标,满足本专业教学基本要求,保证基本的能力训练,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能力。

2.选题要切实做到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也可适量选择满足教学基本要求的自拟题。提倡采用来自社会实践、并与教师当前的研究课题内容相结合的题目。不宜选用与本专业无关或关系不大的题目。

3.贯彻一人一题原则。若确有实验和设计的特殊要求,需两名以上学生合作时,必须分解为若干小课题,明确分工,使每个学生有所侧重,以利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中得到独立训练。

4.题目内容应不断充实、创新,严禁一个题目连续两年使用。

5.选题份量和难度要适当,有足够的知识覆盖面。所选题目的难度和工作量要与毕业设计(论文)相应的周数相当。工作量中应包括查阅资料、撰写开题报告、理论分析、设计(或研究、实验、编程)等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内容。

 课题确定后,原则上不得更改。如确因特殊原因需要改动时,必须在课题更改前两周由指导教师提出书面申请,经系及学院批准,并报教务处备案。

五、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与过程管理

 学生在第七学期末完成选题,指导教师下达毕业设计(论文)任务,督促学生按时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应按照毕业设计(论文)的标准严格要求学生,避免放任自流,对整个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教学活动全面负责。

 进入毕业设计(论文)环节 1 周,完成查阅外文翻译;2 周完成文献查阅、设计(研究)方案确定,完成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应包括课题的意义,国内外发展状况,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和研究步骤(设计题目应包括设计理念、设计特色及先进水平等)、时间安排、预期成果以及主要参考资料等,字数在 2000 字左右。学生提交《开题报告》经指导教师检查并签署意见后方可行设计(论文)工作。

 在期中教学检查周,对毕业设计(论文)进行中期检查,检查内容包括学生基本工作状况(出勤情况、完成进度、调查研究、方案制定、文献资料检索、开题报告撰写质量、外文译文质量、实验数据记录、论文(设计)提纲等)以及指导教师到位情况等。

六、毕业设计(论文)评阅与答辩及成绩评定

1. 毕业设计(论文)的评阅

 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完成后,由答辩组一名教师担任评阅工作(指导老师不担任所指导学生论文评阅老师),针对论文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并反馈给学生进行修改。

2. 毕业设计(论文)的查重检测

 由专业组织对毕业设计(论文)进行学术不端检测,对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使用“中国知网”或“万方数据库”进行全部检查,文字复制比≤30%,视为通过检测,可以参加毕业答辩;文字复制比>30%,学生须修改后进行复检。复检后文字复制比在 30%以内(含 30%)的方可申请答辩。参加评优答辩的设计(论文)重复率应低于20%

3. 毕业设计(论文)的答辩

 (1)学院成立答辩委员会,下设若干答辩小组,每个答辩小组由 3-5 名教师和 1-2 名答辩秘书组成;经学院审核批准后在答辩开始前一周公布,并报教务处实践教学管理科备案。

 (2)有毕业设计的答辩小组聘请至少一名行业或企业专家参加答辩。

 (3)答辩过程中做好答辩记录工作。

4. 毕业设计(论文)的成绩评定

 毕业设计(论文)成绩采用百分制记分,成绩为 80 分以上的不超过答辩学生的 60%。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最终成绩包括:指导教师评分占40%,答辩委员会评分占60%,指导教师和答辩委员会都按百分制进行评分。

 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评分组成分别见表2 和表3

2 毕业设计的成绩组成

考核环节

建议分值

 考核/评价方式

对应课程

目标

 教师评分

40%

 开题报 告、设计说明书和图纸质量(100 分)

 开题报告对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问题的分析文献综述,就专业热点和前沿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15 分)

1

中英文翻译的质量(25 分)

4

 进行系统的工艺流程设计,且体现创新意识(25分)

1

设计说明书及图纸书写规范,能与同行进行沟通和交流(25分)

4

在设计方案和实验方案的制定过程中,是否考虑了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相结合(10分)

5

 答辩委员会(60%

 设计成果质量(80 分)

摘要是否准确描述主要内容、设计成果和结论等,语言精炼、准确、全面(5 分)

4

 设计文献综述部分是否查阅了合适的文献,总结和分析了研究现状,是否对设计过程进行了合理的总结(10 分)

2

工艺选择是否合理,且体现一定的创新性(10 分)

1

 是否进行了工艺比对,在设计计算过程中从技术、经济方面、环境等方面考虑了项目的影响(20 分)

1

设备选型是否合理,设计过程是否考虑了经济、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因素,并进行了工程造价分析(15 分)

5

 图纸是否规范、实物是否完备、整洁、正确(20分)

3

 答辩表现

20分)

 准确描述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设计思想,语言表达逻辑严密、精炼(20 分)

4


3毕业论文的成绩组成

考核环节

建议分值

考核/评价方式

对应课程

目标

教师评分

40%

 开题报告、论文质量

100 分)

 开题报告对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和文献综述,就专业热点和前沿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15 分)

1

中英文翻译的质量(25 分)

4

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实验方案设计,且体现创新意识(25分)

1

 论文书写规范,能与同行进行沟通和交流(25分)

4

 在研究和实验方案的制定过程中,是否考虑了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相结合(10分)

5

 答辩委员会(60%

 毕业论文质量(80 分)

摘要是否准确概括主要内容、设计成果和结论等,语言精炼、准确、全面(5 分)

4

 文献综述部分是否查阅了合适的文献,总结和分析了研究现状,提出本项目的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在结论部分是否提出来进一步研究的内容(10 分)

2

论文内容是否具有创新性(20 分)

1

 客观分析、评价研究项目的实施对社会、健康、 安全、法律及文化的影响(10分)

1

在实验过程中是否考虑了经济因素(5 分)

5

 研究方法合适,实验数据充分、有效,数据获取方式合理,处理方法得当,可靠性强(30 分)

3

 答辩表现

20分)

准确讲述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语言表达逻辑严密、精炼(20 分)

4


七、毕业设计论文考核内容

 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考核内容见表 4 和表 5

4 毕业设计的考核内容、考核方法及对课程目标的支撑

课程目标

考核内容

考核方法

教师评分

答辩委员会

合计

1

是否进行系统、合理的工艺流程(实验方案)设计,且体现创新意识;是否进行了工艺比对,从技术、经济方面、环境影响考察了工程项目的影响。

16

18

34

2

对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和文献综述,就热点和前沿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


6

6

3

设计图纸是否规范、实物是否完备、整洁、正确;研究方法合适,实验数据充分、有效,数据获取方式合理,处理方法得当,可靠性强。


12

12

4

规范地撰写毕业论文(设计说明书),与业界同行和社会公众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可阅读和理解专业外文科技文献。

20

15

35

5

在决策和评价过程中,能综合应用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

4

9

13

合计

40

60

100



5 毕业论文的考核内容、考核方法及对课程目标的支撑

课程目标

考核内容

考核方法

教师评分

答辩委员会

合计

1

是否进行系统、合理的工艺流程(实验方案)设计,且体现创新意识;是否进行了工艺比对,从技术、经济方面、环境影响考察了工程项目的影响

16

18

34

2

对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和文献综述,就热点和前沿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提出本项目的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在结论部分是否提出来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6

6

3

设计图纸是否规范、实物是否完备、整洁、正确;研究方法合适,实验数据充分、有效,数据获取方式合理,处理方法得当,可靠性强


18

18

4

规范地撰写毕业论文(设计说明书),与业界同行和社会公众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可阅读和理解专业外文科技文献。

20

15

35

5

在决策和评价过程中,能综合应用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

4

3

7

合计

40

60

100



八、评分标准

6 指导老师评分细则

序号

项目满分

优秀(0.9-1.0

良好(0.8-0.9

中等(0.7-0.8

及格(0.6-07

不及格(<0.6)

1

开题报告

15 分)

对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有充分了解;对研究中存在问题和解决的方法有深入认识,对要开展的研究工作的目的和意义进行了详细阐述,归纳整理,提出自己的观点。

对国内外研究现状有一定了解;能指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优缺点,对所要开展的研究工作有较全面的了解,能提出自己观点。

能基本了解工国内外研究现状,能部分了解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对所要开展的研究工作有一定了解,能提出自己观点。

对文献整理不全面,对相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不很清晰,基本了解所要开展工作,自己观点不清晰。

不了解相关文献,对相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不清楚,不能清楚知道所要开展工作的意义或有明显的网络抄袭行为。

2

中英文翻译

25 分)

能够熟练阅读理解外文期刊,可以将科技文献翻译成汉语,并能准确表达。

能够较熟练阅读外文期刊,且将其用汉语较为准确的表达出来。

能够读懂外文期刊,并将其翻译成汉语。

能够阅读外文期刊,并将其翻译成汉语,在汉语翻译中存在少量错误。

不能够阅读外文期刊,中文翻译词不达意。

3

方案创新性

25 分)

在设计解决方案过程中,经过不同方案比对,对方案进行优化,在确定方案的过程中体现创新意识。

在设计解决方案过程中,经过不同方案比对,对方案进行优化,在确定方案的过程中体现一定创新意识。

在设计解决方案过程中,经过方案比对,确定方案,并体现一定的创新意识。

在设计解决方案过程中,经过不同方案比对,确定最终方案。

在设计解决方案过程中,未对不同设计方案进行比较。

4

论文(设计)规范性(25 分)

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科技用语使用准确,语言表达清晰,与业界同行和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交流。

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较为规范,科技用语使用较为准确,与业界同行和社会公众进行沟通交流。

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较为规范,科技用语使用较为准确,表达准确,能被业界同行和公众理解。

能使用科技术语表达,可与业界同行和社会公众进行沟通和交流。

不能用科技术语进行表达,不能与业界同行和社会公众进行沟通和交流。

5

多学科项目管理(10

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进行合理决策与评价。

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进行较合理决策与评价。

在多学科环境中,能应用工程管理原理或经济决策方法进行决策与评价。

在多学科环境中,能考虑工程管理原理或经济决策方法。

在多学科环境中,未考虑工程管理原理和经济决策方法。



7 毕业设计评分细则

序号

项目满分

优秀(0.9-1.0

良好(0.8-0.9

中等(0.7-0.8

及格(0.6-07

不及格(<0.6)

1

摘要(5 分)

准确概括的主要内容、设计成果和结论等,语言精炼、准确、全面。

较准确地概括主要内容、设计成果和结论等,语言较为精炼、准确、全面。

能概括题目的主要内容、设计成果和结论等,语言存在小缺陷。

对题目的主要内容、设

计成果和结论论述不清,语言存在较大缺陷。

未能概括题目的主要内容或英文摘要存在明显错误。

2

文献综述和结论(10 分)

查阅了合适的文献,总结和分析了研究现状,对设计过程进行了合理

的总结。

对研究现状、新技术和新工艺进行了较为全面综合分析,归纳整理。

对工艺特征、发展进行了论述。

对文献整理不全面,工

艺的应用范围不清楚。

不了解相关处理处理工艺的特征或明显的网络抄袭行为。

3

工艺流程选择(10 分)

工艺流程选择合理,融入了一定的创新意识。

流程选择在技术方面存在缺陷,创新意识不明显。

流程选择在经济技术方面存在小缺陷,融入一定创新意识。

流程选择存在较大缺陷,未体现创新意识。

流程选择错误,不能达到预期目标。

4

工艺比对及计算过程(20分)

在工艺、经济方面都进行了两种工艺的对比,计算过程参数选择合适,计算无错误。

在工艺或经济某一方面对两种工艺进行了较深入的对比,公式选择正确,参数选择较合。

工艺比对深度未达到要

求,工艺比对计算过程基本正确。

未进行工艺比对或计算

过程存在较大缺陷。

设计前后矛盾,有明显错误。

5

经济分析(5 分)

综合考虑经济分析各种因素,计算正确。

较全面的考虑经济分析的影响因素,计算无明显错误。

能考虑经济分析的主要因素,计算正确。

经济核算过程存在较大

缺陷。

考虑因素不全,计算错误。

6

设备选型(10 分)

准确进行设备选型,选择依据和过程表述清楚。

设备选型考虑不完善,有小缺陷。

设备选型存在较大问题。

不能清楚表明选型过程。

选型不正确 未进行设备选型。

7

图纸质量(20 分)

图纸、实物完备、整洁、正确。符号统一,格式规范。

图纸、实物完备、整洁、正确,局部有小缺陷。

图纸、实物完备,基本正确,但质量一般或有较大缺陷。

图纸、实物质量不高,工作不够认真,有个别

明显错误。

图纸、实物不全,或有原则性错误,或与设计计算不符。

8

答辩(20 分)

思路清晰,论点正确,回答问题正确深入。

思路清晰,论点基本正确,能正确地回答主要问题。

对主要问题的回答基本正确,但分析不够深入。

主要问题能答出,回

答问题较肤浅。

阐述不清设计主要内容,基本概念糊涂,对主要问题回答有错误。



8 毕业论文评分细则

序号

项目满分

优秀(0.9-1.0

良好(0.8-0.9

中等(0.7-0.8

及格(0.6-07

不及格(<0.6)

1

摘要(5 分)

准确概括的主要内容、设计成果和结论等,语言精炼、准确、全面。

较准确地概括主要内容、设计成果和结论等,语言较为精炼、准确、全面。

能概括题目的主要内容、设计成果和结论等,语言存在小缺陷。

对题目的主要内容、设计成果和结论论述不清,语言存在较大缺陷。

未能概括题目的主要内容或英文摘要存在明显错误。

2

文献综述和结论(10 分)

查阅了大量文献,总结和分析了研究现状,提出本项目的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在结论部分明确提出来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对国内外研究现状有一定了解;能指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优缺点,对所要开展的研究工作有较全面了解,能提出自己观点。对进一步研究的内容缺少深入思考。


能基本了解工国内外研究现状,能部分了解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对所要开展的研究工作有一定了解,能提出自己观点。

对文献整理不全面,对相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不很清晰,基本了解所要开展工作,自己观点不清晰。

不了解相关文献,对相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不清楚,不能清楚知道所要开展工作的意义;或有明显的网络抄袭行为。

3

实验创新性(20 分)

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意义,提出具有一定创新性的理论、方法,与前人的实验相比,有明显的创新之处。


研究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实际意义,实验理论、方法得当,与前人研究相比,创新性不大。

研究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意义,实验理论方法得当,与前人研究相比,创新性不足。

研究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不大,实验方法尚可,与前人研究相比,创新性差。

研究无理论性和实际意义,实验方法不当,研究的理论、方法及应用方向均无创新性。

4

实验方案设计的工程和社会性(10分)

在实验方案设计和实验

变量选取过程中充分考

虑了项目对社会、健康和安全的影响。

在实验方案设计和实验变量选取过程中考虑了项目对社会、健康和安全等因素的影响。

在方案设计过程中,考虑了项目实施对社会、健康或安全等部分因素的影响,但有部分因素没考虑。

在设计实验方案过程中,仅考虑了项目实施对社会健康或安全等 1-2 项的影响,多数其他因素未考虑。

制定实验方案过程中完全未考虑项目实施对社会、健康、安全等因素可能造成的影响。

5

论文数据分析及可靠性(30 分)

实验数据充分、有效,数据获取方式合理,处理方法得当,分析表征方法多样,可靠性强。

实验数据有效、合理,数据获取手段合理,处理方法正确,有较多的表征手段和分析方法,分析方法正确,可靠性较强。

实验数据有效,数据获取手段基本得当合理,处理方法正确,能进行合理分析,有一定可靠性。

实验变量选取基本合理,实验数据不足,数据获取手段牵强,处理方法基本正确,表征手段和分析方法不足,可靠性差。

实验变量选取不合理,研究方法不可行,无表征手段和研究分析方法,无数据分析或分析方法失当,结果不可靠。

6

实验方案经济性(5 分)

设计实验方案过程中综合考虑各种经济因素。

设计实验方案过程中,较全面的考虑经济因。

设计实验方案过程中,考虑了经济因素。

在设计方案过程中考虑了经济因素,但存在某些错误。

设计实验方案过程中未考虑经济因素。

7

答辩(20 分)

思路清晰,论点正确,回答问题正确深入。

思路清晰,论点基本正确,能正确地回答主要问题。

对主要问题的回答基本正确,但分析不够深入。

主要问题能答出,回答问题较肤浅。

阐述不清设计主要内容,基本概念糊涂,对主要问题回答有错误。



-186 -